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曾發布了一篇涉及民國時期吉林行省公署舊影的文章。有網友就此留言,提到圖片中的房屋應該是吉林督軍公署,轅門也屬于督軍公署而非省長公署。其實在那天的文章里,對當時吉林省公署二層歐式樓房是否已經出現,我的表述過于含糊。今天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結合老照片,介紹一下這組官房建筑的演變歷程。
民國時期的吉林行省公署是吉林省的管理中樞,關于這“組”建筑的變遷,歷史記載算是比較詳細的。根據民國版《永吉縣志》記載,清代吉林城的將軍署、府并不在一起,與南方“前署辦公,后府居住”的習慣不同(吉林城的將軍署位于尚儀街北,將軍府位于尚儀街南)。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與一則傳聞有關。相傳將軍府原本是康熙東巡時營建的“行宮”,后來才賜給吉林將軍當作官邸。不過,乾隆帝東巡吉林時,仍將臨江的將軍府用作“行殿”。
雖然住過“天子”,擁有特殊的“太和宮”,但吉林將軍府并未得到火神關照,屢次被燒,屢次重建。最后一次由長順主持重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火災之后。根據記載可知這次重建保留了供未來皇帝駐蹕的太和宮,且太和宮一直處于空置狀態,沒有人居住。此外,將軍府還建有供將軍及其隨員、警衛日常使用的廳堂和辦公室。盡管吉林城已經進入崇尚科學的近代階段,但將軍府東南角仍依舊俗建有三楹合祀群神的廟堂。
對將軍府的門,史料中記載:“前儀門……又前大門榜書將軍府……東西轅門各一,障以照壁,門偏東舊有‘瞰江樓’數楹,頗擅登眺之勝”。
在清代,各省衙署建設常依《大清會典·工部》為規制:其治事之所為大堂、二堂,外為大門、儀門。大門之外為轅門。因而盡管民國版《永吉縣志》對將軍府布局的描述比較凌亂,方向上缺少層次感,但結合當時的規定可知吉林將軍府的儀門、大門、轅門應當次第排列,且清代衙署正門前的照壁也臨江而立,故而將軍府雖籠統記載位于尚儀街南,但仍是坐北朝南的建筑群,坊間關于“臨江一側的轅門是將軍府后門”的說法,應當有誤。
另外,在一幅拍攝于1904年的照片(明信片)中,雖然看不到將軍府的儀門、大門,但是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江畔的照壁、圍墻、轅門(轅門為中式磚瓦牌樓門,不是鐵筋歐式大門)等建筑物圍成將軍府的前庭院,此庭院基本阻斷了臨江的街道,情形與如今沈陽故宮門前兩座轅門斷路的情況相似。另外在轅門內側還豎立著兩根帶斗的高大旗桿,按常理和規制,旗桿肯定會安放在正門前,因而進一步佐證了臨江一側的門不應是將軍府的后門。
清宣統三年(1911年),吉林城火魔肆虐,釀成“火燒船廠”的悲劇。據記載將軍府建筑群(當時吉林已改為行省)也未能幸免,但或許是破壞幅度不大(陳昭常調消防隊保護),火災之后,原巡撫衙門(在尚儀街舊將軍署辦公)被廢棄,原將軍府則被整修后,正式成為吉林巡撫衙門。在這次整修中,一座歐式二層樓房被建起,此即后來的吉林省公署臨江辦公樓。
關于這座樓房的確切建筑時間,未能查到詳細資料,地方史料多籠統記載為火燒船廠之后。由于其式樣偏歐式,符合清末民初流行在吉林城的新式建筑風格,參照當時的施工進度,即便1911年進行設計并開始施工,也很難當年竣工,因而這座建筑出現的時間上限或為1912年。
有史料對一張“吉林行省公署”照片標注了1913年的拍攝時間,此照片出自《滿洲日日新聞創刊滿十年紀念帳》,這本畫冊標注的出版時間為日本大正六年(1917年)。其中照片的拍攝時間盡管沒有明確標注,但有可能拍攝于1913年。至于拍攝時間是否為建成時間,尚難斷定。
大門鐵牌上最初為“吉林行省公署”,九一八事變后,鐵牌上題字改為“吉林省公署”。根據老照片顯示,鐵門似在偽滿期間被拆除。
另在一幅標注為“(吉林公署)總督之行轅”的照片上,看到疑似辦公樓后身處兀立一處三層塔樓,因而這座平面呈現前“凹”形狀的辦公樓并非只有二層,而是局部三層建筑。
進入民國后,二層樓和近邊建筑一起由民政廳使用(教育廳、財政廳等衙署分駐吉林城內他處)。其西院先后為督辦住宅、副司令兼省主席住宅,東院為軍政長官所屬各局、各處及親軍馬部隊居住(東西轅門外的官署和民宅也為駐吉軍隊營連各部所占用),舊將軍府遂一分為三。在《永吉縣志》的附圖中,就有民國時期省公署及東西兩院的平面分布圖。
通過平面圖上可以看到,三部分院落各有朝南開向前庭的大門。其中東院的軍務處和軍法處各開一門,加上行省公署大門和副司令長官公署大門,當時的前庭內有四處大門。上圖顯示的主景大門為軍務處大門(門1),臨庭院平房為參謀處宿舍和軍務處宿舍,再向左側為軍法處大門(門2),再向左側帶有磚石結構門衛室的是公署大門(門3),上幅照面最左側為副司令長官公署大門(門4)。由于拍攝角度問題,此圖中未能看到行省公署的二層樓。
另外,在民國繪制的平面圖上東、西轅門外分別標有帥府東胡同和帥府西胡同。到了偽滿時期,這兩條胡同中的“帥府”改為“省公署”,直到吉林市解放初期尚存。后來,隨著吉林市政府的擴建,東胡同東側的建筑被并入(即今官參局博物館一帶),東胡同遂不復存在,其位置現大致為市政府院內,北門垂直于江邊的空地。西胡同解放后更名為嶺西胡同,上世紀九十年代被取消。
在民國繪制的平面圖中,還能看到前庭的南墻內的照壁不止一處,墻外有一處窄路,再外側為江堤,這與1904年的情形存在差異,猜測應是民國時期整修碼頭和堤岸,江岸外延造成的。
在西轅門外還標注有一處紀念碑,據吉林市地方文史專家皮福生先生講述,此紀念碑為清代吉林巡撫朱家寶所立功德碑。另外在紀念碑南側江岸還建有“巡警分駐所”,此機構當是維護行省公署周圍治安。
對比平面圖可知,這一建筑群的前庭大致為今松江中路的路面,東西兩側是轅門,南側為圍墻和照壁。不同于1904年明信片照片的情形,民國時期的照片中,東轅門的門垛為歐式,門扇為鐵藝柵欄門。前庭圍墻也不是1904年時的實墻,其中南墻為有明顯歐式風格的墻垛、柵欄,東墻為矮墻上加筑鐵藝柵欄。
偽滿時期,因修建沿江永久堤防及江沿街,偽吉林省公署門前的轅門、圍墻、照壁、紀念碑等均被拆除。目前只能憑有限的圖片資料去追憶這些建筑物了。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皮福生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