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德國媒體撰文的封面截圖,截圖上的戰斗機,被譽為殲20之前,中國空軍最強的存在。
只是因為種種原因,這架原本寄托了無數期望的中國最強四代機重型戰機,最后卻下馬了,未能繼續在中國空軍的藍天中翱翔。
取代它的,則是這家網站口中戰力“尚不如它”的殲-16戰機。
(德國網站的截圖)
這件事成為了成為了撰文作者,德國軍事專家安德烈亞斯·魯普雷希特心中的一大遺憾,也成為了也成為了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歷程中一個值得深思的轉折之一。
這款戰機的名字就是殲-11D,它也是德國專家眼里蘇系側衛家族的眾多戰機當中,“最強悍,最遺憾,最悲情,最讓人感嘆”的存在。
(殲11)
側衛家族的佼佼者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中國從俄羅斯蘇霍伊飛機制造廠引進了大名鼎鼎的蘇27戰機,側衛家族從此跨過了黑龍江的堅冰,正式飛向了中國那蔚藍色的無限天空當中。
而伴隨著側衛家族戰機一起起飛的,還有中國曾蟄伏已久的航空工業。
這些側衛戰機的到來,如同一劑強心針般,極大地激發了中國航空工業的活力與創造力。
通過對蘇-27的深入研究和消化吸收,中國的航空工程師們逐步掌握了先進戰斗機的設計與制造技術,完成了從許可證制造到自行研制的華麗轉變,并最終形成了與蘇聯/俄羅斯不同的側衛戰機發展路徑。
(蘇27)
而殲11戰機,就是在這一時間段,通過對蘇27戰機的模仿應運而生的。
在一開始,因為沿用了很多蘇27的設定,這款戰機只是被稱為蘇27的中國姐妹版。
但后來,因為技術上的成熟,中國航空工業萌生了進一步升級、打造更先進戰機的想法,殲11的多款后繼型號也就不斷的推陳出新,逐步走出了原型機型的限制。
(殲11的早期型號)
殲-11D便是這些后續型號中的佼佼者,它結合了最新的航電技術、作戰能力和更強大的動力系統,滿足中國空軍日益增長的多樣化作戰需求。
尤其是在它之前,它的前身殲11B已經裝備了部隊,形成了可觀的作戰能力。
中國空軍一度因此信心滿滿。認為在殲11B的基礎上,這款戰機一定能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他們認為,殲-11D不僅繼承了殲-11B的諸多優點,還在航電系統、雷達探測能力、電子戰裝備以及動力系統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
(殲11B)
它計劃采用更為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具備比目前蘇35更遠的探測距離和更高的目標識別精度;同時,動力系統也得到了顯著增強,遠遠強過了側衛系的其他戰機,這使得飛機能夠在空戰中擁有更強的機動性和速度,保證占領戰時的先機。
而在武器方面,殲-11D還計劃搭載更為先進的導彈,以應對日益復雜的敵軍威脅。
可以說,當時的殲11D戰機,融匯了中國空軍幾乎所有的希望。這也是為什么安德烈亞斯·魯普雷希特說,一旦殲11D戰機完成服役,他有望成為側衛系最強戰機的根本原因。
(殲11D戰機)
出師未捷身先死
但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這款戰機卻最終遺憾下馬,走向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命運,成為了無數軍迷心目中的意難平。
這一切的背后,是中國軍隊在研發殲-11D的同時,也在積極推進殲-16戰機的研發。
或許你會感到不解,安德烈亞斯·魯普雷希特明明認為殲-11D在技術上優于殲-16,為何結果卻并非如此?
(殲16)
原因在于,軍事裝備的發展不僅取決于技術的先進性,還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制約。
從設計理念和作戰定位上看,殲-16是一款新型多用途雙座雙發戰斗轟炸機,不僅空戰能力強勁,對地打擊能力也尤為突出,堪稱“全能型”戰斗機。
相比之下,殲-11D雖然技術先進,但更側重于提升空對空作戰能力,多功能性遠不如殲-16全面。
(殲16戰機)
隨著中國國防戰略的調整和對未來戰場環境的深入分析,中國空軍越來越認識到多用途戰斗機的重要性。
再加上,殲-11D雖然技術先進,但研發周期長,且面臨技術瓶頸和成本控制等挑戰。
中國軍隊在權衡利弊之后,放棄了這款戰機,也成為了情理之中的一件事情。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殲-16雖然在整體上仍保留有側衛系的特征,但它的核心已深深烙印上了中國的創新印記,超越了傳統側衛系的局限。
相比之下,殲-11D的整體設計框架相對保守,深受蘇-27原始設計的影響,被大大的限制了潛力,讓它在與殲-16的競爭中越發顯得力不從心。
(殲16戰斗機)
更重要的是,隨著殲-20隱形戰斗機的研發成功并逐步列裝部隊,中國空軍在隱形作戰能力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這種情況下,殲-11D作為非隱形戰斗機的定位就顯得頗為尷尬。
雖然性能優異,但在面對隱形戰斗機時,或許將會面臨極大的挑戰。
(殲20戰機)
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后,中國空軍最終決定放棄殲-11D項目,轉而全力推進殲-16和殲-20的裝備和發展。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原因,殲-11D最終下馬。
但它所留下的技術和參數,卻為殲-15B等多款戰機的研發提供了參考,至今仍在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殲-11D的一生雖然充滿了悲劇色彩,但這并不影響它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里程碑的地位。它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從模仿到創新、從依賴到自主的艱難歷程,也為中國空軍未來的裝備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參考資料: 1、觀察者網《試飛院宣傳視頻曝光殲-11D原型機》 2、觀察者網《論殲-11B的復產和殲-11D的命運》 3、環球網《外媒:殲11D堪稱中國版蘇35 裝備新型相控陣雷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