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讀到人民日報上的一則評論文章,其中引用的一個小故事很有意思,讓我“浮想聯翩”。
文章標題是《實實在在真減負、減真負》,引用的小故事是這樣的:某地為確保給基層減負,派出督查組到基層檢查減負落實情況。為迎接檢查,當地基層干部加班兩周準備減負材料。
有點黑色幽默。
玩笑歸玩笑,這個小故事卻十分貼近現實,甚至揭示了一種真相:在問題根源未解決的情況下,試圖解決表面的糟糕狀況,反而可能加劇問題的糟糕程度。
現實中類似現象挺多的,比如職場996、教育內卷、看病難看病貴等。從上到下,都覺得這些現象很糟糕。
既然對“糟糕”達成了共識,按理說大家都有動力和意愿去解決這些問題,那這些問題就應該更容易解決。然而,公眾呼吁,三令五申、重拳出擊,似乎都不能將這些大家公認的“糟糕”現象干掉,更奇怪的是,強行去解決這些問題,還可能引發更多的問題。
最近讀《包剛升政 治 學講義》這本書,包老師從政 治 學角度對這種現象給出了一種解釋:某些公認的糟糕狀況,不過是現實社會結構的反映,是一種結構性問題。在社會結構未改變的情況下,想要強行解決這些糟糕現象是不現實的,甚至會引發更大的糟糕。也就是說,那些廣為人知的糟糕現象,或許只是更糟糕現象的替代品,也可以說,現實中的一些糟糕現象,是為避免更糟糕情況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例如,職場 996 現象確實不合理,打工人疲憊不堪,企業要支付加班費,也涉嫌違反勞動法。但為啥有些企業要這么做呢?因為現實社會競爭殘酷,若不如此“拼”就會在競爭中掉隊,一旦掉隊便難以生存,進而導致打工人失業,政府稅收減少。所以,996 雖不合理,卻可能是當下市場環境下,打工人和企業為避免多輸的更糟糕局面而付出的代價。
再如,教育內卷從上到下都認為不好。這當然是應試教育所致,因為分數決定孩子能否上好大學,而大學文憑在很大程度上又決定了孩子的出路。為了分數,為了好大學,有些孩子不堪重負,甚至抑郁、自殺。所以應試教育很糟糕,可如果廢除應試教育,上大學不再憑分數,又會導致高等教育不公平,從而加劇社會不公平。所以,糟糕的應試教育和教育內卷,可能只是人們為避免更糟糕的社會不公而付出的代價。
又如,前些年大家都覺得看病吃藥價格太貴,從上到下都想解決這個問題,于是推行藥品集采,進行靈魂砍價。然而后來有人發現,價格好像確實降下來了,有些好藥卻很難買到了。對某些人來說,買不到藥效更好的貴藥可能更糟糕。
總之,按照包剛升老師書中的觀點,一個看似糟糕的問題能長期存在,很可能是為避免更糟糕的情況出現而付出的代價。這種解釋,讓我對某些問題為何總是得不到解決豁然開朗,卻又有些沮喪。這相當于確認了存在即合理,等于告訴我們長期存在的糟糕問題具有必然性,而且它還不是最糟糕的。
確實,歷史上有些試圖畢其功于一役的激進變革,往往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那就是終結現實中的某種糟糕的局面,結果往往令人遺憾,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歸根結底,是社會結構沒有改變。有些糟糕的社會問題,只有等到社會結構變遷時才能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
根據這種解釋,對于某些問題,我們似乎只能平靜接受,承擔相應的代價,等待“社會解構”的變遷。
比如教育內卷這個問題,當藍領、農民的收入水平與名校畢業生相差不大時,大家可能就沒必要再通過讀好大學來改變所謂的命運,估計家長也就不會再強行雞娃了。
據說這兩年有些年輕人剛走出校門去體驗送外賣了,這可能意味著教育內卷快 “卷不動” 了,或許也意味著教輔產業前途堪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