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十大傳統(tǒng)“名菜”,流傳了1000多年,但80%的湖南人都沒吃過”
湖湘之地,仿若一部厚重的史書,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煙火氣息。自上古以降,湖南便有人類生息繁衍,其飲食之根,悄然深植于這片土地。屈子行吟澤畔,《楚辭?招魂》中“大苦咸酸,辛甘行些”,透露出彼時楚地飲食調味之多元。
秦漢一統(tǒng),湖湘飲食博采眾長。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諸多食物遺痕,如各類谷物、果蔬、肉食,足證當時食材之豐富。彼時,湘菜烹飪技法初綻光芒,蒸、煮、烤等已嫻熟運用,為后世湘菜技藝的精進鋪就基石。至唐宋,文人墨客往來穿梭,詩詞墨韻間亦有湖湘飲食的浮光掠影。
至近代,湖湘飲食更是聲名鵲起。辣椒的大量引入,恰似一場味覺革命,讓湘菜火辣性格徹底彰顯。剁椒魚頭,紅翠相間,魚頭鮮嫩,剁椒火辣,入口瞬間,熱辣與鮮香碰撞,仿若湖湘子弟的熱辣豪情奔涌而出。
東安子雞,歷史典故加持,相傳源自東安,雞肉滑嫩,香、辣、酸、甜、嫩、脆六味俱全,恰似湖湘文化包容并蓄之態(tài)。
時至今日,湖南飲食文化走向四方。街頭巷尾的湘菜館,煙火升騰,聞香可識人在湘楚。從家常小炒到盛宴珍饈,湘菜以其獨特風味,訴說著湖湘大地的往昔今朝。
1:東安子雞。它起源于唐代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那時的東安縣城里,一家小飯館因一道特別的醋雞而名聲大噪。這道菜最初被稱為“醋雞”,后因在東安流傳并受到廣泛喜愛,便得名“東安雞”。
它不僅在湖南本地深受喜愛,更是在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時,作為國宴菜肴受到了高度贊譽,從此名揚四海。
制作東安子雞,其實并不復雜。將煮至七成熟的子雞切成小長條,用熟豬油煸炒姜絲、干辣椒末,出香味后加入雞條、醋、紹酒、鹽等調料,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燜煮片刻,最后用濕淀粉勾芡,淋入芝麻油即可出鍋裝盤。這樣做出來的東安子雞,酸辣爽口,肉質鮮嫩。
2:麻辣子雞。它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
麻辣子雞選用的是肉質鮮嫩的雞肉,搭配干辣椒和新鮮紅辣椒,再佐以大蒜、生姜、紹酒、黃醋等多種調料烹制而成。成菜后,色澤金黃,油潤艷麗,椒香氣味濃郁,雞塊滑嫩鮮美,口味咸鮮麻辣,每一口都讓人回味無窮。
據(jù)傳,清末曾國藩之孫、湘鄉(xiāng)翰林曾廣鈞在品嘗了這道美食后,曾賦詩贊美:“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
3:臘味合蒸。臘肉,作為湖南的特產(chǎn),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厝嗣癫妥郎系募央取kS著時間的推移,臘肉的制作技藝愈發(fā)精湛,種類也愈發(fā)豐富,包括臘肉、臘雞、臘魚等。到了清代,“臘味合蒸”這道菜逐漸嶄露頭角。
臘味合蒸,顧名思義,是將多種臘味匯聚一堂,通過清蒸的方式,讓各種臘味的香氣相互滲透、交融。這道菜色澤紅亮,柔韌不膩,臘香濃重,咸甜適口,稍帶厚汁,味道互補,各盡其妙。品嘗時,臘肉的醇厚、臘雞的鮮美、臘魚的咸香在口中交織,形成了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味。
4:剁椒魚頭。它最早可追溯到清代雍正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話說清代雍正年間,學者黃宗憲因“文字獄”流落湖南鄉(xiāng)間,寄宿于一戶農(nóng)家。農(nóng)婦以河魚烹制菜肴,將魚頭與剁碎的辣椒同蒸,酸辣鮮香的味道讓黃宗憲大為贊嘆。
后來,他回到家鄉(xiāng),吩咐家廚對這道菜進行改進,最終演變成了現(xiàn)今的“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選用的是鳙魚(胖頭魚)魚頭,肉質肥厚細嫩,膠質豐富,蒸后口感滑潤。而剁椒則需用發(fā)酵1-2個月的手工剁椒,辣味醇厚,酸香濃郁,是菜肴的靈魂。
制作時,將魚頭腌制入味,再鋪上滿滿的剁椒,大火蒸制10至15分鐘,出鍋后淋上熱油,撒上蔥花、香菜,香氣四溢,令人食欲大增。
5:永州血鴨。誕生于清末時期,距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
永州血鴨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都充滿了傳奇色彩。無論是文天祥后裔遷居永州后改良的炒血鴨,還是太平天國起義時老廚子急中生智發(fā)明的寧遠血鴨,亦或是秀才黃世杰孝順父母而意外做出的美味,這些故事都為永州血鴨增添了幾分神秘與溫情。
制作永州血鴨時,需選用新鮮的水鴨,搭配新鮮的鴨血、仔姜、蒜米、八角等調料。先將鴨子宰殺后放血,將鴨血不停攪動以防凝固。再將鴨子處理干凈,剁成大小適中的塊狀。
鍋中熱油,放入鴨肉爆炒,待鴨肉炒至金黃,加入調料繼續(xù)翻炒。待鍋中湯汁不多時,將鴨血迅速倒入鍋中,快速翻炒使鴨血與鴨肉充分融合。最后撒上切好的生蔥花,一盤色澤紅潤、香辣撲鼻的永州血鴨便完成了。
6:邵陽豬血丸子。據(jù)說,這道菜起源于宋朝,距今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
邵陽豬血丸子,又稱血粑豆腐或豬血粑。宋朝年間,一位母親為了讓在寺廟習武的兒子能吃上葷菜,便巧妙地將豬血混入豆腐中,制成了一種黑糊糊的食物。這種食物不僅解饞,還巧妙地避開了佛門的戒律。后來,這種制作方法被當?shù)匕傩諒V泛傳承,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邵陽豬血丸子。
制作邵陽豬血丸子時,需選用新鮮的豆腐和豬血,再配以適量的豬肉、辣椒粉、五香粉等調料。將豆腐捏碎后,加入豬血和調料攪拌均勻,再捏成橢圓形丸子。丸子制作完成后,需放在太陽下晾曬幾天,再掛在柴火灶上熏干。熏制的時間越長,臘香味越濃郁。
7:湘西酸肉。這道菜起源于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湘西酸肉以肥豬肉為主料,輔以食鹽、玉米粉、青蒜等調料腌制而成。據(jù)說,其誕生源于一次偶然。數(shù)百年前,湘西人在腌制臘肉時,因戰(zhàn)事突至,將抹鹽的豬肉匆忙放入酸菜壇中密封埋土。戰(zhàn)事平息后,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豬肉非但沒有變質,反而生出了一種別樣的風味,湘西酸肉便由此而來。
這道菜品色黃香辣,略有酸味,肥而不膩,別有一番風味。每當貴客臨門,土家、苗家人便會取出腌制好的酸肉,爆炒一番,粘附在酸肉上的玉米粉經(jīng)油炸變得金黃酥脆,散發(fā)出誘人的香氣,聞之生津。
8:百鳥朝鳳。源自清代宮廷,距今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
“百鳥朝鳳”最初是乾隆年間為慶賀太后壽誕而精心烹制的一道宮廷大菜。相傳,其靈感來源于一次壽宴上的奇觀:眾多珍禽異鳥在壽宴場地上空盤旋齊鳴,場面壯觀,寓意吉祥。
御廚們據(jù)此奇景,以鮮嫩的母雞為主料,輔以鴿蛋、火腿等多種食材,精心雕琢成“百鳥朝鳳”的造型,獻給太后品嘗。太后對此菜大為贊賞,從此,“百鳥朝鳳”便成了宮廷御膳中的經(jīng)典之作。
這道菜色澤鮮艷,形如百鳥環(huán)繞鳳凰,令人賞心悅目。雞肉經(jīng)過長時間的燉煮,變得酥爛脫骨,滋味香醇。鴿蛋制成的小鳥造型逼真,與周圍的食材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
9:三層套雞。源自民國時期的湖南長沙,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三層套雞起源于20年代末,當時魯滌平主湘,其側室沙夫人患頭痛,醫(yī)者推薦用麻雀、斑鳩、烏骨母雞和天麻套蒸飲湯來治療。
長沙名廚柳三和根據(jù)這個方子,巧妙地將母雞、童子雞和鴿子層層相套,中間加入天麻、枸杞等藥材,制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這道菜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制作工藝,迅速在長沙乃至湖南地區(qū)走紅,成為當時上層人士宴請賓客的必備之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