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人形機器人
為人類服務的機器人應該長什么樣?
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認為,當然是長成個“人樣”比較好。這實在是一種深深的誤解,也是眼下浪費天量機器人產業科研經費,耽誤機器人產業商業化落地進程最重要的原因。
實際上,除了用于成人產業之外,并沒有其他用途的機器人非得長成跟人類一樣雙腳直立行走、雙手五指抓握。強行把工作機器人設計成人類模樣,花費大量人財物力去研究機器人的步態穩定、手指控制、甚至表情控制等“只有人體才需要的功能”,嚴重拖慢了消費型工作機器人的商業化普及。
“機器人”應該是能夠代替人類完成某些工作的智能機器設備,而不是長得像人類的智能機器。
掃地機器人
一個能掃地拖地的圓盤形機器,和一個雙足行走能轉手帕的人形機器,在當下社會顯然是前者更有現實意義。
我們希望有一臺能比外科醫生手更穩的,不知疲倦且不怕輻射的手術機器,而不是一個長得像人的、要靠粗壯的五指去抓握柳葉刀的機器人。操刀手術的智能機器長得像人并不能給躺在手術臺上等待麻醉的患者多一點安慰。
我們經常會贊嘆人體“設計之精妙”,這沒錯,人體在現有的結構基礎上的確將各個部位的機能開發得很好了。
但是!當我們拋棄人體生理結構的限制,僅考慮如何更好地完成做飯、清潔、手術、指揮交通,甚至打仗等工作任務時,能做到這些的智能機體是完全沒必要非得雙手雙腳五指兩眼的,更沒必要具備柔軟薄弱的肌膚。
想象中的戰爭機器人
拋開人體結構的限制,才有機器人造型設計巨大的想象空間,才有機器人產業巨大的發展空間。
當然,并不是說研究人形機器人完全沒有意義,只是在當前人們生活中消費型工作機器人還很少的情況下,花費海量資源研發人形機器人屬實是舍本逐末,太超前了。
一點建設性意見:
先來些實用的,再去搞像人樣的機器人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