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洞照
“陜西遍地是寶”這句話的含金量,每年都在上升。在這個神奇的省份,省會西安的文博濃度首屈一指,而與之毗鄰的咸陽也不遑多讓。
夏代,咸陽建城。在數千年的歷史沿革中,這里成為秦漢文化的發祥地、古絲綢之路第一驛站、中原地區通往大西北的要沖。今天的咸陽市地處陜西省關中平原中部,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
△西安咸陽風光(圖/圖蟲創意)
截至目前,咸陽有超過5300處文物旅游景點,包含27座大型帝王陵寢,“中國金字塔之都”的美譽可謂實至名歸。毫不夸張地說,在歷史和文化底蘊層面,咸陽絕不遜于省會西安。
2月26日,西部機場博物館在咸陽國際機場T5航站樓正式開放。這座“全球機場首家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館”吸引了大批候機旅客,也令許多不乘飛機的游客和文博、攝影愛好者前去打卡。
咸陽機場所在的洪瀆原地區,是渭水與涇水的分水嶺,南北延伸數十里,東西橫跨百余里,獨特的地理條件使之形成了一個三角形臺塬。漢代至唐代,這里是長安的近郊,因而成為重要的墓葬區。
金人趙秉文道經咸陽時作詩道:“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臥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這里埋葬了許多王侯將相、達官顯貴,從來不是秘密。從20世紀50年代起,不時有考古工作者在此進行系統發掘。
在眾多考古發現中,不乏一些極具歷史價值的墓葬,如2019年發掘的薛紹墓。這座唐太平公主第一任駙馬的墓葬,墓室慘遭暴力破壞,出土的陶俑、石刻等文物背后,似乎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政治斗爭或神秘的巫術故事。
△西部機場博物館展出的古代陶俑。(攝影/周季)
2020年,咸陽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被提上日程。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對于可能存在地下文物的建設用地,在進行開發前需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對于位于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區內的建設項目,以及有可能埋藏有地下文物的其他區域,均需執行考古前置程序。
于是,擴建前的考古工作,理所當然地開始了。當年6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員來到洪瀆原,將工地變成了考古現場。
△咸陽機場擴建期間出土的文物。(攝影/周季)
2020年6月—2022年10月,考古人員累計發現古代文化遺跡6848處,其中墓葬4093座,還有陶窯、灰坑等其他遺跡2755處,出土文物多達22000余件(組),跨越了戰國至明清2200余年的漫長歷史,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中國古代喪葬習俗和社會生活的了解。
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如何妥善保護和展示這些珍貴的文物成為重要課題。近年時常腦洞大開、理念先人一步的陜西相關部門決定,在機場蓋一座博物館,把文物“搬”進去。
從2024年5月公開招標,到2025年2月20日正式揭牌,西部機場博物館不到一年就建好了,用時很短,誠意卻超足:地處咸陽國際機場T5航站樓4層中心區域,總占地面積約6400平方米,集中展示機場建設期間出土的百余件文物,以及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歷程。
2月26日,博物館正式開放,機場下挖出的寶貝終于要露出真容了。
踏入博物館的瞬間,時空流轉,絲竹管弦之樂代替了機械的播報聲,溫暖的光線隔絕了色調清冷的候機樓。仿唐式建筑的斗拱和飛檐,讓人穿越回大唐盛世。
當地記者周季初次造訪T5時,航站樓尚未投用,“一進門就看到了博物館,中式建筑在眼前很是壯觀,立刻上樓來到博物館門口感受現代化機場里的中式建筑美”。從那時起,她一直想知道T5底下到底挖出來了什么寶貝會在此展覽。
△陶十二生肖俑。(攝影/周季)
博物館揭牌后,周季應邀在正式開放前進行了參觀,整體感受不錯,“聽說和陜歷博是一樣的設計師,沒想到展品這么精致”,除了“有點小不夠看”,其他方面堪稱完美。
博物館由開設基本陳列展的“四方館”、開設專題陳列展的“珍寶館”組成。一位網友參觀后贊嘆道:“晶谷照燈打造的神仙布光,側光勾勒文物輪廓,底光還原鎏金紋路。當講解屏亮起時,展柜自動亮起專屬光效,仿佛聽見文物在耳邊低語千年故事。”
普通市民大雁對博物館的建設關注已久。激動之余,他客觀地評價道:“雖然展廳面積不大,展品數量也不多,但很有代表性。”
△展出的文物橫跨2000多年歷史。(攝影/大雁)
占地400平方米的主場館四方館,與隋唐時期的外交官署機構同名,既符合展覽亮點,又呼應了機場迎接四方來客、溝通世界各地的屬性。常設展“長安·常安——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出土文物與古代長安”,以約120件出土文物為核心,分三個單元串聯起千年歷史。
在“洪瀆千載事”單元,戰國、秦至金代的文物依次陳列:從戰國時期的簡樸陶器,到秦朝的威嚴青銅器,再到金代的精美瓷器,它們宛如時光的碎片,拼湊出洪瀆原上千年的興衰變遷。站在這些文物前,仿佛能看到古人在這里生活、繁衍,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絲路貫通途”單元以絲綢之路貿易和文化交流為主題,展現文明的碰撞與融合。彩繪陶女樂俑是這個單元的亮點之一,由28件樂俑組成,出土于洪瀆原一座十六國時期墓葬。
△彩繪陶女樂俑。(攝影/大雁)
樂俑們姿態各異,有的彈奏著樂器,有的翩翩起舞,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音樂場景,既讓人感受到絲綢之路帶來的文化繁榮,也為研究當時的音樂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在古代,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文化和禮儀的體現。這些樂俑手中的樂器,有的已經失傳。通過它們,我們可以推測出當時的音樂風格和演奏方式。樂俑們的服飾、發型也反映了十六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審美觀念,讓我們對那個動蕩而又充滿活力的時代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長安盡繁華”單元聚焦隋唐長安,還原了當時“萬國來朝”的盛景。在唐三彩、金銀器等文物前駐足,大唐的繁榮氣象撲面而來。
△唐代陶俑造型生動。(攝影/周季)
那些色彩斑斕的彩繪陶俑,造型逼真,神態各異,有威武的武士俑、婀娜的仕女俑,還有生動的動物俑。流連其間,猶如置身于熱鬧的長安城內:各國使節、商人往來穿梭,各種奇珍異寶交相輝映,盡顯華貴、開放與包容。
占地88平方米的珍寶館采用輪展的方式展出文物,每期精選一件陜西文物系統代表性文物。首展推出的國家一級文物秦公镈,無疑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造型雄偉,工藝精美,給大雁和周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公镈(攝影/周季)
這件春秋時期的青銅禮器的銘文,提到了秦襄公、文公、靜公、憲公世系及業績,記錄了時任秦公朝夕虔祀祖先、納聚賢才勵精圖治的心跡。秦公镈的發現,對于修訂補充史書對秦國歷史的記載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如同永不褪色的勛章,讓后人感受到秦國君主的雄心壯志。
還有一件文物十分引人矚目——楊全節魚符,這也是周季最難忘的展品:“太可愛了,而且魚鱗泛的光都能表現出來。在逛文創館的時候還看到了魚符餅,強烈建議做個魚符冰箱貼。”
△楊全節魚符(攝影/周季)
在古代,宮廷門禁制度極為嚴格,只有持有特定憑證的人才能進入皇宮。作為武則天表兄楊全節當年出入皇宮的門禁憑證,這枚銅魚符見證了唐代宮廷的森嚴制度。它宛如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唐代宮廷秘史的大門。
此外,紋路精致細膩的白瓷杯和一件陶枕也引發了大雁的興致,“那件陶枕一側有明顯的使用痕跡,說明可能是墓主人生前使用過”。
△陶枕上有明顯的使用痕跡。(攝影/大雁)
以往,文物保護和公共設施建設往往被視為兩個獨立的領域。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大城市的機場開始展示文物。但在機場里開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館,西部機場博物館卻是全球首家,可謂意義非凡。
站在文博和攝影愛好者的角度,大雁安利道:“不管是從機場出發還是到達以及中轉,大家都可以預留一個小時時間參觀一下,也算是一個了解西安甚至是陜西的窗口。”
對趕時間的“空中飛人”、轉機時間長或航班時間尷尬的旅客來說,這樣一座博物館的存在更顯寶貴。就連周季這類“不喜歡提前太久去機場干等著的人”都表示:“如果是咸陽機場T5航站樓的話,我愿意再早一點去,好好去博物館再逛一逛,在旅行中感受文化魅力。”
△西部機場博物館值得一去。(攝影/周季)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感受歷史文化,博物館還將引入AR文物展示、數字人、虛擬現實等先進科技,打造沉浸式數字長安體驗場景。
戴上VR設備就能穿越到長安的街頭巷尾,來一次大唐city walk;通過AR技術,文物從展柜中“走”出來,可以360度全方位觀察,甚至跟它們互動:正應了展覽結語里那句“遠赴人間驚鴻宴,一睹長安盛世顏”。
△唐三彩色澤濃郁。(攝影/周季)
眼下,博物館還推出了一些隱藏玩法,如體驗茯茶制作后可帶走茶餅,集齊12枚文物章可換“通關文牒”。機場附近的洪瀆原遺址、五陵原也值得一去。但是,不管是逛博物館還是出機場看古代陵墓,都不要忘記時間。
大雁提示道:“因為博物館在機場T5航站樓,如果不是很喜歡博物館,且距離較遠,不建議專程過來。想更多了解機場考古,可以去陜西考古博物館,那里面有很多機場改擴建時出土的展品,其中有一個板塊專門講機場考古。”
編輯:尤蕾;校對:遇見;排版:彭圣婕
“你喜歡逛博物館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