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宙
來源|看電視
碎片化信息飛速傳播的當下,有這樣一類綜藝越來越多的出現大眾視野里:
節目的新奇、矛盾、可聊性一點點構出強綜藝感,即使是沒有看過完整節目的人,也會了解節目中誕生的一些名場面,亦會知道某些嘉賓身上附著怎樣的人物標簽。
憑借部分內容片段、嘉賓表現而火速出圈的綜藝已然不是個例,節目背后的大眾聲音不一,單從傳播來看,它們又的的確確滿足著大家對“看點”的需求,同時激發著用戶關注、轉化、討論節目的主動性。
一定的“Drama”程度之外,“話題型綜藝”,又能帶來怎樣的思考和行業啟示?
快時代孕育出的“話題基因”
高濃度情感的節目內容,是話題型綜藝穩定的吸睛法寶。
開年以來,《一路繁花》《我們的爸爸》等綜藝卷動起一定話題度,近期《演員請就位3》因諸多話題引發關注。
作為是一檔具有明顯長視頻特征的演技綜藝,節目播出期間片段式大規模涌入抖音、B站等短或中視頻平臺,節目片段以短視頻形式成為用戶的“樂點”。
近半年來的話題型綜藝之所以能夠迅速出圈,離不開其內在的娛樂屬性——有樂子、有沖突,并有一定的傳播氛圍。
綜藝內容方面,“‘有故事’的嘉賓+‘會整活’的環節”確實能夠吊人胃口,先拋開節目所連接或引導的大眾情緒不談,單從其播出以來各式花樣的熱搜來看,觀眾總歸是喜歡看熱鬧的。
傳播路徑方面,長視頻B端運營,短視頻側則是更多依靠C端人傳人而提高節目關注度。近年來或抓馬或感動人的綜藝短片段出圈,也許和現代觀眾的內容消費習慣以及短內容的普遍發展有著密切關聯。
喜歡快節奏、強情感內容的觀眾不在少數,這種風格的內容也便宜在短視頻平臺開拓出傳播路徑,加以算法驅動使傳播范圍更廣泛化,因而在長短視頻側都提高節目聲量。
此前《演員的誕生》《我就是演員》《無限超越班》等節目中,犀利點評、即興表演等片段被觀眾津津樂道,去年播出的《再見愛人4》《花兒與少年6》中,也有嘉賓因意見不一致而被網友盤來盤去的名場面。
戲劇性、沖突性內容出圈早已屢見不鮮,有時節目情境中的尷尬感也好像是觀眾的興奮劑一般,如《五十公里桃花塢1》剛開播便以“死亡九分鐘”收獲眾多關注。
但其實,此類節目往后發展,關于友情、成長等溫情話題也就隨之出現。桃花塢“650群像”粉絲粘性強,去年開播的衍生團綜《團建不能?!芬藏暙I出不少笑點。
綜藝內容的“高情感濃度”與“強沖突性”,本質上是對現代觀眾心理的精準捕捉。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觀眾一邊會傾向于選擇能夠快速激發情感共鳴的內容,一邊也秉持著獵奇心態,希望看到新鮮而有鋒芒的故事發生。
節目鏡頭中激烈交鋒、情感糾葛等片段都有著鮮明的情緒觸點,而這些片段通過社交網絡的二次傳播與發酵,攪動大家關注不同的內容切口,也在進一步演變為一種由公眾參與主導的社會文化現象。
“觀察者”之爽感
英國哲學家 杰里米·邊沁 于1785年提出“全景監獄”,核心在于一種無形的權力結構:中心瞭望塔中的監視者可以隨時觀察所有囚犯,但囚犯卻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正在被監視,因此不得不時刻規范自己的行為。
上世紀70年代,米歇爾·??聦⒋俗鳛楝F代紀律社會的隱喻,深化“全景敞視主義”,而綜藝機制與此有著多個共同點,通過可見性與不可見性的結合來實現對個體的規訓與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埋下輿論點,把人的“監視”推到最高。
首先,綜藝中有著天然的監視結構和隱形權利。鏡頭前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放大,節目組的剪輯、敘事和規則設計,一定程度上掌控者對嘉賓形象的塑造權。
觀眾是主動的觀看者,但同時也被敘事邏輯、網絡輿論所引導,成為權力運作的一部分。
其次,自我規訓對應著嘉賓的綜藝表現,這也讓“是否有劇本”“真性情還是立人設”等觀眾聲音在各類真人秀中一直存在著。
《無限超越班1》開播時,一段“迪冪孟扎”的自我介紹走紅網絡,連帶趙櫻子紅毯暈倒等過往經歷也一同被扒出,觀眾以觀察者的姿態截取、放大、甚至重新解讀著節目內容,而屏內即使沒有明確的劇本,嘉賓也會在潛意識中調整自己的言行,或是符合節目效果,或是避免負面評價。
回顧《演員請就位3》已播部分,節目選人方面有一定討巧性,節目組邀請既往便有些話題度的演員,補給節目需求。
對于由競選機制架構起的演技綜藝來說,話題性和專業性都是不可缺少的,無論是宏觀視角中的表演展示、行業生態的呈現,還是微觀視角里演員的個人挑戰和成長,都能拓展出討論空間。
社交媒體時代,人人皆可發聲。綜藝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體驗到一種情感上的刺激與釋放,熱門話題的誕生,賦予大家在觀看過程中獲得了一種“掌控感”和“參與感”。
綜藝本就是供給快樂,但當其對沖突、戲劇性、話題性過度依賴,是否也在無形中助長了淺層次的消費文化?當觀眾沉浸于“觀察者”的爽感時,是否會忽略節目背后更深層次的社會價值與人文關懷?
但話題型綜藝的出圈話題,本就沒有好與壞的明確界定,備受關注的節目話題總是帶著不同色彩的,除了戲劇、抓馬的娛樂感受,也有溫暖深度的內容。
如去年《歌手2024》憑真唱成為初夏大爆款,回歸本真的音綜形式讓流量口碑雙豐收;《再見愛人4》雖然以夫妻矛盾與情感沖突為一大看點,但也通過嘉賓的真實故事,展現了婚姻中的復雜情感與成長歷程;《喜劇之王·單口季》“passion”出圈,也讓更多人關注脫口秀語態背后的生活煙火。
大眾需要情緒價值,綜藝話題出圈,有樂子是好事,把握好“度”很關鍵。
“節目→人”焦點偏移
是意識覺醒,還是群伐狂歡?
如今綜藝的觀眾生態愈發多元且活躍,大部分年輕觀眾熱衷于追逐潮流熱點,對新鮮創意和偶像嘉賓有著極高的熱情,他們活躍在各大社媒平臺,從各類影視綜動向中尋找娛樂體驗。
去年《再見愛人4》熱播,三組嘉賓的個人表現、關系發展受熱議,觀眾的考古潮更是延伸至了十多年前的事件,黃圣依職業轉折、留幾手打分、李行亮快男時期等動向都被網友重新搬運而出。
觀察室內,胡彥斌、papi醬、武藝等嘉賓配置同樣提供了一定娛樂看點。
“小武藝”近年來創造出多個綜藝感名場面,胡彥斌留幾手開杠,留幾手自我介紹“爽兒”也被網友打呼高能:“這是可以說的嗎?”
很多綜藝話題離不開一個“敢”字,嘉賓敢說敢做,節目組敢剪敢播,為大眾帶來一種“打破常規”的刺激感,形成內容與觀眾互動的雙向節目生態。而如何在制造話題的同時,保持內容的真實性與社會意義,是綜藝行業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
有時候,大眾對節目片段、人物嘉賓的關注重心已然超過節目內容本身,這樣的焦點偏移也是具有雙面性的。
一方面,觀眾意識覺醒,更能敏銳發現節目中思考的錨點。比如在戀綜、親子類綜藝中,大家開始更深入地思考兩性關系、家庭角色,或是將節目中的情境與現實生活進行對比與反思。
最近在播的《我們的爸爸》中,一組家庭因父母分工嚴重失衡而備受爭議關注,回溯近年來影視形象、真人秀中,觀眾對“爹味”的抗爭聲音越來越大,而隨著她題材在市場現身,影視綜中的“大女主”形象同樣在被觀察與解構中。
綜藝觀眾市場由女性主導,當代社會觀念的進步,是許多議題中關于責任、權利平等的顯化推手。
另一方面,輿論是具有壓倒性的,大眾并不能從綜藝中看到“事情的全部”。當觀眾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某些個體身上時,也許也會固化偏見,開啟一場批判狂歡。
譬如“熏雞事變”“麥學”等風波引起網友玩梗群嘲,互聯網你一言我一語的公憤與爽感宣泄,一路上升窺探至嘉賓隱私等方面,很容易構成有一定攻擊性的發聲亂象。
不難發現,無論是影視虛構還是真人秀,都很多“極致的形象”——極致順從、極致自負、極致勇敢……節目層層層選人,并用鏡頭放大著人們的某些個人特質,發酵戲劇性和話題度。
綜藝需要真實和清醒,觀眾亦是如此。
節目的話題標簽背后有著多元視角,娛樂需求很重要,而單一的話題聚焦只能帶來潛層次的短期效應,容易讓內容流于表面化。
畢竟,真正的綜藝創新,不應止步于流量與話題。
主編:羅姣姣
文:殷宇星
排版:殷宇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