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語:認識炎癥性腸病(IBD)
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組累及胃腸道的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這些疾病的特點是持續炎癥,導致各種并發癥,癥狀包括腹痛、腹瀉、便血等,嚴重者可致腸梗阻、穿孔甚至癌變,嚴重影響IBD患者的生活質量。全球范圍內,IBD發病率近40年持續攀升,我國患者數量亦呈快速上升趨勢。
目前可用的IBD治療包括非靶向治療(如氨基水楊酸、糖皮質激素和免疫調節劑)和靶向治療(如抗TNF、抗IL-12/IL-23和抗α4β7整合素)。雖然生物靶向療法對許多患者有效,但依然有高達30%的患者對初始治療沒有反應,高達50%的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應消失。目前,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最新進展和對IBD免疫途徑的理解為創新藥物療法開辟了新的可能性。一些新興療法和藥物有望打破IBD治療的瓶頸,為IBD的患者的疾病改善帶來福音。
2
核心戰場:腸道免疫系統與IBD的發病機制
腸道免疫系統是IBD發生的關鍵樞紐。健康狀態下,腸道需 “雙重調節”:既要耐受食物抗原與共生菌群,又要抵御病原體侵襲。而IBD患者的免疫調控網絡崩解,引發失控的炎癥反應。
1.先天免疫失控
巨噬細胞與樹突狀細胞:正常狀態下呈現“免疫耐受”,但IBD患者中被異常激活,通過TLR/NLR受體識別病原體分子(如LPS),過度分泌IL-1β、IL-6等促炎因子。
中性粒細胞與NK細胞:炎癥部位大量浸潤,釋放活性氧和蛋白酶,加重組織損傷。
2.適應性免疫失衡
Th17/Treg細胞比例失調:IL-23驅動Th17細胞擴增,分泌IL-17、IL-22,促進炎癥;而抗炎的Treg細胞功能受抑。
B細胞異常:產生自身抗體攻擊腸道組織,加速慢性炎癥。
3. 細胞因子風暴
促炎因子(IL-12、IL-23、TNF-α)與抗炎因子(IL-10、TGF-β)平衡打破,形成惡性循環。例如:
IL-23/Th17軸:驅動黏膜免疫持續活化,與難治性IBD密切相關;
TNF-α:促進中性粒細胞遷移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介導組織破壞。
4.腸纖維化:被忽視的“終局挑戰
”約30%克羅恩病患者發生腸纖維化,病理特點為細胞外基質(ECM)過度沉積,導致腸道狹窄。纖維化機制涉及TGF-β、IL-13等因子激活成纖維細胞,而現有抗炎藥物對其無效。
3
IBD治療藥物圖譜:從傳統療法到精準靶向
目前IBD治療藥物分為生物制劑與小分子藥物兩類,關注點從“廣譜抗炎”轉向精準靶向免疫通路。
1.經典生物制劑
抗TNF-α單抗: 抗TNF的抗體已廣泛使用約25年。目前,四種TNF-α抑制劑已被批準用于臨床,包括infliximab、adalimumab、golimumab和certolizumab pegol。infliximab可誘導粘膜潰瘍愈合,這是第一種被批準用于CD肛周瘺的治療方法,并被證明對CD和UC都有效。
抗α4β7整合素: 近年來,整合素受體已成為治療IBD患者新療法的可行靶點。整合素包括兩個亞基,α和β,存在于特定的B和T淋巴細胞上。與細胞遷移到胃腸組織有關的是α2β2、α4β1和α4β7。通過拮抗這些受體,淋巴細胞在炎癥過程中遷移到胃腸道粘膜受到抑制。抗α4β7整合素抗體Vedolizumab已于2020年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批準,用于治療中重度UC或CD的成年患者。
2.新世代靶向藥
IL-23是IL-12細胞因子家族的一員,由p40和p19亞基組成,其中p19是IL-23所特有的。IL-23在調節和擴增輔助T細胞和激活各種先天免疫細胞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細胞在UC和CD等慢性炎癥性疾病的發展中很重要。Risankizumab是FDA批準的第一種用于治療中重度CD患者的選擇性IL-23p19抑制性抗體。
IL-36細胞因子是更廣泛的IL-1細胞因子家族的成員。在過去的幾年里,許多研究強調了IL-36R信號在慢性炎癥條件下的作用,包括CD和UC。Spesolimab是一種新型人源化IgG1單克隆抗體,特異性抑制IL-36R信號傳導,其已在涉及中重度UC患者的三項2/2a期臨床試驗中進行了評估,然而,盡管spesolimab對UC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并未達到療效終點。目前,其正在進行一項2期臨床試驗,以測試spesolimab在造瘺CD患者中的應用。
Olamkicept(sgp130Fc)是一種選擇性靶向IL-6反式信號傳導的FC融合蛋白。在一項為期12周,涉及16名IBD患者的開放標簽2a期研究中,結果顯示: 19%的患者獲得了臨床緩解,44%的患者出現臨床響應。此外,最常報告的不良事件包括季節性上呼吸道感染、唇皰疹復發以及皮膚和皮下疾病。目前,其正在進行一項更大規模的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NCT03235752)。
3.小分子藥物的崛起
JAK抑制劑: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聚焦于JAK-STAT途徑,為改善IBD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JAK是一個細胞內酪氨酸激酶家族,包括JAK1、JAK2、JAK3和酪氨酸激酶2(TYK2),在通過STAT途徑傳遞細胞因子介導的信號中發揮作用。這些激酶被各種細胞因子受體激活,通過T細胞增殖和分化以及B細胞活化導致炎癥。
Izencitinib是一種泛JAK抑制劑,其在一項涉及239名UC患者的2b期臨床試驗中進行了測試。然而與安慰劑相比,臨床緩解的主要次要終點均未實現。Ivarmacidinib(SHR0302)是一種選擇性JAK1抑制劑,在涉及146名中重度活動性UC患者的一項2期臨床研究中,與安慰劑相比,8 mg每日一次和4 mg每日兩次給藥方案在第8周顯示出顯著更高的臨床響應率和臨床緩解率,不良事件沒有顯著差異。這些有希望的結果導致其啟動了一項3期研究,以進一步研究對UC的療效。
S1P受體調節劑: 鞘氨醇-1磷酸(S1P)是一種來源于細胞膜的高度生物活性分子,主要通過激活細胞表面的五個G蛋白偶聯受體發揮作用(S1P1-S1P5)。激活后,該過程觸發一系列信號事件,控制廣泛的生物學過程,如淋巴細胞遷移、內皮細胞通透性、血管生成以及細胞分化、增殖、存活和凋亡。S1P通路與胃腸道炎癥相關的疾病有關。
Ozanimod是S1P受體的選擇性調節劑,特異性靶向S1P1和S1P5受體,這兩種受體分別存在于內皮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上。在一項3期針對中重度UC患者的臨床研究(TRUE NORTH)中,結果顯示:相比與安慰劑組,Ozanimod組獲得了更多的臨床緩解(18.4% vs 6.0% p=0.001),此外,在誘導治療的應答者中,37.0%的患者在52周后持續臨床緩解,而安慰劑組為18.5%(p<0.001)。
4.抗纖維化藥物曙光
針對TGF-β、TL1A靶點的藥物(如PRA023)進入臨床,旨在阻斷纖維化核心通路,解決現有治療空白。PF-06480605是一種抗TL1A的IgG1人源單克隆抗體,在一項針對中重度UC患者的2a期臨床研究(TUSCANY)中,有一部分(38.2%)患者在第14周獲得了內窺鏡改善,這一比例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最常見的AE是UC疾病惡化和關節痛。組織病理學分析支持PF-06480605進一步的研究。
4
未來市場:百億美元藍海的爭奪戰
全球IBD藥物市場持續擴容,中國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80.9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96.7億元,預計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將超10%。驅動因素包括:
1. 患者基數擴大:年輕群體生活壓力與飲食結構變化推高發病率。
2. 政策支持:國家加快創新藥審評,生物類似藥(如阿達木單抗類似藥)降低治療成本。
3. 技術突破:腸道菌群調控(如益生菌、糞菌移植)、多組學技術助力個體化治療。
未來趨勢聚焦于:
多靶點藥物:如雙抗或聯合療法,以克服單靶點耐藥性。
微生物組療法:基于菌群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的新型調節劑。
個性化醫療:通過基因檢測與生物標志物(如糞便鈣衛蛋白)實現精準用藥。
5
結語:跨學科協作開啟IBD治療新紀元
盡管IBD仍無法根治,但免疫學與微生物組研究的深入為藥物開發開辟了新路徑。IBD藥物開發已進入“深水區”,未來需融合免疫學、微生物組學與人工智能,構建精準治療模型以攻克耐藥性、腸外并發癥等難題。對患者而言,早診早治與長期管理是關鍵;IBD治療的終極目標,是讓患者重獲無痛、自由的生活,更安全、長效的藥物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參考文獻:
1.Immun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s. J Inflamm Res.2022; 15: 1825–1844.
2.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Emerging Therapies and Future Treatment Strategies. Biomedicines.2023 Aug; 11(8): 2249.
公眾號內回復“ADC”或掃描下方圖片中的二維碼免費下載《抗體偶聯藥物:從基礎到臨床》的PDF格式電子書!
公眾號已建立“小藥說藥專業交流群”微信行業交流群以及讀者交流群,掃描下方小編二維碼加入,入行業群請主動告知姓名、工作單位和職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