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主持人以日均90分鐘的穩定輸出能力,承擔起兩檔欄目的核心播報任務,實現了新聞播報的全流程自動化。這一變革不僅引發了行業對“主持人是否會被取代”的激烈討論,更揭示了技術賦能下媒體生態的深層重構。
來源:傳媒內參—廣電頭條
AI主播上崗:電視頻道生態重塑進行時
——技術賦能下媒體“人機共生”的未來圖景
文: 胡志芳(胡嘉迅)
河南廣播電視臺民生頻道總監
核心提示:2025年2月13日,河南廣播電視臺民生頻道正式啟用AI主持人“笑歌”完成45分鐘王牌欄目《小莉幫忙》整欄目播報,這一事件成為民生頻道智能化轉型的標志性節點。2月24日,民生頻道另一檔45分鐘欄目《大參考》啟用AI主持人“蔡志鑫”,完成整欄目播報工作。至此,AI主持人以日均90分鐘的穩定輸出能力,承擔起兩檔欄目的核心播報任務,實現了新聞播報的全流程自動化。這一變革不僅引發了行業對“主持人是否會被取代”的激烈討論,更揭示了技術賦能下媒體生態的深層重構。
一、技術突破:從工具到主體的進化
1.AI主持人并非簡單的“數字替身”,其核心是多項技術的融合創新。
2025年年初,頻道迅速組建了攻堅小組,涵蓋技術、包裝、保障、欄目等多個核心部門,多部門緊密協同配合,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AI主持人應運而生。
形象語言多模態交互共生。研發團隊采用最新的視頻模型訓練算法,對主播真人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攝,精心捕捉每一個細微的表情變化與肢體動作,建立精準的形象數字模型。同時借助最新的音頻驅動技術,對主播真人的聲音進行細致入微的數字采集,確保聲音的每一個特質都能被完美復刻。最后通過巧妙融合多項技術流,進行本地部署與網絡化設置,使得這款AI主持人整欄目播報系統具備了便捷高效的使用特性。
攻堅突破技術瓶頸。在研發以及場景應用過程中,技術團隊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如何提升AI主持人與主播真人在唇形、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方面的同步準確率,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經過夜以繼日的研發和近百輪嚴謹細致的測試,不斷優化算法、調整參數,目前已將同步準確率提升至90%以上。呈現在觀眾眼前的AI主持人形象逼真,無論是說話時嘴唇的開合,還是表情的自然轉換,亦或是手勢的恰到好處,都達到了讓人滿意的程度,以往AI主播“一眼假”現象已徹底得到解決。同時,該系統成功解決了低渲染延遲等困擾行業已久的問題,展現出極高的效率與極短的制作周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靈活性。
2.與傳統播音的本質差異:突破“提詞器”功能,新一代AI主持人已實現跨越。
打破語言界限,擁抱多元受眾。這套先進的系統,擁有一項極為亮眼的功能——支持方言轉換與多語言播報。無論是河南話、粵語、閩南語等極具特色的方言,還是英語、德語、韓語等全球語言,AI主持人都能信手拈來,精準流暢地進行轉換與播報,極大地豐富了主持表達,拓展了信息傳播的邊界,覆蓋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零錯誤的信息傳播新典范。傳統主持人在直播過程中,難免會因緊張、口誤或知識儲備不足而出現差錯。但AI主持人完全沒這個煩惱,不管是念拗口的繞口令,還是播報復雜的專業知識,都能準確無誤地輸出,把每個字、每句話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為觀眾帶來始終如一的優質視聽體驗,妥妥實現“零失誤”,重新定義信息傳播的高標準。
打破時間限制的播報能力。信息飛速傳播的當下,新聞播報需要時刻保持高效與穩定,AI主持人具備持續、高時長的播報能力,不會像真人主持人那樣因疲憊、生病等因素中斷工作。無論是日常新聞時段,還是遇到突發新聞需要長時間直播報道,AI主持人都能全程在線,連續播報數小時,保證新聞資訊不間斷地傳遞給觀眾,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獲取最新消息,穩定的輸出能力,使其成為新聞傳播中可靠且高效的信息傳播者。
二、媒介迭代:主持人職業價值的重構路徑
1. 播音崗位技術化與主持崗位人格化的分野
AI主持人的效率優勢對傳統崗位形成直接挑戰。民生頻道新聞和幫忙欄目共有3名主持人,同時肩負資訊欄目《大象直播間》的主持工作。AI主持人的應用,肉眼可見的是3人原本的工作量減少了一半,隨著后期《大象直播間》AI主持人的研發提上日程,他們不得不面對重新定位自己的境地。
不僅如此,2025年,民生頻道所有欄目、部室實行全成本核算,降本增效。由于AI主持人系統運維成本遠低于真人成本,且能持續穩定零失誤完成常規播報任務,使得欄目對真人主持的需求降低,主持人所屬欄目考慮人員成本,釋放真人主播之路必將不可逆。
2.職業價值重新定義,真人主持轉型正當時
AI主持人的上崗,并非意味著傳統主持人的下崗,恰恰相反,是為了讓主持人發揮更大的作用。AI主持人雖能模擬語調與表情,但存在無法出現在新聞現場、傳遞真實情感共鳴能力有限等弊端,這也恰恰為主持人轉型提供了方向,真人主持人的核心競爭力從“技術層面”轉向“人性維度”成為大家的共識。
在民生頻道,主持人都是頻道的名片,他們長期秉持的新聞理念,在觀眾心中積累了深厚的信任基礎,這些都是極為寶貴的加分項。于是,民生頻道管理層迅速確定了“標準化的內容可以由AI來完成,深度解讀必須保留人類特質,新聞一線必須肉身在場”的理念,幾位主持人也開始了轉型之旅。
“這是我的AI分身,正在替我打工!”AI主持人“笑歌”的真身是主持人張嘯歌,經過短暫的調整后,迅速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以直播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民生頻道五個千萬級粉絲賬號的直播中,用對新聞的深度思考和個性表達,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特別是民生頻道的直播內容多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包括生活服務、民生問題現場解答等,傳統主持人憑借自身豐富的經驗和與觀眾建立的情感連接,能夠更好地把控直播節奏,及時回應觀眾關切。
而AI主持人“蔡志鑫”用的是真身的本名,他計劃在每日生產70余條節目的《大象直播間》欄目中大展身手,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主持模式,而是另辟蹊徑,采用評論與脫口秀相結合的方式陪伴觀眾。通過犀利且獨到的評論,對熱點事件、民生百態進行深度剖析,讓觀眾聽到不同的觀點與解讀;利用脫口秀輕松詼諧的風格,將嚴肅的內容趣味化表達。在整個陪伴式主持的過程中,努力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設身處地感受觀眾的喜怒哀樂,憑借溫暖的話語和真誠的態度,和觀眾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讓觀眾感受到如朋友般的陪伴與關懷,真正實現內容與情感的雙重傳遞。
探索新賽道更深入的是另外一位主持人楊旭,他邁出了更大膽的一步,直接轉崗到了經營部門。多年的主持人生涯賦予了他諸多優勢。比如出色的溝通表達能力,無論是面對合作伙伴還是團隊成員,都能清晰且富有感染力地闡述想法;在策劃工作里,他獨特的創意視角總能為方案注入新的活力;置身現場時,強大的社交能力又能快速調動氛圍。通過不斷實踐,他成功在新領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定位,成為跨界轉型的范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V領域,民生頻道的主持人也有著獨特的優勢。主持人憑借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個人魅力,在社交媒體上積累了大量粉絲。他們的每一次發聲都能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傳播了信息,還能引導社會輿論走向積極健康的方向。而AI技術可以為這些大V主持人提供更強大的信息支持,幫助他們更精準地把握民生熱點,制作出更優質的內容。
3.無法替代的現場與體驗式報道
盡管AI 技術發展迅速,但在民生頻道中,仍有一些主持人是AI分身無法替代的,那就是現場報道。其主觀性、體驗式的調性決定了主持人始終是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拿民生頻道廣受歡迎的《香香美食》欄目來說,主持人的現場參與至關重要。每一期節目,主持人都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美食攤位間,親自品嘗各種特色小吃。在現場,他們與攤主、食客熱情互動,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從食材的挑選,到烹飪的獨特技巧,再到店鋪的經營歷程。這種面對面的交流,讓觀眾不僅能看到誘人的美食,更能感受到美食所承載的人間煙火氣,這種主觀性和體驗式的報道,能夠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增強頻道與觀眾之間的情感紐帶。
三、先試先行,AI賦能優秀傳統文化
近幾年,河南廣電始終堅持創新發展的道路,落實總書記“兩創”要求,努力尋找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方式,用科技來賦能傳統文化。民生頻道也是提前布局,在2024年年初,就邀請業內專業人士對頻道全體員工進行培訓,首先讓大家了解AI,然后牽手AI,進一步擁抱AI;在人才培養上雙管齊下,一方面組織全員培訓,讓員工掌握AI基礎操作,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著力發掘和培養高端人才,使其能熟練運用AI大模型,在重點項目創作中發揮關鍵作用。對AIGC的使用,也是從2024年初開始,就慢慢滲透到了電視節目以及短視頻的制作當中。
比如在河南臺重點項目“中國節氣”“常識中國”這樣的節目制作上,民生頻道就積極地嘗試運用AI技術,來達到視覺效果的最優化,讓技術有思想,讓視覺有靈魂。“中國節氣”系列節目2024年全網閱讀215億,“常識中國”第一季《龍生九子》全網閱讀138億,技術賦能讓傳統優秀文化傳播火爆全網。
特別是2024年12月,在國家廣電總局舉辦的“創意視界·可靈AI創作活動”中,民生頻道報送的純AI作品《尋星.邂逅中國古代詩意里的浪漫宇宙》,從投遞的374個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國潮風尚”主題金像素一類作品,作品將二十八星宿與古詩詞巧妙結合,生動展現了中國人探索星辰大海的旅程,這也是河南廣電在始終堅持尋找傳統文化創新表達方式,用科技賦能傳統文化道路上的一次突破。
無獨有偶,2025年初,國家廣電總局舉辦的“2024年全國敬老養老助老公益廣告”作品評選中,民生頻道報送的純AI作品《時光之紋 愛的回響——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通過父母對子女夢想的編織與支持,激發觀眾對自己成長歷程中父母付出的回憶,引發情感共鳴,再次榮獲一類作品。
在日常節目的生產當中,民生頻道也要求各欄目活學活用,比如用AI復原一些老照片,讓這些照片動起來;把一些拍不到的、不好拍的空鏡頭,用AI來生成。在新媒體垂類賬號的打造方面,也推出了一系列用AI制作的短視頻賬號,比如每天早上會在朋友圈發的AI祝福日歷,文字和配音都是用AI來做的。
四、新質生產力引領,重構媒體生態的深層變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堅冰深處春水生,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刀刃向內,開啟源于內需求變的融合新浪潮,民生頻道也不例外。
2025年,民生頻道將對生產機制、內容創作和資源配置進行全面重構,刀刃向內,集中解決三個矛盾。一是思維方式的矛盾,大屏與小屏生產內容,傳播規律不一致,要把電視節目生產思維轉換成互聯網內容生產思維。二是生產模式的矛盾,構建新的節目制作流程,解決集團化生產和受眾分散化收看不一致的問題,更好地適應互聯網傳播。三是解決傳統經營管理模式不適應互聯網碎片式傳播的矛盾,做到統籌兼顧有機統一。
而一直在高速迭代當中人工智能,可供廣播電視領域的應用場景也不斷地擴展。民生頻道認為,每次出現新的革命性技術,必須快速反應、迅速投入。對媒體而言,AI并不是取而代之的“洪水猛獸”,恰恰是對創作進行賦能加持的有力助手。8年前,民生頻道擁抱互聯網,建成了領跑全國的新媒體矩陣。當下,擁抱AI,絕對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的必答題。
鑒于對AI場景應用的深刻理解,民生頻道以AI為突破口,引領頻道系統性改革。比如用AI來優化制作流程,讓制作流程更高效;用AI在大場景描繪、人物細節刻畫方面的優勢,優化節目的視聽效果;AI還可以創作優質的劇本,用這個劇本來制作電影和微短劇,甚至未來還可以用AI人來表演、來創作電影和微短劇。
為此,民生頻道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頂層設計,用好科學的考核、評價、激勵這三根“指揮棒”,重新布局人財物,形成一個更加合理高效、適合互聯網傳播規律的新的生產機制。
這包括重構優質新文化內容創作及表現形式,發力融合傳播、國際傳播。對標河南臺“新時代新文化”坐標定位,以“中國節氣”“常識中國”為引領,帶動精品創作再出彩。“中國節氣”“常識中國”的表現形式都將全新改版,全面使用AI技術,富有科技感、年輕態的2.0版本正在創作中,要把“中國節氣”“常識中國”兩個重點項目做成最能激發年輕一代共鳴和口碑的雙贏作品。以中醫中藥文化、傳統節氣文化、中國常識文化為主題,結合AI,創作一批立得住、叫得響、傳播廣、影響大的文化作品,打造民生文化新品牌。重鑄資源配置,從互聯網“最大變量”中挖掘“最大增量”。大刀闊斧淘汰落后產能,破除發展障礙。目前,民生頻道已著手對各部門進行全成本核算,包括一線節目生產部門和后勤部門,厘清投入產出比,減少低效、無效欄目,淘汰落后產能,以AI場景應用為突破口,提升綜合效率,將解放出來的人力財力物力轉投到高利潤的項目中來,把成本中心變成利潤中心。
五、激活新質生產力,勇拓發展新征程
2025年1月6日,河南廣播電視臺召開新質生產力研討會,安排部署運用新技術、拓展新場景、豐富工作手段、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工作,正式打響河南廣電系統性變革第一槍。
民生頻道聞訊而動,AI主持人整欄目播報系統迅速上線,可謂是開花結果。這不僅意味著在內容生產流程上進行了一次重大變革,更預示著在提升傳播力、影響力和競爭力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未來,民生頻道還會將AI技術運用到更多生產場景中,為觀眾帶來更新穎、優質的內容。
其實,這是技術革命的必然產物,更是傳媒行業自我革新的契機。它像一面棱鏡,折射出效率與情感、標準化與個性化、工具理性與人文價值的復雜博弈。未來的媒體生態,不應是AI取代人類的零和游戲,而應是人機協同的共生系統——AI負責匯集素材的廣度,記者編輯專注挖掘內容的深度;AI提升傳播分發的效率,記者編輯守護情感連接的溫度。唯有如此,傳媒行業才能在技術浪潮中錨定價值坐標,實現真正的進化與超越。
無論你做沒做好準備,這次AI技術革命的浪潮已撲面而來,避無可避。
2025年2月2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