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花了整整三個小時,好不容易才憋出一篇文章出來,但是我嘗試去用DeepSeek寫,沒想到三分鐘竟然可以生成十篇出來。
關鍵DeepSeek寫的比我用三個小時寫的要更好,沒有一個錯別字,連標題符號也沒有一點點問題。
頓時,讓我感覺很無助很泄氣,因為我的核心競爭力沒有了,大家都可以用DeepSeek去寫作了。
蒼天啊,大地啊,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呢?
我真的嚴重懷疑:DeepSeek都這么厲害了,我們還有必要去堅持寫作嗎?
01
AI寫作雖然快,但永遠缺少顆“人心”
上個月,就親眼看到同事用DeepSeek寫美食測評:
輸入"上海生煎包",不到半分鐘生成2000字出來。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驚呆了,我嚴重懷疑DeepSeek拿著卡尺去測面皮厚度了,拿著溫度計去測湯汁溫度了。
厚度和溫度確實太精準了,不得不服氣,但總是感覺不對勁,總感覺少了點什么。
那些"湯汁四濺燙到舌頭的糗事""奶奶教我吹涼生煎的童年記憶",AI永遠編不出這種帶著體溫的細節。
我家樓下開了十年的早餐店,老板娘總能記住每個熟客的口味,這讓我們大家伙都很愉快。
DeepSeek雖然可以通過十萬條點評能夠分析總結出"黃金配比",但卻沒辦法復制老板娘每次往你碗里多舀半勺醋的默契。
02
人類寫作的終極武器:把自己活成素材庫
認識一位寫科幻小說的鄰居,白天在工地開吊塔,晚上蝸居在20平方米的租房里寫小說。
他筆下的太空電梯總帶著鋼筋碰撞的金屬味,外星生物有塔吊操作臺的機油氣息。
如果他沒有在工地開吊塔,是根本無法寫出這個味道出來,他寫的小說不僅僅有夢想,更重要的是有汗漬,AI再訓練十年估計也寫不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是行走的數據庫:
第一次失戀時便利店買的啤酒牌子,擠地鐵時瞥見的老人布滿裂口的指甲,口罩時隔著柵欄遞外賣的冰涼觸感...
你實實在在經歷過,所以就能夠在我們靈魂里發酵,最終變成文字里會呼吸的血肉。
就像我為什么有的時候寫文章,可以一氣呵成?是因為,我實實在在經歷過,思考過,所以,可以一氣呵成,而且文字里有血有肉。
所以,我們寫作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我們是活生生的一個人,實實在在感受過,經歷過,思考過,我們自己就是最好的寫作素材。
03
與其和AI搶飯碗,不如讓它當你的軍師
看過自媒體大V"菜菜姐"的訪談,她的操作實在讓我大開眼界:
用AI生成20個選題方向,自己選最反常識的那個;讓工具整理文獻資料,自己專門去城中村蹲點采訪;用語音轉文字初稿后,再逐句改成帶著大碴子味的東北話。
這給我們提了個醒:把AI當復印機用必被取代,但是你當望遠鏡用就可以打開新世界。
其實,就像相機的出現,依然沒有消滅畫家,而且催生了印象派;短視頻的沖擊下,并沒有消滅寫手,反而有人把公眾號做成"文字紀錄片"。
如果你下次寫作的適合,卡殼了,你一定要相信我,你讓AI扮演"杠精讀者""毒舌編輯",說不定能碰撞出新火花,找到繼續寫作的靈感,柳暗花明又一村。
好了,就寫這么多吧。
AI是大趨勢,我們不能和大趨勢做對抗,而且我們必須要主動擁抱AI,使用AI,會用AI,用好AI。
即使DeepSeek們可以模仿99%的寫作套路時,那剩下的1%笨拙、糾結、不完美的表達,才是生而為人最珍貴的禮物。
所以別停止寫作,你正在做的,是在給這個世界留下不會被算法破譯的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