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有個村格外亮眼。這里壩形橢圓,狀如盆地,群山環抱,謂之五鳳朝陽,村中絲栗堡峰山形如磬,加之兩條山溪,在慶陽壩集市涼亭街匯合,形成雙龍朝陽之狀,故名慶陽壩。
慶陽壩村歷史悠久,以建于清乾隆年間的涼亭街而遐邇聞名。涼亭街是恩施少數民族建筑的結晶,著名建筑學家、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良皋稱,慶陽涼亭老街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遺風土家街市,保持著民族生活的原真性,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成為“湖北省歷史文化名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慶陽壩村是湘鄂川黔的邊貿中心和商貿重鎮,似一座巍巍古橋,連接起鹽花大道、騾馬大道上的貿易來往。慶陽壩村的古橋,或粗狂、或精巧,猶如慶陽壩村的歷史縮影,便利了交通、裝點了河山,百年來背負著迎來送往的使命,俯瞰著歷史的長河,詮釋著“永恒與變遷”。
如今,這個村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和“國家森林鄉村”。
新橋,“千年古跡萬年牢”
新橋(圖源:作者提供,下同)
橋是鄉村固定的渡船。在青山綠水間,有座已度過百年歲月、新中國成立后一直被當地群眾親切地叫做“新橋”,佇立在慶陽壩村和水田壩村交界處不遠的慶陽河上。清朝中期,為方便鄉民與騾馬商隊來往,鄉民共同修建了這座橋。
橫架兩山的新橋并不需要多做橋基,而是在兩側堅硬山巖上直接建造拱形直面橋,拱腳修長,以橋拱分散力量,增強橋的穩定性。長條石磚鋪就的直橋,長約15米,寬約2米,垂直水面高度約7米;橋兩側原有麻石欄桿,橋拱正中懸掛寶劍,名為“斬龍劍”。因古人認為洪水是蛟龍作祟——傳說蛟龍將會從江河游入大海,這一過程叫“走蛟”,而“走蛟”會引發當地暴雨連連,淹沒農田。為讓蛟龍改道,鄉民造橋時會在橋底懸掛“斬龍劍”,威懾蛟龍,以防洪水滔天。
“新橋”不新,但有趣事。新橋竣工時,正逢一隊吹拉彈唱的嫁娶隊伍要渡河。修橋工匠上前為新橋討彩頭,邀請新人為橋作詩。新人即以“千選萬選選今朝,恰逢新人踩新橋。新人今日橋上過,千年古跡萬年牢。”相贈。新人走向新生活,也祝愿喜日竣工的新橋,千年不倒萬年長存。新橋誠如新人祝福之言——鄉民的草鞋布履走過,商隊的騾馬蹄鐵踏過;聲聲號歌、裊裊炊煙,新橋既渡婚喪嫁娶,也渡晨耕暮歸,支撐起了慶陽壩的百年繁盛。
壽生橋,“日暮行人爭渡急”
壽生橋
慶陽壩村的壽生橋,同樣是一座帶有鄉野傳說的橋。光緒年間,水田壩有一彭姓大戶人家,彭老爺人到中年卻膝下無子,于是到福壽山上懇求菩薩,寺內尼姑告訴他需多行善事。彭老爺就在慶陽壩原關帝廟前修筑了一座石橋,石橋修好后果然應驗,彭家添丁進口,并將孩子取名“壽生”。這座由彭氏捐資修建的橋,就命名“壽生橋”。壽生橋幾經重建,甚至有時候只是橫亙溪水的兩條橫木,村民挑著擔過橋,心中忐忑,腳下飛快,幾步便躍過橋到了河對岸。
如今的壽生橋,既有磚石筋骨,又不失清麗秀美。整座橋為單孔石拱橋,橫跨慶陽小溪,由規則石磚砌成,橋長約10米,寬約2.5米,橋拱弧度彎如新月。拾級而上,橋拱最高處平鋪石磚,可于此遠眺慶陽河;條石立柱欄桿由雕繪石板連接而成,石板外立面雕刻兩個對稱菱紋,內立面雕刻名詩名句,如“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滿中流。”
春日中的壽生橋,如一個初入書塾的稚嫩孩童,映著古街清溪,堤岸垂柳,英姿勃勃。
幺店子橋,“倒流一里地”
幺店子橋
幺店子古橋是慶陽壩保存最完整的百年古石橋之一。單孔石拱橋,橋面由青石板南北向平鋪而成,橋身由青石墩東西向壘砌而成。古橋原為樹干組成的便橋,久經風霜,多次損毀重建。約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后期,由慶陽壩村民余煥章籌集資金,組織石匠在原址建成石橋,并加蓋雙柱飛檐寶瓶橋頂(橋頂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損毀)。2022年,椒園鎮人民政府對石橋修繕加固,現仍然是慶陽壩村茶田阡陌之中的重要交通節點。
幺店子橋曾有一個意趣悠悠的奇觀——“倒流一里地”。從易家坡流下的泉水,流經幺店子橋,村民便挖掘溝渠,自北往南倒流一里路,至村民陽文剛門前,帶動村中巨大石碾磨面,咯吱咯吱,晝夜不歇。
古橋得名于慶陽古集鎮郊外的“幺店子”。與慶陽老街的高度集聚不同,“幺店子”雖同樣位于茶馬古道上川入蜀、下通瀟湘荊楚,途經慶陽古集鎮的必經之路上,但店如其名,是一家規模不大的商旅小店,為過往商旅提供食宿,有時也出售自制的茶葉、桐油等土特產,生意十分火熱。
隨著茶馬古道的式微,昔日客滿的幺店子逐漸歇了炊煙和買賣吆喝,傳承兩代的慶陽“幺店子”也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但古橋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使命,承載村民的過往,見證歷史的滄桑與美好。
涼亭橋,“果真太平”
涼亭橋
涼亭橋位于兩條清溪交匯處,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年間,因洪水沖垮多次重建,見證了慶陽老街的歷史變遷。慶陽河沿老街外圍流過,當時為便于行洪和鄉民的生產生活,在老街旁修筑了河堤,又建造了長約8米(后加長至13.2米)的石拱橋,橋面高出水面近10米,當時土家兒郎頭上所戴的青布絲帕,從橋上垂下,都不能觸及水面。
因當時老街被稱為“太平街”,也將此石拱橋命名為“太平橋”。“太平橋”果真太平,一直沿用到近代,后湮滅于一場洪水之中。1984年,由余祥軍父親等鄉民砍伐樹木,共同修建了一座木橋,不久被洪水沖垮。當地政府重建涼亭橋,卻也被洪水沖垮,故歷經幾次重建。
2000年后,宣恩縣文物局和椒園鎮政府重新修繕,成為使用至今的風雨廊橋。整座橋采用土家風雨橋制式建造,為傳統木結構橋。連接了古街一巷出口至河堤路,長約10米;橋面由木板鋪設,寬約3米。涼亭橋頂覆蓋青瓦,飛檐翹角,兩柱三騎,柱身是碗口粗的原木,噴繪紅漆,富有鮮明的少數民族特色。
涼亭橋不僅是慶陽老街的一個交通節點,更是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涼亭橋沿著木質橋欄桿安裝了兩排可供歇腳的木板,每逢農歷二、五、八的趕集日,橋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村民們或背著背簍,挑著扁擔,帶著自家的茶葉等農產品經由涼亭橋到老街擺攤交易。
慶陽壩主產茶葉,民國27年(公元1937年),中國茶葉公司在該村設立制茶所,所產紅茶綠茶馳名中外。這里是中國十大名茶“恩施玉露”發祥地之一,也是國家級茶樹品種“鄂茶10號”母樹所在地,其茶文化源遠流長,茶葉加工技藝多達26種。
夕陽熔金,老街居民三三兩兩來到涼亭橋上吹風納涼,從日常吃喝聊到年結收成。直至夜色深沉,送走最后一批閑聊散客,涼亭橋才橫臥清溪,闔目而眠。
一座橋雖重建多次,但因重建在原址,前后建造的橋承擔起同樣的使命,便都共同擁有這座橋的名字——印證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歲月更迭之感。
村中的古橋,就是這細水長流積淀下的豐碑。慶陽壩村如銜接近代商路的一座渡橋,而與這座渡橋生生相息的代代鄉民,幾經春秋,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商路的繁盛,同樣也書寫了屬于“慶陽壩”自己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