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季度,部署招商工作的總體要求是:
能早則早、能快則快,跑好“第一棒”、打好“第一仗”。
開工以來,多地“一把手”考察企業。
投入第一線,不是去“站臺”,而是傾聽企業訴求、解決發展問題。
我們看到,有幾個重點,值得關注。
聚焦鏈主型企業
這段時間,各地“一把手”開啟首站調研。
從調研地點看,走進了產業鏈的龍頭企業。
這類企業,也就是常說的“鏈主”企業。對一個地區而言,“鏈主”企業具有引領支撐作用。
不僅能讓某個產業集群的上下游企業廣泛受益,還能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更多底氣。
放在全國范圍內,黨政“一把手”帶頭當產業鏈“鏈長”,已有先例且成效顯著。
就招商而言,各地提高項目質量、數量,以及項目落地效率,關鍵在于“鏈長”和“鏈主”企業這兩個“關鍵少數”。
尤其,“鏈長”對產業鏈的責任和貢獻在于,從頂層設計到項目招引、協調資源到強化配置,可打造一條具象且可持續推進的產業發展路線圖。
北京市委書記尹力走訪小米智能工廠,指出:
要充分發揮鏈主作用,強化智能制造優勢,帶動創新鏈、產業鏈整體提升,不斷提高制造業智能化水平。
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調研重慶雅迪科技公司,他希望:
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整合,更好發揮鏈主企業引領帶動作用。
我們與長三角區域的招商負責人交流,了解到:
在領到招商任務時,會將負責的產業分解,然后制定方案,精細到每個月的目標是哪些企業,以及需要和哪些部門、街道的領導一同拜訪企業。
在招商工作中,“鏈主”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是促進“鏈式招商”的關鍵。當產業鏈之間的聯動越密切,地方對外的招商吸引力就越強。
這種模式,確保了產業鏈發展的全局性和協調性,為地方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省“一把手”還進入一線車間,考察企業的“心臟”。
這有 助于真實準確把握企業生產現狀,切實了解上下游配套情況。
江西省委書記尹弘在江鈴股份富山工廠生產車間內,考察焊接車間和總裝車間,并參觀汽車產品。
湖南省省長毛偉明在湖南同有公司,走進企業車間、項目一線現場,聽取企業發展需求和意見建議。
一方面,各地領導擁有更高的視野和站位,給現有企業提振投資信心。
另一方面,手握最終決策權,這在項目發展的關鍵節點上尤為關鍵。
行業領域潛力股
除了“鏈主”企業,各省“一把手”關心科創企業。
我們看到,浙江省委書記王浩在星柯光電有限公司考察時指出: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企業不斷成長壯大的關鍵所在。
浙江省委書記王浩集中與企業代表進行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3家是“杭州六小龍”企業,分別是,
開發春晚扭秧歌機器人的宇樹科技、深耕腦機接口領域的強腦科技、現象級3A游戲《黑神話:悟空》出品公司游科互動科技。
杭州出圈的背后,是以堅定的長期主義,堅持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政府有為,在科技創新這一“難而正確的事”上不斷深耕。
最近,各地都開始探討有關話題:
“DeepSeek為什么出現在杭州?”為什么南京發展不出“六小龍”?“六小龍”為何沒有誕生在深圳?給濟南什么啟示?不一而足。
“六小龍”如同一面鏡子,讓地方招商工作關注科創企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還有,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前往:
重慶信義玻璃公司、重慶東鵬智能家居公司、重慶青山工業公司三家不同行業企業調研時,均強調創新的重要性。
有些地方招商,把關注點從“納稅大戶”轉移到“有潛力的”科創企業上。
對于科創企業,招商工作應該深入到具體服務上,具體有以下幾個抓手:
人才補貼(院士、國家科技進步獎、博士就職人員等)
科技成果補貼(發明專利申請、專利成果轉讓等)
研發平臺、實驗設備補貼(重點實驗室、中試平臺等)
相關的產品資質取得補貼(臨床一期、器械三類證等)
我們認為,科創企業的招商落地,應首先考慮當地獨特優勢和產業鏈協同,來提供“特殊服務”。
以能源產業為例。
不管是傳統能源,還是清潔能源。從大規模生產上,還是中西部地區更有成本優勢。
那么,東部地區就不招商了嗎?實際上,就是需要提供行業所需的“特殊服務”。
比如,擁有豐厚資金和豐富人才的東部沿海地區,要把土地集約、生產配套做到極致。
接下來,各地應該把留住和壯大科創企業作為重要指標,而不是單一盯著從外地招來多少家企業。
招商轉變為育商
以前,一講招商就是“抓大放小”。
而現在,招商工作總講“抓大不放小”。
實話說,大項目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消化”的。土地資源承載力有限,先天區位條件受限,有些資源匱乏等,也不適合大型企業生存發展。
招商引資工作,不能只看數字多少,企業來了多少,一定要擠干水分,看落地質量,看到位資金。
尤其提倡,挖掘產業鏈細分領域的企業,為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化提供重要支持。
現在看,不少制造業城市羨慕杭州搶風口的能力。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這根本是不同的產業賽道、不一樣的發展路徑。
即便是杭州市內,類似“六小龍”也主要集中在余杭、濱江、西湖等幾個核心區。
有些地方,原本傳統產業發展也還不錯,結果看到杭州出圈都著急了。甚至,以環保、城建等理由,把傳統產業淘汰出局。
最后的結果,新產業沒起來,舊支柱又沒了,經濟發展反不如以前。
現階段,各地學習杭州孵化新興產業的經驗,改善本地的創業氛圍和營商環境,其實就已經足夠了。
企業都是用腳投票的,地方投資土壤的肥沃與否,取決于各種相關“養料”是否充足。
正常的發展邏輯下,企業能在某個區域選擇投資、深化合作,也是對其產業配套、營商環境、區位優勢最好的肯定。
我們認為,任何招商舉措,都應建立在對于本地資源稟賦以及產業鏈非常清晰的基礎上。
對于本地有潛力的企業,需要什么配套、需要什么上下游支持,就創造什么樣的營商環境、招什么樣的商。
這樣一來,才能做到本地企業“留得住”,對外招商也“引得來”。
在區域發展中,各地把“招商”變成“育商”,才是地方政府高水平的“財商”。
中企君薦讀
編輯:米果。
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后臺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
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信息、分享知識為己任。
微信關注中國企業報公號:zgqybnews,關于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