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跟烏克蘭礦產協議已經接近落地,烏克蘭披露的協議全文,看起來要比特朗普政府給出的第一版跟第二版,要體面得多。
至少美烏礦產協議,不再像是殖民協議,而澤連斯基也在公開講話之中強調,烏克蘭在協議里不再是債務人的角色,不存在五千億或者三千億美元的債務償還。
但在看起來雙贏的背后,卻是特朗普利用模糊條款,給了一個烏克蘭體面,實質仍然是海盜掠奪式的當代不平等條約。
這個礦場協議的核心,就是設立一個“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
根據協議第一款規定,美國跟烏克蘭都對基金擁有管理權,也是共同管理。
但問題就出在,美國的股權持有、金融權益跟美國代表的決策權的比例上,這個比例是由美國政府決定的,雖然協議強調如果沒有經過烏方同意。
美國不能擅自出售變更相應權益,但烏克蘭作為談判中的弱勢方,其實毫無騰挪的余地,也就是說美國想怎么辦就怎么辦。
而在出資的問題上,第三款明確規定,烏克蘭用本國礦產資源收益貨幣化的50%投入基金,這一條款,其實就是此前備受關注的“美國經濟殖民”。
為了洗去“殖民”的色彩,該款還強調,基金的獲益將以貸款、返還給烏克蘭政府,或者再投入的方式,在烏克蘭進行投資。
但這里面有一個問題,貸款、返還是基金自行決定的,也就是需要美國同意,而對烏克蘭進行投資,重建港口、道路和城市等的承建方,除了美國企業,還能哪國企業?無非就是左手倒右手,工程質量更就無從保證了。
這個協議也模糊了美國的份額,在美國出資的第四條款上,原文是這么寫的“在適用法律允許范圍內,美國政府將對烏克蘭的穩定和經濟繁榮發展,作出長期財政承諾。進一步的貢獻,可能包括資金、金融工具,以及對烏克蘭重建至關重要的其他有形和無形資產。”
在投資流程的第五條款上,原文強調了烏克蘭的責任,“基金投資烏克蘭的項目并吸引投資,以促進烏克蘭所有公共和私人資產的開發,包括但不限于礦產、碳氫化合物、石油、天然氣及其他可提取材料的礦床、基礎設施、港口和國有企業。”
而美國到底出多少錢,不管是第四款,還是第五款都沒說,美國的出資責任,只在第五條明確表示“為烏克蘭重建,提供充足的資金”。
而這筆出資的大頭,其實現在看起來,就是美國給烏克蘭提供的三千億美元援助,拜登政府已經為特朗普政府付過錢了,這真是玩梗走入現實。
后續的費用,以特朗普在國內瘋狂裁員,取消聯邦合同,削減開支的作派,估計也就是由參與重建的美國企業,自己出錢,特朗普政府不太可能出錢。
這也符合特朗普“商人總統”的交易模式,而由于此前歐盟也表現出了對烏克蘭礦產的覬覦,雙方還在第六條款上,對歐盟作了防火墻,原文是這么寫的“雙方將努力避免與烏克蘭加入歐盟時承擔的義務,或與國際金融機構和其他官方債權人協議下的義務發生沖突。”
但這份礦產協議,雖然有利于美國,但特朗普的盤算,想要落地卻并不容易。
雖然烏克蘭擁有著全球稀有礦藏資源的5%,譬如石墨、鋰、鈦等。
更有大量的稀土,可想要開采出來,決不烏克蘭這樣一個殘破國家可以做到的,事實上,在俄烏戰爭之前,烏克蘭有兩萬處已經探查礦藏,可最終得到開發的,卻僅有8000處。
因為大量的烏克蘭礦藏存在著,巨大的開發難題,譬如烏克蘭境內最大的十處礦藏,其開發成本高達150億美元。
再如新波爾塔夫斯克稀土礦床,這個稀土礦床是烏克蘭的六大稀土礦之一,而開發成本則只有3億美元,但卻存在洪水跟山體滑坡的風險。
最后,根據《新聞政治網》估計,就算資金到位,自然難題都被克服,但烏克蘭礦藏的整體開發周期,也超過10年,因為在經過三年戰爭之后,資源充沛的烏東地區,遍布地雷和爆炸物,再加上重建道路、基礎設施跟配套產業也需要時間跟金錢。
標普全球就總結的表示,“開采烏克蘭稀土礦,無利可圖”,此外,還有大量的礦藏資源如今處在俄羅斯的控制區內,所以特朗普的這筆交易,最終可能是一個虧本買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