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57年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金善寶被任命為副院長。
金善寶,小麥育種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善寶一生潛心致力于小麥科學研究,為中國培養了幾代農業教育、科研和生產管理人才。
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共和國脊梁——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中,有一張聘請小麥育種學家金善寶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的任命書。
金善寶聘書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這“一紙調令”將金善寶從南京調去北京,從此開啟了他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中國農科院”)的不解之緣。
1965年,金善寶開始擔任中國農科院院長一職,此時的他已70高齡。自此,他一干就是17年,堪稱中國農科院“在位”時間最長的院長。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中國農科院的重建。
金善寶
來源|《金善寶》
“科學的春天”到來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我國科技工作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在這場盛會上,金善寶榮獲先進科學工作者獎及兩項重大科技成果獎。大會發言時,他滿懷激情地說:“我今年雖然已經八十二歲了,但我的心卻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長征道路上,我要把八十二歲當成二十八歲來過,把我的余年貢獻給我國的小麥育種事業。”
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后,金善寶深入分析了全國各省農業生產狀況,深感中國農科院作為全國農業科研單位的領頭羊,必須肩負起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重任。然而,當時的現實卻讓他憂心忡忡:中國農科院不僅缺乏先進的試驗儀器,連基本的試驗用地也嚴重不足,甚至行政辦公室都設在簡陋的防震棚中。這樣的條件,顯然難以支撐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更難以承擔引領全國農業科技發展的重任。
恢復建制工作刻不容緩!
征購試驗地
1978年,金善寶提出在北京昌平購置1000畝試驗用地,但由于種種原因,提議未能與農業部達成共識。盡管如此,金善寶并未放棄,他將這件事牢牢記在心里,等待時機再次爭取。
1982年12月,金善寶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匯報三江平原考察情況時,特意帶上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物所”)的三位所長,親自向王震副總理反映了作物所面臨的困境。王震聽后,表示會盡快通過農業部給予支持。這一承諾讓金善寶看到了希望。
1983年春節期間,時任農業部副部長的何康前來給金善寶拜年。金善寶抓住這個機會,打電話讓作物所副所長吳景鋒通知所長李奇真一同到家中。在喜慶的新春氛圍中,何部長帶來了好消息:“作物所要求征購的1000畝試驗地,和計劃修建的實驗辦公樓,我們考慮上世界銀行第二期農業科技教育項目,用國內配套經費買地、蓋樓,貸款中有較大比重的經費可以直接從國外購進一批儀器設備……”臨別時,何部長握著金善寶的手說:“老人家,請放心吧!作物所的事,我們一定抓緊辦好。”
不僅如此,金善寶推動了一批國家和地方農業科研機構的實驗室和試驗田進行整頓、完善和更新。在配備常規儀器設備的基礎上,重點引進了大型儀器和成套設備,逐步實現了實驗研究手段的現代化。同時,他還推動組建了一批國家和部門的重點實驗室,并對農業科研機構的試驗場和基地進行統一規劃和合理布局。這些舉措不僅改善了科研條件,還逐步實現了田間作業的機械化和系列化,使這些基地成為現代化的科學實驗基地。
召回科研骨干
在農業科技領域,科研條件固然重要,但金善寶深知,人才才是推動事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因此,要想讓中國農科院重新煥發生機,必須把那些優秀的人才請回來。
他親自寫信給那些被迫離開中國農科院的技術骨干,言辭懇切。他呼吁他們以大局為重,重新回到這片曾經揮灑汗水的科研熱土。
金善寶首先想到了他的得意門生——鮑文奎。這位曾因成功培育八倍體小黑麥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的科學家,在農業科學領域早已聲名鵲起。金善寶認為,像鮑文奎這樣才華橫溢、成就斐然的科研骨干,理應回到全國農業科學研究的中心,繼續為國家的農業發展貢獻力量。他甚至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文奎要是不回來,我就算用繩子綁,也要把他綁回來!”
接到恩師的來信,鮑文奎毫不猶豫地回應道:“金老親自叫我回來,那我一定得回去!”他的回歸,讓一大批曾被迫離開的科技人員紛紛響應,重新回到了中國農科院。
在金善寶的努力下,中國農科院漸漸走上了正軌。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在多個關鍵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農作物育種方面,中國農科院培育出一系列適應不同環境的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農作物品種。不僅滿足了國內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需求,還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提升了我國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人才培養方面,在金善寶的倡導和引領下,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和人才培養體系。越來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員在老一輩科學家的指導下迅速成長,成為各個科研項目的骨干力量。
如今,中國農科院依舊傳承著金善寶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在農業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那些曾經在他感召下回歸的科研骨干和新生力量一起,持續深耕農業科研領域。從分子育種到智慧農業,從生態農業到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國農科院的研究成果不斷拓展著農業發展的邊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孟美怡.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科學家書系:金善寶[M].金城出版社,2008-01.
[2]李燕.金善寶與中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03):108-113.
[3]周桂蓮.金善寶,一“麥”相承的金色人生[J].麥類作物學報,2022,42(06):646.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