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老一輩領袖人物都知道,延安八路軍里有一位英國貴族傳奇人物邁克爾·林賽,中文名林邁可。他首先是加拿大共產黨人白求恩的朋友,后又成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呂正操、蕭克、聶榮臻的朋友,最后成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賀龍、葉劍英等中共領導人和八路軍將領的座上賓。他還是燕京大學經濟學講師,八路軍的無線電專家,“新華社延安”電訊發報機的發明者。面對這些頭銜,林邁可給自己的定位卻是:“以外國非共產黨員的身份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工作。”
林邁可(Michael Lindsay),1909年出生于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是歷史學家,父親則是哲學家,曾任牛津大學貝里奧學院院長,并在1945年受封為伯克男爵,成為英國上議院議員。
林邁可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在牛津大學學習自然科學、經濟學、哲學以及政治學,并于1936年順利畢業。
1939年8月6日, 在晉察冀邊區司令部,聶榮臻與林邁可、白求恩。
1937年,林邁可受北平燕京大學(現北京大學)之邀,擔任經濟學導師,并領導創辦牛津大學式的導師制。在前往中國的輪船上,林邁可結識了加拿大醫生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這位著名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的經歷和對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的描述給林邁可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晉察冀軍區的林邁可和一部無線電發報機。攝影者為沙飛。
從1939年開始,林邁可與李效黎(1916—2010 年)一起,冒著巨大風險,將醫療以及各類技術物資從被日軍占領的北平偷運出來,輸送給共產黨的地下組織。1940年,林邁可在重慶任英國使館新聞參贊,后復返燕京大學執教。
1941年6月25日,林邁可與李效黎在燕京大學舉行婚禮。
1941年6月,林邁可與李效黎結為夫婦。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憲兵沖進燕京大學,開始逮捕包括林邁可在內的一切反日的中外人士。幸運地從德國友人口中提前獲悉消息的林邁可攜妻子,在日軍抓捕前10分鐘,開著校長司徒雷登的汽車成功逃出燕園,奔赴北京西山,投奔了同樣秘密幫助共產黨抗日的法國醫生貝熙業。隨后,林邁可一家,輾轉抵達晉察冀邊區和延安,奮不顧身地同中國軍民一起投入了抗日戰爭。
他們起初待在晉察冀邊區,林邁可在那里擔任軍隊無線電部門的技術顧問,李效黎教授英語課程,并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1944 年 5 月至 1945 年 11 月,他們居住在陜甘寧邊區首府延安。林邁可擔任八路軍(即第十八集團軍)的技術顧問以及新華通訊社英文新聞處的顧問,而李效黎教授英語課程,為美軍觀察組(也被稱為 “迪克西使團”)成員輔導中文,并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
林邁可、李效黎一家四口從中國返回英國后的合影。
林邁可與李效黎在華盛頓,1970年。背后掛著的是閻錫山寫給兩人的“惜別贈言”。
抗戰勝利后,林邁可返回英國,在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從事學術工作。他所留下的 “林邁可家族收藏” 中包含眾多珍貴照片,這些照片有的被收錄在他本人所著的《未知的戰爭:1937—1945 年的華北》以及李效黎的回憶錄《勇敢的梅花:在中國抗日戰爭中與游擊隊同行》等書籍中,為后人了解那段特殊歷史時期提供了直觀且珍貴的影像資料,他也因其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諸多貢獻而被人們銘記。
今天繼續分享林邁可家族收藏的這部分抗戰時期的珍貴照片,從1937到1945,他以一位外國友人的身份拍下了那一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見證了一場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抗戰史。
第一輯:
第二輯:
第三輯:
第四輯:
第五輯:
第六輯:
第七輯:
第八輯:
1943 年,晉察冀地區,梁驥正在測試一臺新安裝的發射機。
梁驥為當時八路軍總部電臺負責人。新中國成立后,參加了重慶市的接管工作。1960 年轉入新中國航天戰線工作,曾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七機部后來改為航天工業部,梁驥仍任副部長。
梁驥正在操作無線電,右側站著的是李效黎、旁邊一名婦女抱著的孩子是林邁可與李效黎的女兒Erica Susan Lindsay (1942-1993),其他人為晉察冀的無線電小組成員。
兩名男子和一名女子抱著三名孩子。
中間是林邁可女兒Erica,抱著Erica的是江一真,晉察冀軍區衛生部長,曾和白求恩大夫一起奔赴前線搶救傷員。五十年代曾任福建省委書記,1977年到1979年任衛生部長。
合影,前排為林邁可,李效黎抱著Erica。后排左起分別為張主任、殷副校長、傅萊、江一真。
Richard Frey(1920—2004),中文名傅萊,奧地利猶太人,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被稱為“活著的白求恩”。傅萊曾擔任白求恩學校、延安中國醫科大學教員,華北軍區衛生部顧問等職。1943 年晉察冀地區流行麻疹和瘧疾,在日寇封鎖、藥品短缺的情況下,傅萊向老中醫求教,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疾病,成功控制了疫情。
李效黎、林邁可和傅萊。
1943 年,晉察冀,士兵們與傅萊正在測試一門仿造日本小型迫擊炮的本土仿制炮。
傅萊正在開炮。1943年。
傅萊與一名女子。
1943 年,林邁可為軍事通信制造的便攜式無線電設備。
林邁可制造的用于軍事通信的便攜式無線電設備。
林邁可為軍事通信制造的便攜式無線電設備,以及一個永備電池。
林邁可向八路軍負責人展示無線電設備。
林邁可女兒Erica與晉察冀第二分區參謀長一起擺弄機槍子彈,身旁是繳獲的日軍彈藥。
Erica與繳獲的日軍彈藥。
原圖有注釋:“趙參謀長非常喜歡林邁可女兒Erica,他讓人用黑羊皮給小姑娘做了一件皮衣用來御寒。”此處,晉察冀第二分區趙參謀長或為開國上將趙爾陸。
林邁可一家與晉察冀二分區司令員趙爾陸等人合影。
江文與Erica。江文也是晉察冀軍區無線電通信工作成員。
于力教授抱著林邁可女兒Erica。
于力即董魯安,燕京大學著名教授,先后任國文系教授、系主任。太平洋戰爭爆發、燕京大學遭侵華日軍封閉后,他于1942年8月從北平潛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更名“于力”,投身革命,成為當時著名的“紅色教授”,曾任華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晉察冀邊區參議會副議長。
聶榮臻抱著Erica,1943年。
李效黎抱著Erica,1943年。
林邁可抱著Erica,1943年。
Erica穿著一件羊毛夾克,和她在晉察冀的保姆張鳳金在一起。
兩名女子在樹下合影。右側站立者為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參謀長徐德操妻子石磊。
一家人在村莊前的山石上合影,具體身份不詳。
兩名穿著冬季棉衣的女子。
李效黎抱著Erica和兩名女子合影。
1943 年夏,在班威廉夫婦離開晉察冀前往延安之前,聶榮臻和呂正操熱情地為他們送行。
前排(從左至右):李效黎抱著Erica、聶榮臻、克萊爾?班德、威廉?班德、呂正操、張瑞華(聶榮臻妻子)、劉沙(呂正操妻子)抱著呂彤羽。后排(從左至右):程子華、林邁可,另兩名男子身份不明。
1943 年日軍掃蕩之后,李效黎站在一片高粱地旁,河北阜平中白岔,在從中白岔前往電臺的途中。
李效黎給Erica洗澡。
1943年,阜平中白岔住房前。
中白岔溫塘大禮堂炸毀之后。這座禮堂1943 年 1 月曾用于晉察冀邊區代表大會。
一名男子在晉察冀政府成立六周年的會議上發表講話。
晉察冀政府成立六周年大會,1943年春。原圖標注:1943年春,汾莊集會,報告戰勢。
1943 年,晉察冀地區為動員民眾反抗日軍 “掃蕩” 行動而召開的群眾大會。
在一處村莊集合。
在山間田地里訓練。
1943年11月,晉察冀偵察連進行機槍射擊訓練。
汾莊慶祝反日寇掃蕩勝利大會。
1943 年,日軍長達三個月的攻勢結束后,第二分區邀請林賽夫婦在返回總部前留在當地養精蓄銳。1944年1月1日,分區為慶祝日軍攻勢結束,在對面山坡上引爆地雷,以此代替煙花。
1943 年,晉察冀第三分區白求恩衛生學校學生的用餐時間。
1943年,白求恩醫務學校全體工作人員。
1943 年,晉察冀第三分區白求恩衛生學校學生在戶外用餐。
1944 年 1 月,日軍發動攻勢后,林邁可一家曾居住的位于中白岔的房屋廢墟。
1944 年初,在阜平的晉察冀邊區參議會參議員。
1944年1月,汾莊召開貫徹減租大會。
李效黎與Erica,1944年3月河北阜平縣房里村,在他們去往延安之前。
張鳳金,Erica的保姆,帶著由林邁可設計的嬰兒背帶,1944 年 3 月他們將帶著這個背帶從晉察冀啟程前往延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