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后,北京實驗學校(海淀)小學部的AI哪吒機器人成了校園里的新“明星”。這個機器人是科學老師孫承林帶著人工智能社團的學生們一起設計制作的。它不僅能“看懂”同學們的動作,還能模仿電影里哪吒的聲音。作為一名“數字值班員”,它能用智能攝像頭幫忙“照看”課間安全,是名副其實的校園“小保安”。
據悉,AI哪吒機器人后續還將深度融入校園育人場景,開創“AI+德育”創新應用場景。其實,這個機器人只是北京市推進教育數字化工作的一個例子。近年來,北京市充分發揮教育數字化優勢,布局人工智能教育,培養未來創新人才,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一系列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新探索、新實踐跑出了加速度。
統籌引領
以首善標準持續推動人工智能建設
自2023年開始,北京市在教育領域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試點,目前已有103所學校成為智慧校園示范校,越來越多的智慧教育場景正在構建起開放、協同、智能的教育生態。
按計劃,到2025年,北京市將完成建設教育領域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場景,大中小學普遍開展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到2027年,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規模化、系統化、常態化應用的格局基本成型。
近幾年,北京市高度重視教育數字化工作,堅持按照首善標準持續推進智能教育建設。首都教育系統主動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終身化、融合化的教育發展趨勢,積極開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打出了一系列發展“組合拳”,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中國音樂學院的課堂上,AI作曲讓“人人都是作曲家”成為可能;在首都體育學院的虛擬實驗室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起肌肉骨骼3D模型,模擬運動中肌群參與情況……2024年9月,北京市教委率先在市屬公辦高校全覆蓋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積極引導高校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形成人工智能通識課“一校一品”的“AI﹢專業”特色品牌。
“北京率先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旨在全面提高大學生人工智能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素質人才。”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在市屬公辦高校全覆蓋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不僅體現了北京市對教育創新的積極回應,更是在全球科技競爭新格局下,培養未來科技領軍人才的重要舉措。
2024年10月26日,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發展迎來里程碑——北京市教委先后發布了《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和《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以下簡稱“應用指南”)兩個重要文件。這兩個文件為北京市做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工作,明確了具體任務和行動路徑,并且提供了一套全面實用的操作指引。兩個文件相互支撐,對構建人工智能常態應用與技術研發雙向促進的良性機制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打造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的健康生態提供了政策保障,對持續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發展具有很好的引領作用。
作為全國首個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應用指南》明確了六大核心領域,提出了29個典型場景,以“立德樹人、公平優質、融合創新、審慎包容、安全可靠”為原則,指導學校、師生穩妥有序地開展應用實踐。
創新應用場景
構建教育新生態
“如果能有一個工具幫我檢查作業、解答疑問,那該多好啊!”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學生們從生活和學習中的真實需求出發,投入“智能交互式學習助手”項目式學習。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依托“暢言智AI”平臺編寫代碼、集成測試,在不斷迭代升級中深入理解其中的人工智能原理,激發創新思維。
近年來,北京市持續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在基礎教育領域積極探索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通過人工智能等方式推動教育教學模式變革,為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西城教育研修網是北京市西城區教師的線上研修平臺,于2004年9月正式上線,是全國最早的教師網絡研修平臺之一。在西城教育研修網上,幼兒園新教師遇到保教問題可以隨時找到對癥方法;中學生請假在家也能在線聽課;AI學伴可以及時關注教師專業成長,并給出學習建議……在西城區,數智賦能師生成長已成常態。
作為首批12個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之一,北京工商大學依托學校數字未來中心,開發并建設了集成自適應課程、智能推薦交互學習空間、智能學習矩陣資源群的數字商學交叉學科課程和教學資源應用平臺。此外,在北京市屬高校,包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AIGC智慧教學平臺、北方工業大學“學練測評”數智化應用場景在內的眾多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和完善中。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依托大數據中心和數據中臺,構建了一個涵蓋學校、教師、學生三大方面的數據體系,推動了人工智能工具的研發和應用。據了解,學校的人工智能建設目前主要集中在生成式大模型建設、課堂教學行為分析、人工智能排課等關鍵領域。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課程部、信息中心主任郝石佩表示,目前,學校在生成式大模型建設方面,已經推出了“語文課標小助手”“信息科技課標小助手”“語文六年級下冊小助手”三個應用模塊。“以‘語文課標小助手’為例,教師只要在程序中輸入備課、教研或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相關疑問,就可以與AI實時對話,快速得到相應的回復。”
根據市教委發布的《北京市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方案》,未來,北京市將培育一批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推動以智助學、以智助教、以智助管,開發推廣智能學伴,實施智能輔導,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
人工智能助力智慧校園建設
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
2023年以來,北京市累計遴選103所智慧校園示范校,有6所學校入選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還啟動了25所中小學人工智能試點校建設。
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看來,首都教育以戰略突破為路徑,通過聚焦場景化示范“點”的突破,驅動教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線”的聯動,進而實現全域教育生態“面”的提升。“這一系統性改革工程將局部創新成果轉化為可復制的系統化方案,既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核心驅動力,更通過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實踐,為全國教育現代化發展構建標準范式。”唐亮說。
開展孩子與人工智能對話,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推動人工智能與課堂融合,用大數據精準分析作業與課堂教學效果……作為北京市首批智慧校園示范校,同時也是首批25所人工智能試點學校之一,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將人工智能應用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智慧校園的教育新形態正逐步建立。
“幫我生成一幅海平面上升的圖片。”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學“AI問學”選修課上,同學們正在用生成式大模型就“全球氣候變暖的研究與應對”相關課題進行自主探究。“面對全球變暖,我們小組主要從世界、國家以及個人三個層面來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采用的舉措是用AI助手進行資料查詢、信息檢索和梳理等。”初一年級學生王樂琪告訴記者。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校長李金棟介紹,學校建立了中小學一體化人工智能課程體系,通過智慧課堂教學系統、網絡閱卷系統等多項AI技術的綜合應用,改革傳統教學形態,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該課程曾獲得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在北京市第二十中學,諸多教學“神器”賦能課堂教學,讓教師們可以“點鍵成金”——一鍵將學生個性化的問題存儲于巨大的數據庫中,并針對其問題打造專屬的學習模式。比如,學校以人工智能助力作業管理,開展基于人工智能的作業數據監測與分析,助力減負增效。
據北京市第二十中學數據與教育中心主任胡廷鋒介紹,作為首批人工智能應用試點校,學校結合發展需要,開展了“智慧作業”“星火語伴”“星火編程助手”三個項目的應用實踐。“這幾個項目最大的特征均體現在教學模式的轉型上,傳統以紙質材料為依托的教學模式正在向電子化、個性化、精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這幾個特征的出現使得數智賦能觸發教育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成為可能。”
下一階段,北京市將繼續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精準作業、自主學習、教育評價、教師研修、管理服務等方面,通過市區校聯動、大中小協同、政校企合作,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應用新場景,不斷提升育人水平。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鄧麗 趙艷國
張秋穎 王小艾
編輯:姜思瑤
校對:付磊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