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在《賣拐》中用來忽悠范偉的一句經典臺詞——“沒事?沒事你走兩步”。這句家喻戶曉的臺詞,其實并不夸張。
走路能夠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年齡大了,讓老年人去做長跑、騎自行車等較為激烈的運動,顯然是不靠譜的,太大的運動強度,很容易給老年人的心肺與骨骼帶來負擔,這樣做不僅不利于健康,反而損傷健康,相對于這些激烈的運動,走路顯然是不錯的選擇。
很多人擔心,走路強度太低,會不會達不到鍛煉效果,其實大可不必有這樣的擔心。2021年5月,美國心臟協會(AHA)的一項研究在流行病學、預防/生活方式與心臟代謝健康科學會議上發布,該研究數據共涉及16732名平均年齡72歲的女性。
在長達6年的隨訪中,研究人員發現,不論是連續長時間走路還是短暫走路,只要步數增加,都與降低死亡風險相關。
相較于連續長時間走路步數為0的受試者,步數為1-2000和超過2000的人,分別降低了9%和31%的死亡風險。
相較于短暫走路步數為0-3200的受試者,步數為3200-4260、4260-5440和5440-9100的人,分別降低了37%、40%和46%的死亡風險。
其實,老年人只要能堅持每天走一走,時間長了,就能收獲完全意想不到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走路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反映出身體真實的健康狀況,我常常說,只有健康的人才能堅持走路,才能走好路,如果是身體出現了問題,即便能走路,也會發現走路會大不如從前了。壽命短的人,走路一般有這4個特征。
第一,走路不穩,不能獨自走路,一走路就出現步態異常,一定要警惕疾病的到來
我們從走路就能看出來一個人到底健康不健康,那些身體健康的人,他們走路其實是特別穩的,而且步態正常,獨自一人走完全沒有問題。
疾病導致身體變得虛弱,那么走路就需要別人的攙扶或者借助拐杖,當某些疾病來臨的時候,還會引起步態的異常。
比如罹患急性腦血管意外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異常的偏癱步態,罹患帕金森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慌張步態,當酒精中毒的時候會出現醉酒步態,當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時候會出現跛行。
第二,走路距離太短,走路步數太少,走多了就身體不適
一個健康的人,每天走路的步數到底應該達到多少呢?
2022年在《柳葉刀-公共衛生》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通過對來自四大洲的近4.7萬人進行分析后發現,隨著每天步數的增加,死亡風險逐漸降低。
并由此確定了不同年齡群體每日最佳的行走步數標準,即18-60歲最佳步數為8000-10000步;60歲以上最佳步數為6000-8000步。
很多老年人,可能走一小段路就感覺身體不堪重負了,這個時候一定要警惕疾病的到來。
第三,走路時胸痛胸悶,需要停下來休息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緩解
很多人只要一走路就出現胸痛胸悶,甚至伴有嚴重的心悸,這個時候必須馬上停下來休息才能有所好轉。
不要抱有任何幻想,這個時候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你的心臟很可能已經出現了異常。
最常見的心臟病就是冠心病,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時候,血管會變得比較狹窄,那么心臟的供血供氧就會減少,而走路又會加重心臟的負擔,所以在走路的時候容易誘發心絞痛。
第四,走路時頭暈頭痛,甚至伴有肢體的麻木與乏力
很多人走路的時候總是感到頭暈頭痛,這個時候,一定要到醫院檢查一下腦血管,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是腦血管狹窄了,供血供氧減少,而走路又消耗了大量的氧氣,走路的時候,更多的血液流向骨骼肌,導致大腦更加缺血缺氧,自然就容易引起頭暈頭痛以及肢體的麻木乏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