2019年夏天,當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送達林萬東的手中時,他正在工地上揮汗如雨地拉沙搬磚湊學費。
任誰也想不到這個戴著眼鏡滿臉灰塵的孩子,竟然考上了國內頂尖學府清華大學。
林萬東的事跡很快就被國內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很多家長更是以他的事跡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然而,在網絡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些網友嘲諷道:
“哪怕他考上了清華,也依然是個無用的鳳凰男,根本不會改變生活現狀!”
56年過去,時間給出了最好答案。
如今本科畢業的他,是否真如網友所說的即使考上了清華大學也沒有改變生活?
這一切,還得從林萬東搬磚的經歷開始說起。
肩負使命,自強不息
林萬東出生在云南的一個偏遠農村,那里群山環繞,交通不便。蜿蜒盤山的小路和一排殘舊的土房處處透露出貧窮與落后。
林萬東的父親原是個勤勞的人,用自己的臂膀托舉著一家老小。
可人有旦夕禍福,有一次林父在干活時不慎扭傷了腰,導致無法再干重苦力。
不久后,腦梗又找上了林父,使他語言障礙,行動能力幾乎為零。
一系列變故,讓林萬東的母親一夜之間愁白了頭發。
這個樸實的婦女既要照顧病重的丈夫,還要拉扯三個孩子上學。而家里所有的經濟來源,全靠她去工地打工,每天賺取200塊微薄工資來支撐。
家里的窘困,母親的辛苦,林萬東都看在眼中。
他知道,只有好好讀書才能改變命運,自己不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父母最后的尊嚴。
于是,這個原本就成績優異的小伙子比以往更拼了。
整個高中階段,林萬東沒有睡過一個完整的覺。
早上4點起床,晚上1點左右睡覺,實在困得不行,他就效仿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打盹兒時狠狠地掐自己。
寒來暑往,三年時間里,林萬東刷過的習題足足有一米多高。
在拼命讀書的同時,林萬東也有自己的小心思,那就是等高考結束,立馬加入搬磚的隊伍,為母親分擔壓力。
十年苦讀書,一朝決勝負,高考的日子很快就來臨了。
出了考場的他如釋重負,因為林萬東成竹在胸,試卷上的題在他腦海里早就是滾瓜爛熟。
隔天,他就一頭扎進了滿是水泥、塵土的工地上,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抱起厚厚的磚摞……
幾天下來,林萬東滿手水泡,渾身酸痛。可想起媽媽年復一年都是這樣熬過來的,他便咬牙堅持著。
比起體膚之痛,每天能將180元的工資交給媽媽,則是林萬東最滿足的時刻。
轉眼到了放榜的日子,當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送到林萬東手中的時候,他正在工地上揮汗如雨。
他的手,雖然被磚石磨得粗糙,卻緊緊地抓著那份希望,那份未來。
圓夢清華,卻被評論讀書無用
雖然最終考上了自己心儀的學校,但林萬東卻不敢有絲毫的松懈。
他知道,考上清華僅僅是一個開始,而上大學所需要的費用對于家里來說還是一筆天文數字。
幸運的是,那位送錄取通知書的工作人員親眼目睹了林萬東家的情況后,他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
他覺得,這樣勵志的故事,應該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更多的關懷。
就這樣,林萬東的事跡很快就被國內各大媒體爭相報道,清華大學知道了他的家庭情況后,拋出橄欖枝要給他減免學費,這無疑給他們一家免去了很大的負擔。
然而漸漸地,網絡上也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
有人說,即使林萬東考上清華,但依舊不會解決他們家里存在的實際困難;
有些人說,上清華也不等于就進入了天堂,每個月能掙一萬元已經是很不錯的出路了;
更有人直接將林萬東定性為“鳳凰男”,認為他一旦有了更好的前途,便一定會拋棄自己的原生家庭。
面對這些質疑和刺耳的聲音,19歲的林萬東卻顯得很沉穩。
2019年9月,當林萬東第一次踏入清華大學校門的時候,他便感受到了一份不一樣的溫情,在開學典禮上,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邱勇專門和全體師生介紹了林萬東的事跡。
“同學們,我要告訴你們一個關于堅韌與毅力的故事。”校長的話語中充滿了力量,“那就是林萬東同學的故事。”
他的話語仿佛有一種魔力,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校長講述了林萬東如何克服種種困難,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他的話語里充滿了敬佩,也充滿了期待。
他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夠以林萬東為榜樣,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林萬東又一次成為了眾人目光中的焦點,而這一次,他依舊選擇了堅持。
帶著這份寄語,林萬東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涯。
當初選專業時,他選了自動化管理,可這門專業要時時與電腦打交道。
對于出生在貧困山區的林萬東而言,電腦幾乎是一竅不通。
為此,林萬東決定轉專業到電子信息管理,惡補電腦知識。
來到信息管理系,林萬東感受到了同學們熱衷于編程、高數等知識的學習激情。
在那種氛圍中,只會使用Word、PPT、Excel的林萬東,如同一塊干涸的海綿,大口吮吸著原本空白的知識。
為了能跟班里的同學同步,他每天三點一線,不是在機房研究編程,就是在圖書館查閱書籍。
在林萬東夜以繼日地努力追趕下,慢慢彌補了自己的不足,一學期下來他進步神速。
除了電腦,課業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也顯得手足無措,按林萬東自己的話說,
“真正做到能與同學們同步,也已經是大三的時候了。”
在周圍同學的影響下,林萬東愛上了游泳和跑步,比起入學前“搬磚”的照片,林萬東健壯了不少。
當然,最大的改變還是思想上的, 在清華的學習生活讓他更深入思考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林萬東透露,有次學校播放話劇《馬蘭花開》,當時他就被里面鄧稼先甘于奉獻、無私付出的精神感動。
此外,清華“炭火教授”趙家和匿名資助貧困學子的事跡,也深深觸動了林萬東
這份捐資助學、無聲奉獻的舉措給了林萬東很大的震撼。
他曾說,自己也愿化作一顆小小的“炭火” 無聲燃燒,溫暖他人。
這句理想之言并非一時興起,畢業后的林萬東立馬便付諸了實踐。
2023年7月,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委辦公室迎來一位精神抖擻的年輕人,來者正是林萬東。
原來,大四畢業之際,同學們有的準備考研,有的準備出國留學,而林萬東卻選擇回家,報考了當年的選調生。
經過一輪輪的筆試到面試,林萬東才從眾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昆明市東川區區委辦公室的一名科員。
在這里,他將跟隨當地政府組織的活動,一路從東川城區來到當地村鎮,服務自己的家鄉。
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林萬東說:
“如果要說意義,我的理解是,能夠為人民做點貢獻,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好,就非常有意義。再小的事情都有意義。因為時鐘是一秒一秒走的,人生也是。”
在林萬東看來,這份職業能夠帶給他更多的可能。
“我更喜歡做一些宏觀的思考,而不是專攻一些小而微的問題。每條道路都會面臨困難,但既然自己選擇了,就要堅持走下去。”
看了這位寒門貴子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作家三毛曾說過的一句話:
“人活著是件美好的事情,不在于風景多美多壯觀,而是在于遇見了誰,被溫暖了一下。 然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為一個小太陽,去溫暖別人。”
仔細想想,那些來自中國底層,沒什么文化,也沒多少積蓄的父母。
他們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正是做到了以下兩點:
用最深情濃厚的愛,為孩子遮風擋雨;
同時,身體力行地教孩子從小學會感恩、回報社會。
正如林萬東高考后在日記本上寫下的那句話:
“唯有自強不息,我們才會有日后的無限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