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按照民間的傳統,也是新的一年真正的開始。而口口相傳的“龍抬頭”到底是什么意思,估計很多人還不太明白,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故事,以及老青島的一些傳統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而所謂“龍抬頭”指的也是經過冬眠之后,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一天也叫“春龍節”。
關于“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話的來歷,在各地也是有著多種版本,說法也莫衷一是,讓我們首先聽一聽幾位文史研究者怎么說。
熱心網友“澗中細流”
按照老一輩人的說法,在28星宿中,東、西、南、北分別為蒼龍白虎朱雀玄武,東方蒼龍,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中角宿恰似龍之雙角。一般在農歷二月二這天,大約晚上9點半左右,“龍”的兩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慢慢升起,龍角顯露、龍頭抬起,這時整個“天龍”的身子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龍抬頭”。
文史研究者邱若俊
二月二,也叫“青龍節”,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相傳唐朝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奪取唐朝江山,改國號為周,自稱圣神皇帝,定都洛陽,改年號為天授元年。此時,玉皇大帝端坐靈霄寶殿,得知武則天篡權奪位,竟敢自稱圣神皇帝,隨即震怒降下圣旨,洛陽城三年不得降雨。此地有條玉龍不忍百姓忍饑挨餓,偷偷降下一場甘霖,玉皇大帝得知后,將玉龍壓在一座山下,山下還立了一座鎮山之碑,上寫“玉龍降雨犯天條,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
百姓為了拯救玉龍,也為報玉龍恩德,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百姓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粒,突然想到“這金黃的玉米粒就像金豆,炒開了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炒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壓在山下的玉龍知道這是百姓在救他,隨即喊道:“金豆開花,放我出去”。玉皇大帝往人間一看,只見家家戶戶院里金豆開花,也為百姓一片感恩之心所打動,隨即降下圣旨,召玉龍回到天庭。此時玉龍脫離大山,抬起頭仰視天空,隨即騰空而起,重新位列仙班,官復原職,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播撒甘露。
此后,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開始爆炒玉米花、做棋子、炒豆子。大人孩子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五谷雜糧放在中間,稱為填倉。其意預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屯盈滿。
當然,這也只是一個傳說。后來延續至今的做棋子、炒豆子沒有問題,要說玉米,傳到中國已經是明朝嘉靖年間了,唐朝的時候中國老百姓還沒見到過呢。
民間風俗傳說
相傳“二月二”這個節慶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所以這一天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農歷二月初二一般也是在“驚蟄”前后,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民間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風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則是龍欲升天開始活動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龍抬頭”。這時,農民就要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二月二、龍抬頭”,萬物生發、昂首挺胸,揚眉吐氣的意思,故自古以來,人們也把二月二這天,作為了一個辭舊迎新、轉來好運的日子。
“二月二”話風俗
農歷二月二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習俗自然就少不了,而且南北風俗也各有差異。接下來讓我們隨著文史研究者胡延竹老師的民諺,去了解一下老青島的這一天里,都曾有過哪些風俗。
二月初二龍抬頭,諸多事宜有講究:
龍抬頭日不動刀,動刀易傷龍的腰;
不動針線不動剪,免傷龍須和龍眼;
不剃頭來不刮臉,龍首安然人平安;
龍王尊嚴不可犯,用水儲備要提前;
覓漢上任為吃飯,歇了倆月忙一年;
立倉打囤盼豐年,五谷豐登糧倉滿;
香根熏蟲不生病,吃著炒豆吃春餅;
眾人入流增友情,香甜互惠好前景。
傳說二月初二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龍抬頭的日子,青島地區民間在這一天里是有很多講究的,僅次于過年和正月十五。
“二月二”這天的清晨就要準備好草木灰,在院子里畫上五個圓圈和梯子,表示是五種糧食的糧囤,俗稱打囤,祈求五谷豐登之意。
將過年香案、香爐中的香根及刌香(即斷了的香)點燃,煙熏各個角落,俗稱熏蟲,一邊熏一邊口中念念有詞的念叨著:“香熏蟲、香熏蟲,熏過之后不生蟲,大人孩子不生病”,以此祈求蒼天免除病蟲害,賜予家人健康平安。
以前沒有自來水,所以要在二月二之前做好用水儲備,“二月二”這一天是不能到井里、河里及灣里取水的,避免惹惱了龍王。
“龍抬頭”這一天不動刀不動火,所以“二月二”之前各家各戶都要炒豆子、棋子、烙蛋餅或單餅作為“二月二”的食物,家有屬龍和屬蛇的則要在二月初一前進行。
農歷“二月二”吃棋子是島城的傳統風俗。過去,青島四方地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二月二,炒棋子,大人孩子一席子;二月二,吃煎餅,大人孩子一天井;二月二,炒豆子,老婆孩子一溜子。”
所謂“棋子”,就是把面(講究一點的人家要用雞蛋和面)切成菱形的棋子形狀,因為這個菱形的棋子塊象征著龍鱗。然后在鍋里炒透,就成為又脆、又酥、又甜的龍食了,小孩、大人都愛不釋手。有的還把地瓜切成丁,炒成酥脆香甜的“地瓜棋子”,吃后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如今炒豆的種類五花八門,棋子的口味也多得數不過來。從黃豆、青豆、黑豆、豌豆、花生、蠶豆等豆類到各類棋子,品種一應俱全;口味有甜、咸、辣和其它怪味,還有的添加了奶油和巧克力,味道應有盡有。顧客可以把各種口味混在一起隨意搭配,買的是熱熱鬧鬧的節日氣氛,圖的是吉祥如意的喜悅感覺。
“二月二”也是泥(覓)漢(扛活、打長工者)上任(人)的日子(臘月初八是泥漢下人的日子),即打工者到東家報到上人,功夫市(短工和鐘點工市場)開市的日子,宣示著新的一年農業耕作和田間管理的開始。
“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中國老百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每逢“二月二”這天,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不知“二月二剃龍頭”這個說法怎么來的,什么時候開始傳起來的?按照老的習俗, 這一天要將針線、剪刀、刀具封存起來不能使用,因為理發是要用剪刀和剃頭刀的。還有“龍抬頭”這一天是不能讓人按住頭的,所以二月二不能理發,尤其是家里有屬龍(大龍)和屬蛇(小龍)的更是忌諱。
“二月二剃龍頭”能轉運的說法,純粹是人們的一個美好的企盼,后來一些行業商家為謀取暴利更是憑空杜撰,添加了其中的炒作,致使這一天理發店人滿為患,商家借機漲價,大發其財。
很多人搶在“二月二”理發,這也源自民間一個“正月里剃頭死舅舅”的風俗說法,老百姓“二月二”之前不能理發。老人說有剃頭就會死舅舅,因此剃頭就是詛咒舅舅早死。因此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后,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發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那么“正月里剃頭死舅舅”有何來歷呢?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
相傳清朝建立后,強行要求漢人“剃發易服”,民眾雖然表面上不敢違抗清朝剃發令,但據說為了表達對明朝懷念,一些人便集體在正月里不剃頭,表示“思舊”。而當時不敢說思舊,隨著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就附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前年有這么一條新聞《外甥正月理發舅舅去世 舅媽控告殺人》,一起涉及“二月二”民間習俗與法律責任的案件引起了全國性的廣泛關注與熱議。
“外甥正月初二去理發,當晚舅舅遇車禍去世,舅媽控告他“故意殺人”,要求賠100萬!”
當地法院經過審理認為,“正月理發死舅舅”的說法實際是源自清朝時期漢人思念明朝而在正月不理發的習俗,是“思舊”的諧音,最后演變成了“死舅”的顧忌。法院審理認為,車禍原因是酒駕導致意外,與劉某理發無關,依法駁回了舅媽的訴訟請求。
民間習俗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應該弘揚符合社會發展進步的習俗,不能上升到道德層面綁架他人。
今天,農歷“二月二”,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好年景,春開頭,萬物在此時開始真正蘇醒,春天真的來了。
本文編輯參考胡延竹老師《二月二話風俗》、青島市志、青島新聞網等;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