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數碼圈里流傳著廣為人知的一句話:單反窮三代,HIFI毀一生。雖是調侃之意,不過也說明很多人愿意為自己的興趣買單。近期國產頂級HIFI耳機品牌商海菲曼正式遞交招股書沖擊北交所,這一消息引起了很多數碼迷的關注。
其實早在去年9月,海菲曼就成功掛牌新三板創新層。此次沖擊北交所募集資金5.5億元,主要用于聲學元器件及整機產能提升和監聽級納米振膜及工業DAC芯片研發兩大項目,豪賭超高端電聲市場。
目前A股中雖不乏漫步者、國光電器等消費級音響耳機企業,但像海菲曼這樣耳機均價近2000元的公司絕無僅有。專注超高端市場讓海菲曼聲名大噪,備受發燒友推崇。只是資本市場向來以實力說話,形只影單的海菲曼能闖關成功嗎?
小眾市場缺乏想象
2024年9月,海菲曼舉辦了秋季新品會,發布了平板振膜耳機HE1000 Unveiled、耳機放大器GA-10和搭載自研喜馬拉雅芯片的藍牙頭戴耳機ANANDA-BT三款產品,其中HE1000 Unveiled上市零售價高達18888元。
這還不是海菲曼的最貴產品。2016年海菲曼發布的香格里拉靜電耳機系統,目前官網售價30萬元。用“發燒而生”來形容海菲曼一點都不為過,當然發燒也讓其業績走上了快車道。
2023年營收2.04億元,相比2021年增加了6204.6萬元。去年前三季度營收1.45億元,同比增長10.31%。難能可貴的是其盈利能力同樣非常優秀,2023年凈利潤5549.9萬元,2021—2023年凈利潤復合增速為28.24%。
海菲曼可以稱得上“小體量大能量”,原因就在于深耕超高端HIFI領域,讓其避開競爭激烈的中低端耳機市場的同時,擁有遠超同行的毛利率。2022-2024上半年,其毛利率均在65%以上。而漫步者、惠威的毛利率僅在30%左右。
營利雙增又立足高端是否意味著海菲曼能夠順利敲開資本市場的大門呢?其實不然。業績增長勢頭強勁不假,不過海菲曼所在的HIFI賽道卻是小眾圈子,超高端更是非主流中的冷門。
據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發燒級耳機市場規模為28.5億美元,而同年全球耳機市場規模為583億美元。發燒級耳機占整個耳機市場比例僅為4.9%。與此同時近些年消費電子市場低迷,音響、耳機等音頻設備銷量增速疲軟乏力。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流媒體的崛起,音樂產業遭受巨大沖擊。年輕人更愛視頻,對音頻失去了興趣。尤其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已經沒有更多時間靜下心來欣賞音樂。
雖然海菲曼定位高端、發燒級市場,具有較強的技術壁壘,受行業下行影響較小,但受眾太少依舊是其未來發展的最大阻力。作為企業來講,要么跑出規模,要么做專做精才能在商場中屹立不倒。
海菲曼想要打破小眾賽道的束縛,無非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向上走,成為拜亞動力、AKG、鉑傲這樣的頂級大牌,用高溢價和品牌輸出獲取高利潤;二是放下身段,走向大眾消費市場,擴大群體換營收增長空間。
實際上,這幾年海菲曼正在做出改變,延續高端領域優勢的同時推出了諸如HE400SE、EF499、BW400等多款百元入門級產品。不過盡管海菲曼在朝著全品類全價位方向發展,但想要進一步獲取全球市場的認同并不容易。
出海不易
2000年以前國產耳機品牌寥寥無幾,索尼、松下、JVC借助CD機的熱潮,其耳機產品被國人熟知。步入2000年后,森海塞爾、拜亞動力、JBL等歐美大牌相繼進入中國市場,彼時國內耳機產業鏈趨于成熟,國內廠商不是以代工為生就是出海尋求生機。
海菲曼創始人邊仿就是通過代理國內耳機在海外銷售賺得了第一桶金。作為一個頂級HIFI發燒友,邊仿有著極為豐富的聲學積累,加之代理打下的渠道資源,2005年在紐約求學期間創建了HIFIMAN品牌。
海外市場音樂氛圍濃厚,給HIFI產品提供了生長沃土,海菲曼因此得以壯大,在高端市場甚至可以和索尼、AKG、勁浪等知名品牌一較高下。
2022年中國電子音響行業協會基于亞馬遜銷售數據發布了一份頭戴式耳機發展報告,報告期內海菲曼在300-500美元、500-1000美元、1000-2000美元三個價位段市占率均位列第一。
征戰海外的十幾年里,憑借核心技術納米振膜,海菲曼的平板耳機拿下了上百個獎項,多次被海外媒體爭相報道,收獲了大量海外粉絲。不過盡管海外市場大獲成功,但是海菲曼的出海仍面臨著諸多難題。
首先,森海塞爾、鐵三角、歌德、博世等海外品牌在電聲行業浸淫幾十年,實力深不可測。可能在產品上海菲曼技高一籌,但品牌形象還不夠深入人心。
例如即使貴為一線陣營,森海塞爾、AKG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去營銷,維持品牌熱度。在財力、營銷、渠道等方面,海菲曼這個新貴還無和巨頭比肩。
其次,眾所周知近兩年因為貿易摩擦,出海生意的風險也在加劇。中美之間的芯片戰讓國內手機廠商亂了方寸,同樣令高端耳機企業不知所措。
音頻播放器最核心的硬件是DAC芯片,尤其在高端領域,一款好的DAC決定了HIFI設備的上限。不巧的是,和手機、電腦芯片一樣,高端DAC芯片市場幾乎都被飛傲、ESS、德州儀器、Wolfson等海外巨頭壟斷。
為了徹底擺脫芯片之困,經過5年苦研2021年海菲曼發布了第一顆自主DAC芯片喜馬拉雅。該芯片采用R2R架構,支持24Bit,性能不輸于BB公司的PCM1704。難能可貴的是,喜馬拉雅功耗只有20mW,僅是AKM旗艦芯片4499EQ的三十分之一。
目前喜馬拉雅已經搭載在海菲曼便攜播放器、天鵝真無線耳機等多款產品上,未來可能會應用在助聽器市場。雖然在硬件上暫時沒有了后顧之憂,不過芯片的研發和商業化落地都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海菲曼的海外征戰其實剛剛開始。
歸國更難
國內很多耳機品牌大多是“墻內開花墻外香”,海菲曼自然也不例外。2021-2024上半年,其境外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72.85%、67.94%、66.26%和61.23%。不難發現,海外收入占比呈現出下降趨勢。
換言之,海菲曼的國內生意正在慢慢變好。從財務數據也可以佐證這一點。2021—2023年境外收入復合增速為13.67%,而國內市場這一數據為33.21%。
事實上,隨著經濟的騰飛和工業化的轉型升級,我國早已是全球最大的耳機消費國、生產國。耳機廠商的動向也漸漸由海外轉移到國內市場。海菲曼此次IPO更有加快布局國內市場之意。那么“歸國”會讓其迎來新篇章嗎?顯然難度遠超想象。
眾所周知,國內消費電子市場的特點是新和快。現在的耳機廠商們不僅拼價格和聲音,還要比降噪效果、智能化。因為耳機在新消費時代下被賦予了更多的可能性。
說得更通俗些,無論是耳機賽道還是HIFI市場,正在朝著科技新潮化發展。例如在真無線耳機賽道,以小米、OPPO、蘋果為代表的手機廠商是絕對的主流,傳統耳機品牌卻在夾縫求生。所以傳統電聲企業必須進行技術革新,抓住市場先機,否則落后就要挨打。
目前海菲曼因為對HIFI音質的追求,產品內容還是以傳統的有線頭戴耳機為主。不可否認有喜馬拉雅DAC和納米振膜兩項獨門秘技的加持,海菲曼音質無可挑剔,但是在科技創新層面,和大眾消費級品牌還有一定差距。
2021—2023年其研發費用分別為768.08萬元、869.03萬元和1058.81萬元,費用占比率在5.4%左右。而漫步者、惠威近兩年研發費用占比均在6.2%以上。
當然為了迎合市場和年輕化,海菲曼也在求變,近幾年推出了多款無線頭戴耳機和真無線藍牙耳機,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23年真無線耳機銷售收入1258.42萬元,同比暴增1420%。不過銷量暴漲的同時也產生了另一個難題:產能和品控。
海菲曼向來走的是專精路線,不靠以量取勝。這就注定了規模化和標準化無法和普通消費級品牌媲美。實際上,很多發燒友對海菲曼的音質非常認可,但做工和品控都不敢恭維,側面暴露出其在生產制造層面的短板。
為此海菲曼在2021—2022年期間先后收購了生產電聲五金件的多音電子、電子配件及產品組裝的宏圖達信以及聲學電路板制造商富偉塑膠三家公司,進一步加強了上游產業鏈布局。只是想要征服挑剔的國人,海菲曼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結語
作為國內頂級音頻設備制造商,海菲曼雖然被譽為“國產之光,”在國際高端HIFI市場享有較高的聲譽,但是品牌底蘊還沒有像森海塞爾、索尼那樣深厚,在資金、產能、研發等方面也處于劣勢。現在的海菲曼只能算是小而美,稱不上大而強。
耳機、播放器、功放機本就屬于傳統行業,很多做音頻的企業向來都很偏執,對音質的極致追求并沒有錯,但是時移世換,傳統耳機廠商只有放下執念才有未來。對于海菲曼而言,擁抱科技和年輕化才能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