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米粒媽頻道
ID丨MilimaPinDao
01.
最近年代劇《六姊妹》熱播,收視率殺瘋了。
故事以何家六個女兒的成長為主線,講述了她們在父親去世之后,六個女兒如何用各自的方式撐起這個家。
這部劇也是眾星云集,有奚美娟、鄔君梅這樣的老戲骨;也有林永健、梅婷、董潔、陸毅這樣的實力派。
在劇里,每個女兒的性格不同,都各有優缺點。
只有辣目洋子飾演的老六何家喜最不討喜,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
作為何家最小的女兒,何家喜從小就受到媽媽的偏愛。
她出生的時候,好幾個姐姐都已經工作了,每個月都往家里拿生活費,家庭條件已經比以前好很多。
雖說何家不是什么大富大貴人家,但何家喜從小就沒受過什么苦,家里有什么新鮮玩意兒,都是先緊著她。
或許是被偏愛的人有恃無恐吧,在媽媽的寵溺下,何家喜越來越恃寵而驕。
她好吃懶做,母親劉美心優先把工作機會給她,讓她頂班進醬油廠,可她吃不了苦,就天天纏著大姐給她換工作。
她還自私自利,精致利己。當她得知劉美心手里有“價值百萬”的醬菜秘方時,便天天哄著劉美心把秘方給她。
為了近水樓臺先的得月,她就以女兒讀書為理由,把五姐和大姐一家都趕出去。
最終何家的房子,落在了何家喜的名下。
房子到手,方子她也不放過。
有個自稱好味道食品的創始人要來買方子,恰巧劉美心不在,家喜就把家里翻個底朝天,想趁機偷偷交易,私吞這筆錢。
劉美心知道后徹底寒心,把方子燒了。
可家喜還不死心,雇了一幫混混天天來鬧事,逼劉美心把方子寫下來。
好在壞人自有天收,何家喜在懷孕8個月的時候患上了白血病。
盡管何家喜是白眼狼,但幾個姐妹還是做了配型,大姐配上了。
就算何家喜曾經害得她全家無家可歸,但最后大姐還是決定救何家喜。
02.
與何家喜相比,梅婷飾演的大姐何家麗簡直就是何家的大怨種。
自從父親去世之后,何家麗就挑起了家里的大梁。
前半輩子,何家麗一直在為何家操心,幫忙安排妹妹的工作,操辦妹妹的婚事,拿工資給妹妹補貼,在妹妹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第一個站出來……
結果呢,媽媽不喜歡她,小妹算計她,其他姐妹也對她有意見。
后半輩子一直在為兒子還債,被兒子啃老,結果兒子不孝順,丈夫也后悔娶了她。
到頭來,還要給算計自己的老六捐骨髓……
真就是妥妥的牛馬。
看完《六姐妹》,我覺得這部劇雖然有藝術加工的成分,但有些地方還是很寫實的。
在很多大家庭,都有一個神奇的現象:家庭里承擔最多、犧牲最多的是老大,付出最少、獲得最多的是老小。
可父母偏偏就最心疼老幺,反倒是對付出最多的老大視而不見。
就好像《六姐妹》里的媽媽劉美心,偏心已經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從小到大,劉美心都給何家麗灌輸一個思想:
“你是家里的老大,受點委屈也是應該的。”
就因為是老大,“應該”兩字就永遠刻在肩頭,受委屈是應該的,讓著妹妹是應該的,付出再多、犧牲再多都是應該的。
在“醬菜事件”中,何家喜的自私當然是沒得洗,但她的自私,也是劉美心默認,甚至是助長的。
當初劉美心去二姐家幫忙,把醬菜攤子交給何家麗暫時打理。
何家麗勤勤懇懇干了三個月,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可劉美心回來后,卻出口就是指責,說何家麗這也做不對,那也干不好。
還好奶奶說了句公道話:你不把醬菜秘方傳給她,她怎么把味道做對?
一邊是死死捂著方子不拿出來,一邊又事后指責何家麗不上心。明知道何家麗當時下崗,急著要一份工作養家糊口,可她卻像個外人一樣冷眼旁觀。
反觀對老六呢?
當時有大老板出價100萬買醬菜方子的時候,劉美心只把消息告訴了何家喜一個人。
何家喜一聽,可不就開始白日做夢,幻想自己已經擁有了“百萬家產”。
劉美心的偏愛像一劑慢性毒藥,逐漸腐蝕著六姐妹的親情紐帶,也讓兩個姐妹的性格有了缺陷。
老六當然是養廢了,活成了白眼狼,不僅自私、虛偽,還心狠。
可老大何家麗呢,也不全是孝順和有擔當。在“犧牲”和“責任”的催生下,她的控制欲變得越來越強,總是在無意之間對別人進行道德綁架。
劉美心出去賣醬菜,何家麗指責她因為做生意,疏忽了對奶奶的照顧。
在老四老五頂替爸爸的工作問題上,何家麗主動提出讓老四讓出名額,給老五頂替工作。
老四不愿意,何家麗就道德綁架:
“你是大的,你要高風亮節。”
老三未婚先孕,何家麗一氣之下就打包了老三的被子,直接把她趕了出去。
從何家麗的角度看,她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何家這個大家庭,可這種權威和高壓,卻讓妹妹們心生不服。
以至于何家麗付出了半輩子,卻落得個費力不討好的結局。
03.
其實,無論是何家麗的控制欲,還是何家喜的自私自利,都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而是在劉美心的偏心,和日復一日的“理所當然”中被塑造的。
只可惜,這些偏心的父母,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偏心,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
他們只會說,不就是一口吃的嗎,不就是一件新衣服嗎,有什么大不了?弟弟妹妹還小,你多讓讓他,不是應該的嗎?
可父母不知道的是,就是這么一口吃的,能讓一個孩子記住半輩子。
還記得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個話題:父母的偏心到底傷害有多大?
其中有個回答讓我印象很深。
博主說在備菜的時候拌了個西紅柿,突然想到小時候媽媽做白糖西紅柿的時候,從來都是悄咪咪地兩個妹妹吃,不給她吃。
盡管如今的她已經快60歲了,她還是經常想起這個事兒,還是想不通。
其實博主在意的,真的是這一口西紅柿嗎?
不是,她在意的是為什么自己沒有被愛啊!同樣是父母的孩子,為什么自己就要受到區別對待呢?
更可憐的是,作為家里的老大,不被偏愛的他們卻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
就好像郭碧婷,作為長女的她從小就被要求“一定要養家”,要照顧好兩個妹妹。或許也是這樣的童年經歷,讓郭碧婷身上有一種“好嫁風”,給人感覺特別適合結婚,是那種會為家庭奉獻自己的類型。
還有大s,雖然上面還有個大姐,但大姐沒有進入娛樂圈,能知道的信息不多。就大小S兩人來說,無論發生任何狀況,會沖在前面保駕護航的人永遠都是大S。
小S在學校被欺負,大S會毫不猶豫地沖到前面去,讓混混們有事和她聊,不要找她妹妹。
剛出道的時候,兩姐妹還沒有助理,所有服裝、化妝、臺詞設計,都是大S在負責。
就算到了后來,姐妹倆有了自己的家庭,大S還是常常出面幫她扛事。
甚至在小s孕檢可能有問題時,大S都會和神明許愿:
“如果徐家一定要生一個不健康的孩子,我愿意來生這個小孩。”
就連制片人王偉忠都在說,她們家迄今為止最辛苦的就是大S,是她出面解決所有的問題。
其實很多家里的“老大”都是這樣,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因此也會比弟弟妹妹更早成熟。
美國心理學家羅納德.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一書里提出,第一個出生的子女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他們會形成一種“成就型性格”:
相對于家里的老幺,老大們會更努力、更上進,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自己做出成績,足夠成熟懂事,才能獲得父母的愛。
也正因為如此,“老大們”往往能夠在事業上取得成就。
可另一方面,“老大們”的人際關系常常很糟糕,因為他們在和任何人交往的時候,都容易陷入“老大模式”中。
就比如:
高高在上地對別人指手畫腳,就和對待弟弟妹妹一樣;
有很強的控制欲,總是希望別人服從自己;
競爭欲太強,總希望贏過對方;
性格更謹慎,時刻怕自己犯錯……
于是在其他人看來,“老大們”是不好相處的,他們的性格底色是嚴謹、認真、強勢,常常缺乏一種松弛感。
而“老幺們”相對來說性格更自由、更松弛,但也容易因為從小被偏愛,而變得依賴、不夠獨立。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很早就認識到,出生順序對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和性格養成是有很大影響的。
我們當然無法控制自己的出生順序,但這也不意味著要被出生順序定義一生,而是可以憑借自身的努力與覺醒,突破出生順序帶來的局限。
作為家里的老大,我們沒有必要被哥哥姐姐的標簽束縛,就像電影《我的姐姐》里的安然一樣,勇敢地和弟弟說“我的人生不只有你一個人啊!”
適當地自我一點,或許就不會活得太累。
而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所謂出生排序會對孩子性格造成影響,歸根到底,是因為父母對每個孩子有不同的教養方式,容易有偏愛和不公平。
正是這份偏私和雙標,造成的孩子們不同的性格底色,也讓兄弟姐妹之間產生了嫌隙。
當然,都說“十個手指有長短”,多子女家庭要做到完全一碗水端平很難,也不實際。
但其實真正的公平,也并不代表就要一碗水端平,而是要根據每個孩子的性格需求“因材施愛”。
就比如,對待家里的老大,他們曾經享受過父母獨一無二的愛,自然會在弟弟妹妹出生后感到很大的落差,因此我們應該給老大更多的偏愛。只有讓他覺得父母對他的愛始終如一,他才會在被愛中學會關心弟弟妹妹。
另外,也不要理所應當地要求老大“讓著小的”,更不要把父母的責任強加到孩子的頭上。
又比如,對待家里的老幺,則要樹立規矩和原則,不能因為孩子最小,就最縱容。還要讓老幺也承擔家庭責任,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能力。
最后,我想說的是:
雖然出生順序有先有后,但愛不應該有排序。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辰,他們在成長的天空中,都應該被愛的光芒同樣照亮。
點亮“贊”和“在看”,愿每個孩子都能平等被愛,在愛的滋潤中閃耀自己獨特的光芒。
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 往期推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