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設為標,獲取AI深度洞察)
全文 6,000字 | 閱讀約15分鐘
當開源模型將AI訓練成本從數十億美元降至數百萬美元,整個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變革。在這關鍵時刻,AMD董事長兼CEO蘇姿豐(Lisa Su)2月27日在斯坦福商學院分享了她對AI產業下一階段發展的深刻洞察。
"創新催生更多創新"——面對DeepSeek等開源模型的成本突破,蘇姿豐并未著眼于價格戰,而是看到了更廣闊的圖景:"人們在想如何利用DeepSeek的成果應用到自己領域,衍生出很多東西。這意味著創新催生更多創新,讓AI更易獲取、更便宜、更廣泛采用,只會增加AI用途。"
更令人關注的是,這位半導體行業的領軍人物明確指出:"我們還在AI采用的早期階段,現在雖好,但相比未來可能實現的還很原始。"她認為,隨著AI走向普惠,未來競爭的關鍵將從成本轉向兩大技術突破——"降低推理成本"(讓AI響應更快)和"確保準確性"(讓AI更可靠)。這或許正是下一波AI創新和投資的核心方向。
完整文稿
主持人:Lisa,歡迎來到斯坦福大學。
Lisa Su:非常高興能來到這里。
一、個人成長經歷
主持人:很好。你在臺灣出生,兩歲時隨父母移民到紐約。在兩種文化的交匯中成長是什么感覺?你的父母對你有什么影響?
Lisa Su:是的,正如你所說,我出生在臺灣。我父親來美國讀研究生,帶著全家一起來。就像許多亞洲家庭一樣,教育是重中之重。你知道,學校、更多的學校,你怎么才能做得好,這些是重點。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父母一直鼓勵我要雄心勃勃,要做大事。這對我一生都有影響。
主持人:我相信很多人能理解那種學習的壓力,還有學校和鋼琴,對吧?這是大多數亞洲孩子都要經歷的。
Lisa Su:是的,完全一樣。
主持人:這種雄心讓你進入了麻省理工學院,完成了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你只差一個MBA了,但這似乎并沒有阻礙你。是什么吸引你選擇半導體和芯片制造,而不是學術界或其他職業?
Lisa Su:是的,小時候我就對事物的工作原理充滿好奇。比如,我哥哥的遙控玩具車在走廊里跑著跑著停了,我就會想,為什么停了?我很好奇,總是想動手修東西。高中時我專注于數學和科學,所以去了麻省理工。有時候,職業選擇很偶然——我愿意相信一切都是精心計劃的,但通常不是這樣。大一時我在找兼職工作,就像大家一樣,我找到了一份在半導體實驗室的工作。我第一次穿上無塵服,為一個研究生做實驗跑腿。我覺得把那么多功能集成在一個小芯片上很神奇,當時雖然不像今天這樣發達,但我就此愛上了半導體。這成了我本科和研究生生涯的重點。
二、工程師到管理者轉變
主持人:我喜歡這個故事。你畢業后延續了這種熱情,先加入了德州儀器,然后是IBM,升任新興產品總監,后來在飛思卡爾半導體擔任首席技術官(CTO)。你是如何從專注于產品開發的工程師轉型為管理人員的?
Lisa Su:嗯,聽起來你很仔細地研究了我的簡歷,謝謝。博士畢業時,我得決定是進入工業界還是留在學術界做教授。我覺得做教授很難,總是要站在研究前沿,那不是我的強項。我更喜歡做實際產品,喜歡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比如在Best Buy看到我們造的東西,或者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看到超級計算機。我喜歡能看到和觸摸到的東西。我在德州儀器待了不到一年——我現在住在德克薩斯,但30多年前那次在德州的生活不適合我。所以我回到了紐約,家人都在那里。我在IBM待了13年,那是我成長的地方。每個階段的學習對我職業生涯幫助很大。早年我很幸運,領導們常問我:“你長大想做什么?”我說:“我不知道,讓我想想?!惫芾韴F隊和項目的機會很有趣,因為我發現一個人能做的事有限,但一個小團隊,比如10人,能做更多,50人或100人就更多了。當然有很多在職學習,但那段時間我得到了很多嘗試新事物的機會。我一直覺得應該拿個MBA,但實在沒時間——得騰出兩年,誰到一定年紀后還有空啊?我錯過了機會,但職業發展的美妙之處在于有機會嘗試新事物,學習管理人、管理業務或更大的項目。
主持人:我覺得還不晚,我們很歡迎你加入。我很少見到有人能同時精通產品開發和人員管理,這兩個都是難題。你說過自己喜歡解決難題,你的解題方法是什么?面對挫折時如何堅持?
Lisa Su: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在職業早期,最難的事情之一是我參與的第一個產品,一個微處理器,快要發布時卻不工作。我們不知道原因,公司卻要宣布了,那壓力很大。但這也激發了團隊的創造力。難題的美妙之處在于,它能讓你集中資源、發揮創意,做出意想不到的成就。我認為領導者的角色就是帶領團隊做沒人認為可能的事。這是我喜歡這個行業的原因——你在解決超級有趣且有影響力的問題,而且是前人未做過的事。
主持人:我喜歡這個觀點,尋找最難的問題,用創造力和專注去解決,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在斯坦福商學院(GSB),我們學了很多關于招聘和留住人才的知識,但很少談到如何識別被低估的人才。你是否曾押注于被忽視的人,結果如何?
Lisa Su:我認為領導者的職責是給人們機會。你不能保證每個人的成功,但可以發現有潛力的人。我相信領導力是后天培養的,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各種經歷學會的。有人在我年輕時給了我機會。比如在IBM,我入職五年左右時接到一個電話,說讓我去見Lou Gerstner,他當時是IBM的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我很奇怪,為什么他要見我?他們說想讓我做他的技術助理。我的工作是教他技術——他不是技術背景,但掌管一家技術公司,想了解最新技術。這對我來說是個大機會,我觀察了全球大公司高層的運作,學到很多。所以,領導者也得給別人機會,把他們放在可能不完全勝任的崗位上,但提供足夠支持讓他們成功。這是團隊和個人發展的重要部分。多樣化的經歷,每隔幾年嘗試不同的事,都能讓人成長。
三、成為AMD首席執行官
主持人:在GSB我們也學到領導力是可以訓練的,是行為而非天賦,這很讓人安心。接下來聊聊你履歷的最后一點——在飛思卡爾半導體后,你加入AMD擔任高級副總裁,幫助公司從PC擴展到游戲和嵌入式設備。兩年后你被任命為首席執行官。接到董事會電話時你感覺如何?你是怎么做到的?
Lisa Su:好問題,讓我先講點背景。我一直自認為是半導體行業的人,這是我的職業方向。在飛思卡爾我有很好的經歷,第一次進入高管層,擔任CTO,后來管理一個大業務部門。然后我想嘗試不同的東西,就加入了AMD。當時很多人問:“為什么選AMD?”有些導師甚至說這不是好選擇。我很困惑,我覺得AMD很有潛力,盡管它的執行記錄不完美——有做得好的年份,也有不好的年份,所以被認為有意思但不是頂尖公司。對我來說,重要的是領導一家有影響力的公司。我有點偏見,但處理器是很多東西的核心。30年前半導體沒那么重要,現在沒人懷疑它對商業、經濟、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所以我加入了AMD,當時行業在經歷巨大轉型。從互聯網時代到PC,再到移動設備,每一次轉型都有贏家和輸家。2012到2014年間,PC被認為可能衰退,移動設備崛起,AMD正處于十字路口——行業在變,公司在變,領導層也在變。我2012年加入,負責業務部門,當時沒有業務單元或損益表的概念,有很多轉型要做。我和首席技術官Mark Papermaster合作愉快。2014年我成為首席運營官(COO),覺得很棒,能管理更大一塊業務。但六個月后,董事會主席打電話來說:“Lisa,時候到了。”我很驚訝,覺得太快了。你無法精確計劃這些,但顯然公司策略需要調整,我們準備好迎接變化。我很榮幸被選為CEO,這是我的夢想工作——在學校時就想領導一家半導體公司,現在機會來了。那是2014年10月,我記得很清楚。
主持人:你接手時并不輕松,公司瀕臨破產,股價在3美元左右。在你的領導下,AMD股價最高超過200美元。你如何平衡防御性領導(削減成本、專注核心)和進攻性領導(多元化產品線、冒險)?
Lisa Su:在科技行業,靠削減成本無法勝出。當然,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很重要,但關鍵是決定我們長大后想成為什么,什么是偉大的樣子。我們得選定重要方向。半導體行業的決策影響未來三到五年。當時我們處于十字路口,得決定未來方向。智能手機很火,大家問:“Lisa,為什么不做移動芯片?”我們認真考慮過,但發現那雖是好生意,卻不是我們擅長的。我們最擅長的是高性能計算。這是我們的賭注。原因很多——競爭格局、技術趨勢、市場走向。我們要選足夠大的市場,有行業變革的機會,并且公司有獨特優勢。我們的優勢是打造高性能計算機。我的職責是定下愿景,給團隊足夠時間實現,因為變化不快。我們預計要三到五年,三代產品,從頭開始,但我們知道目標。當時行業有個大變革——摩爾定律在放緩,過去每兩年性能翻倍、價格降低的時代結束了,新技術機會出現了,我們要賭這個。所以,所謂的“ turnaround”,我更愿意說是看到未來,調整資源和焦點與之對齊。
主持人:除了技術變革,AMD內部文化也有轉變。你做了哪些關鍵決策,幫助AMD從弱者變為行業領導者?
Lisa Su:公司文化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日常行為。我們希望員工都熱愛推動技術前沿。如果你加入AMD,就是因為你想站在技術尖端。你可能會比大多數人更努力,承擔更多風險。但我也相信學習型文化——我們從每件事中學習,尤其從錯誤中學習更多。每發布一代產品,我們都反思如何改進。下一代我們會想做些什么不同。這是我們的特質——學習型、合作型文化,但最終目標是贏得市場,擁有最好的技術和產品。
四、AI戰略規劃
主持人:我喜歡學習型文化的理念,我們都能借鑒?,F在聊聊行業和AI。半導體行業既是技術故事,也是地緣政治故事。關稅、芯片補貼、出口管制等政策決策可能成就或毀掉一個行業領導者,你如何應對?
Lisa Su:世界變了,我們的行業中,擁有最佳技術能帶來巨大差異——對公司和國家都是。我們是美國公司,過去五到八年間,技術重要性的討論很多,要確保技術不被用于不符合美國利益的目的。但市場很大,我們盡量平衡各方利益。我們是全球公司,業務遍布世界,但在關鍵技術上,我們嚴格遵守美國法規。我們希望參與討論,找到最佳方案。這是個復雜領域,公司得站出來發聲。
主持人:AMD專注于推理(inference)而非訓練(training),預期推理將占AI工作負載的大部分。你能解釋訓練和推理的區別,以及AMD決策的技術和市場依據嗎?
Lisa Su:讓我先講講技術現狀。今天是技術發展激動人心的時刻。五年前我無法想象過去18個月AI采用的速度。這是過去50多年來最重要的技術進步,因生成式AI讓更多人能接觸到它。AI давно存在,但過去很難融入業務流程,現在不同了。訓練和推理的區別——我認為AI沒有單一類型,它會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云端到邊緣設備、工業AI、機器人、個人AI。我的目標是為不同應用提供合適的計算能力。訓練是構建AI模型的過程,推理是用模型預測。這更多是某年的戰術選擇。我相信會有大型語言模型——開源的和封閉的,還有中型、小型模型,甚至手機上的個人AI模型。每種所需的計算不同。AMD的愿景是為每種環境提供最佳計算。
主持人:有說法稱AMD的軟件像Android,Nvidia像Apple——更開放靈活但集成稍難。你為何選擇開源?如何說服AI玩家選擇AMD的靈活性而非Nvidia的垂直整合?
Lisa Su:Nvidia是家偉大的公司,AI能力很強。我們的看法不同——AI沒有一刀切的解決方案。開放是AMD的DNA,我們讓客戶和伙伴選擇最佳組件。這意味著我們在互操作性上多費些功夫,但我們相信這能帶來更大的開發者生態系統。這是我們的宗旨。現在是競賽,看誰能做出下一個偉大應用或普及浪潮。我們努力讓AI訪問盡量簡單。
五、DeepSeek行業的影響
主持人:最近像DeepSeek這樣的公司以低成本訓練模型,這對AI基礎設施投資和AMD意味著什么?
Lisa Su:DeepSeek過去一個月的表現很有趣,它展示了創新如何激發新思考。不管他們花了單-digit還是double-digit的百萬美元,重點是有個新開源模型,用創新方式整合了前人成果,激發了更多興奮。人們在想如何利用DeepSeek的成果應用到自己領域,衍生出很多東西。這意味著創新催生更多創新,讓AI更易獲取、更便宜、更廣泛采用,只會增加AI用途。我們還在AI采用的早期階段,現在雖好,但相比未來可能實現的還很原始,需要更多學習循環。
主持人:你一直清楚自己長大想做什么,執行力很強,而別人常跌倒。展望未來,AMD有哪些戰略和執行風險讓你夜不能寐?
Lisa Su:我不完全同意我一直清楚想做什么。公司和人都有個五年軌跡——我常說別告訴我20年后想做什么,五年是個好里程碑,夠清晰,兩年太短,十年太長。我想實現的是,計算能持續推動生產力,影響生活、商業和世界。我希望AMD在解鎖這種計算潛力中扮演重要角色。AI有兩個方面:一是提升業務和生活的生產力,二是用技術解決大問題——醫療、藥物研發、氣候變化。如果能把強大技術加速應用,把解決問題的時間從幾年縮短到幾個月或幾周,那就是技術的力量。這是未來五年的有趣里程碑。
主持人:說到未來,我們有很多MBA學生,他們出生在互聯網興起之際,現在畢業于AI革命前夕。你說AI是你職業生涯中最具變革性的技術,有人說今天將是AI發展最慢的一天。接下來是什么,我們該如何準備?
Lisa Su:我認為接下來唯一不變的是變化,發展會很快。你們很幸運,正處在一個浪潮的起點。保持學習心態很重要——教育不是職業培訓,MBA或博士學位是教你思考、解決問題、展望未來。我過去18個月學到很多,每天都在了解技術如何被客戶使用。我喜歡“1+1>3”的概念——把我們在硬件、軟件、系統上的專長與伙伴的應用和終端能力結合,創造更大價值。變化是常態,如何保持專注又靈活,執行五年里程碑?關鍵是有清晰路線圖,但要能接受反饋調整方向。今天的世界需要敏捷性,社交媒體和研發周期加快了節奏。合作很重要,我從每一次與客戶、伙伴、行業的對話中學習,幫我們找到下一步的大方向。
主持人:我們很期待AMD的下一步。在“頂層視野”環節有個主題——留下你的印記。我們問所有演講者:Lisa,你希望人們如何記住你?
Lisa Su:我希望人們記住AMD創造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技術。
學生提問
學生1:你好,Lisa,我是Josh Miner,MBA一年級學生,之前在AMD工作四年,很高興再次見到你——這不是安排好的問題。你提到AI現在不錯但還很原始,未來幾年硬件和軟件的技術進步中你最期待什么?
Lisa Su:我說它不錯但還能更好。我們都體驗過ChatGPT或DeepSeek這些模型,現在還加了推理能力,很驚艷。但有兩個方向需努力:一是降低推理成本,比如查詢時間——幾秒或幾十秒你可能不滿意,要即時信息;二是確保準確性,過去18個月進步很大,但還不完全可靠。AI代理很激動人心,不僅提供信息還能自主完成任務,但得確保正確。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會繼續推進。
學生2:謝謝你來,我是Derek,MBA一年級學生,來自臺灣,你是我的巨大啟發。今天蘋果宣布5000億美元計劃將AI服務器組裝帶回美國,尤其在現政府下,你如何看待美國半導體制造業的未來?臺灣的角色是什么?
Lisa Su:這是很熱門的話題。不管是美國、臺灣還是歐洲,大家都想要供應鏈韌性,確保關鍵組件本地可得。美國制造業是個大討論,我支持將更多半導體制造帶回美國,但這不是一夜之間能做到。臺灣目前在先進半導體上占主導,但更多產能會轉移,這是對的,供應鏈需要韌性。幾年前的《芯片法案》和新政府推動制造業回流,會逐步實現,但需要時間。
學生3:我是Nico Enriquez,Future Ventures的負責人,深科技風投公司,MBA二年級學生。有說法稱數據中心可能過度建設,微軟開始租賃而非購買,你認為這有泡沫嗎?如何對沖?
Lisa Su:我從更長的時間尺度看。從長遠看,我們需要更多數據中心和電力。過去18個月,供應鏈沒準備好——芯片、電力、數據中心不足,所以現在在增加建設。我認為計算能力仍是關鍵,更多計算會帶來更好結果,推動技術普及。我對此持樂觀態度。
學生4:我是Benji Walton,本科一年級。兩周前Jensen(Nvidia CEO)來過,我問他關于他們在訓練硬件上的壟斷。AMD計劃挑戰Nvidia嗎?如果有,時間表是什么?
Lisa Su:我不認為會有技術壟斷。訓練很重要,推理、強化學習都依賴相似技術。今天AMD已有不少訓練應用,未來會更多。
學生5:我即將加入斯坦福Ignite項目。AI是大機會,對學生來說,畢業后創業還是去大公司更好?
Lisa Su:沒有標準答案,取決于個人。創業有優勢,如果你有好點子,硅谷是創業成功之地,AI領域有很多初創公司,能得到資金和指導。大公司也有優勢,我在大公司嘗試了很多在初創公司難做的事。我職業生涯拒絕過跑小公司的機會,不是急于當CEO,而是想在能影響行業的地方工作。對我來說是大公司,但看看斯坦福和AI領域的公司,兩種選擇都很好。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參考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4GM7_Cf0N4&ab_channel=StanfordGraduateSchoolofBusiness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