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開木窗,梧桐葉上的露珠正折射著晨光。這個被水泥森林圍困的方寸之地,是時光留給我們的褶皺。父親總說,造園子如寫書法,濃墨重彩處需有,飛白留白時更妙。十年前他親手埋下的紫藤種子,如今已沿著青磚墻攀援成瀑,那些糾結(jié)纏繞的藤蔓,恰似歲月在墻面上鐫刻的甲骨文。
記得初建庭院那年,母親執(zhí)意要保留那口廢棄的石井。青石井欄爬滿青苔,井底沉淀著不知誰家的舊瓷片。設(shè)計師建議填平它改作魚池,父親卻堅持在井邊植了株紫藤。春末夏初,紫色花瀑垂落井沿,常有雀兒結(jié)伴來飲水。某個暴雨夜,我們發(fā)現(xiàn)井壁滲出的泉水竟滋養(yǎng)著周邊的蕨類植物,形成天然的微型生態(tài)。后來我們才明白,有些時光的褶皺,恰恰藏著生活的韻腳。
夏日傍晚的庭院是流動的詩。母親在竹簾后擇菜,竹影在她鬢角搖曳;父親在葡萄架下擺開象棋,棋子叩擊石桌的聲響驚飛了棲息的麻雀。我們曾想拓寬這片活動區(qū),卻發(fā)現(xiàn)移走那叢礙腳的野薔薇后,蟬鳴聲竟變得稀疏了。原來有些阻礙,恰是自然的呼吸。某個臺風(fēng)夜,那棵歪脖子石榴樹被連根拔起,全家人卻意外發(fā)現(xiàn)樹下藏著個蟻穴,工蟻們正井然有序地轉(zhuǎn)移幼蟲,生命的韌性讓我們決定保留那截殘樁,任其成為蟲豸的樂園。
秋分時修剪月季,總舍不得剪掉那些帶著蟲洞的葉片。園藝師說,這些傷痕是生命的勛章。于是留得枯葉伴新蕾,霜重時別有一番風(fēng)骨。就像我們保留著斑駁的老藤椅,裂痕里嵌著孩子們幼時的涂鴉,扶手的凹陷處還留著奶奶手心的溫度。某個秋日午后,女兒忽然指著柿樹上的空巢說:"媽媽,那是去年的風(fēng)住過的地方。" 這句話讓我們決定保留所有枯枝,看它們在寒風(fēng)中勾勒出抽象的水墨畫。
隆冬時節(jié),雪壓竹枝的脆響驚醒了沉睡的記憶。十年前埋下的時光膠囊在梅樹下重見天日,泛黃的信箋上寫著:"愿二十年后,我們依然記得此刻的月光。" 雪地里,新辟的碎石小徑蜿蜒如帶,而另一側(cè),特意保留的野草地正等待春風(fēng)的喚醒。某個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石桌旁守歲,母親忽然指著結(jié)冰的石井說:"你們看,冰面下還有小魚在游。" 那些在冰層下穿梭的銀色精靈,讓我們懂得生命總在看似凝固處悄然流動。
暮色四合時,檐角的銅鈴輕響。這座被取舍雕琢的庭院,每個轉(zhuǎn)角都藏著與時光的約定。那些被留下的老物件,被移走的障礙物,被修剪的枝椏,被拓寬的路徑,如同生活這部大書中的標點,讓平淡的日子有了抑揚頓挫的韻律。當(dāng)我們學(xué)會在留白處傾聽風(fēng)聲,在取舍間稱量光陰,庭院便成了一面魔鏡,照見我們內(nèi)心最本真的模樣。如今那口石井依然滲出清冽的泉水,在某個清晨,我看見女兒蹲在井邊,正用指尖接住墜落的紫藤花瓣,仿佛接住了一段正在流淌的時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