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睆哪w色深淺到鼻梁高低,個人和群體之間的體貌差異顯而易見,大多數人相信遺傳造成了這些差異。人們的心智性情也存在差異,是否也由遺傳因素造成的呢?
研究人性的學者們已經為這個問題爭論了一個多世紀。至少根據我的閱讀印象,那種認為人心生來是一塊“白板”的觀點已經被證偽,大量證據表明遺傳差異可以解釋為何“人心不同”。當然,人們所處的外在環境因素也很重要,它們通過內在的遺傳和發育機制產生作用。
這份書單名稱中的“生物多樣性”主要是指個體之間和群體之間心智和性情的多樣性,包括性別之間、種族之間、階層之間的顯著差異。書單中的著作表達了少見的看法,可能不符合某些讀者的人性觀。我希望他們能夠打開心門,聽取不同的觀點、證據和主張,然后再作評判。
這份書單列出了13本西方學者的英文原著或譯作,也收入了三位國內學者的作品。我會簡單介紹每本書的背景和主旨,建議讀者購買這些書籍,通過它們豐富對于人類多樣性的認識。
一.人類生物學與進化理論
《白板》
斯蒂芬·平克
2016
當代主流的社會科學經常明確或隱含地假設,人類在心智性情方面不存在先天差異。如果他們表現出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這種說法在西方思想史上稱為“白板說”。美國心理學家平克在此書中回顧了白板說的起源和演變歷程,并解釋了這種說法為何不能通過當代心理學、遺傳學和神經科學的檢驗。平克還討論了人類生物多樣性的倫理和政治意義,包括平等主義的問題與虛無主義的困惑。
《進化社會科學導論》
羅力群
2016
本書代表了中國學者在進化社會科學方面的認識水平,系統整理了從達爾文到漢密爾頓的進化思想,概要介紹了進化思想對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影響。漢語學術界聚焦進化社會科學的專著甚少,此書應當受到讀者更多關注。作者羅力群執教于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多年來致力于在社會學中應用和傳播生物理論。
《Sense and Nonsense: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Human Behaviour》
Gillian Brown & Kevin Lala
2024
美國生物學家威爾遜(Edward Wilson)于1975年出版了《社會生物學》一書,他將這門學科的宗旨界定為系統研究動物社會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對人類行為的社會生物學解釋在西方學術界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讓這門學科都被污名化了。不過,四門分支學科由此衍生而來,分別是人類行為生態學、進化心理學、文化進化論和基因文化協同演化理論。
本書面向有意學習進化社會科學理論的讀者,依次介紹了社會生物學以及四種分支理論,包括它們的發展簡史、關鍵概念和典型案例。作者還討論了這些學科面對的挑戰,針對它們的批評是否合理,以及它們之間的重疊與分歧。
二.個體差異
《行為遺傳學》
羅伯特·普洛明等
2022
進化是人性由來的“遠因”,遺傳則是人性形成的“近因”。古人早已注意到親屬之間在性情和行為上的相似性。同時,他們也注意到這種相似性并不完美,即使在近親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所謂“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通過比較親屬之間的遺傳差異與外在表現,尤其是同卵和異卵雙生子,行為遺傳學研究遺傳和環境如何共同造成了不同的個體品性。這門學科的重要發現是理解人類行為的必要知識。
《The Bell Curve:Intelligence and Class Structure in American Life》
Richard Herrnstein & Charles Murray
1994
查爾斯·默里可能是美國最有爭議的公共知識分子。1994年,他同心理學家赫恩斯坦聯手推出《鐘型曲線》一書,次年有關爭議的合集就出了兩本。此書分析了遺傳因素在美國社會階層分化中的作用,包括個體層面和群體層面。作者在實證研究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社會哲學,主張讓市場和社群替代國家的部分職能,由此每個人會有更多機會,根據自己的稟賦找到安放自己的位置。
《In the Know: Debunking 35 Myths about Human Intelligence》
Russell Warne
2020
人類在進化樹上屬于“智人(homo sapiens)”一支,可我們并不很了解自身的智力屬性,還抱有種種經不起實證檢驗的迷思。美國心理學家拉塞爾·沃恩總結了35項關于智力的常見謬論,他根據累積的研究和前沿的發現,逐條批駁了那些流傳甚廣的錯誤說法。
沃恩指出,環境對智力不是沒有影響,可遺傳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智商差異。此書還以平和坦誠的筆調討論了一些社會科學中的敏感話題,例如智力與社會經濟地位的關系,以及智力研究對社會政策的啟示。
《遺傳經濟學原理》
朱晨
2023
顧名思義,遺傳經濟學是遺傳學和經濟學之間的交叉學科。遺傳學的前沿理論和方法能夠從新的視角觀照我們熟悉的經濟行為和現象。例如,傳統經濟學認為收入不平等緣于人們在生產關系中的角色不同,或是后天獲得的人力資本與文化資本有異。遺傳經濟學則發現人們的基因差異可以解釋部分的收入不平等現象。本書作者朱晨執教于中國農業大學經濟學院,近年來致力于研究和推廣遺傳社會科學。
三.兩性差異
《進化心理學:心理的新科學》
戴維·巴斯
2015
有性生殖的生物具有兩種進化機制,一是自然選擇,二是性選擇,人類也不例外。進化心理學融合了現代心理學與進化生物學,人類的擇偶和養育行為是這門學科重要的研究對象。相比于人類的其他心理特征,進化心理學在性心理方面的解釋也最有力。
從受孕到哺乳再到養育孩童,女性對子女的投入多于男性,她們擇偶比男性更挑剔。女性看重男性為育兒帶來的資源,以及專情的程度。男性對子女投入較少,對配偶的爭奪更為激烈,通過獲得較高地位吸引異性。兩性的心理差異導致他們在家庭和社會中承擔不同的角色。
1999年首版以來,本書一直是進化心理學的代表作。
《Why Men Rule: a Theory of Male Dominance》
Steven Goldberg
1993
1970年代,女性主義運動在美國風起云涌之即,紐約大學的社會學家史蒂文·戈德伯格卻開始質疑正在成為主流的性別理論,并于1973年出版了《父權制的不可避免性》(Inevitability of Patriarchy),20年后再版時將書名改為《男性何以統治世界》。
戈德伯格在此書中指出,不同社會中普遍存在男性統治的現象,即統治集團的大多數成員均為男性,女性主義的理論并不能科學地解釋這種普遍性,而只能提出一些特殊的歷史原因。他由此推論,男性統治的充分解釋必須建立在兩性之間普遍存在的生理和心理差別之上。
人體的發育過程促使兩性的大腦產生差異,雄性和雌性激素促進大腦發育,進而影響個體行為。由于雄性激素與支配動力有關,男性平均而言更可能投入到追求領導地位的競爭行為之中。因此男性統治具有深厚的生物基礎,而不完全是社會建構的產物。
《Male, Female: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 Differences》
David Geary
2021
本書作者大衛·吉里研究男女差異多年,收集了兩性在眾多方面的指標數據,并給出了進化意義上的解釋。2021年本書推出第三版,吸收了當代生物學、神經學、心理學和靈長類學等學科的最新發現。性別研究領域的學者至少應當直面此書提出的論據,而不是僅僅將其看作一種“男權話語”。
四.種族差異
《Straight Talk about Mental Tests》
Authur Jensen
1981
1969年,美國心理學家阿瑟·詹森在《哈佛教育評論》上發表了一篇123頁的長文,說明白人和黑人之間的智力差距大部分來自種族間的遺傳差異,因此當時試圖提高黑人教育水平的社會項目不會成功。文章發表后引起巨大爭議,詹森一度在保鏢護送下才能進行公開活動。
首版于1981年的本書是詹森介紹智力理論的科普讀物,今天讀來仍能為關心種族問題的學者帶來智識上的巨大沖擊——不管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
《Race,Evolution and Behavior:A Life History Perspective》
Philippe Rushton
2000
生物學家將動物的繁殖行為分為r策略和K策略。前者繁殖數量多,父代較少照料子代,后者則相反。采用這兩種策略的動物也具有不同的生命歷程。加拿大心理學家菲利普·拉什頓最早從生命史的視角解釋人類種族的品性差異。相比于其他動物,人類屬于K策略的典型物種,可幾大人種為了適應各自的環境,仍采取了略有不同的繁衍策略。有些偏向K策略,也有些r策略,因此在統計意義上產生了群體行為差異。拉什頓的理論堪稱當代最“政治不正確”的理論,讀者可以自行判斷這一理論在科學上是否成立。
《天生的煩惱:基因、種族與人類歷史》
尼古拉斯·韋德
2015
本書作者韋德曾任《紐約時報》的科學編輯。根據當代的遺傳學研究成果,他指出人類的進化沒有停留在史前時代。過去幾萬年每個大陸的人口都在持續演變,以適應他們各自生活的自然環境,由此造成了不同種族的社會行為差異(如對他人的信任度和敵對性),也影響了每個社會的制度和文化走向。
五.優生學
《Eugenics and the Nature-Nurture Debat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aron Gillette
2007
在現代學術史上,優生學最早致力于研究人類生物多樣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社會政策主張。優生者家相信他們可以模仿自然選擇機制,像培育動植物一樣,通過人工選擇改良人類的品性。由于同納粹政權的惡行有染,優生學后來在西方國家背上污名,甚至被稱為“偽科學”。本書回顧了20世紀的天性-教養之爭,評價其中優生學和反優生學的人物。作者認為優生學的教訓必須記取,但不能完全否定他們基于遺傳學的研究發現。
《Eugenics:a Reassessment》
Richard Lynn
2001
本書作者理查德·林恩是英國知名的心理學家,差異心理學“倫敦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后半生主要致力于智力研究。林恩在此書中像辯方律師一樣試圖為優生學翻案,他不僅認為優生學具有可行性,也回應了針對它的各類指控。他的辯護不能說無懈可擊,但在當代學術界確實獨樹一幟。
《潘光旦》
呂文浩
2013
潘光旦是民國時期中國最有名的優生學家,20世紀沒有哪位國人比他更理解人類的生物多樣性。潘氏將自己的學問命名為“人文生物學”,他認為平等主義的環境論并不符合人類生物學的原理。既然人類不同的天性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收入和地位,社會不平等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強求結果平等既失公道,又無效率。本書作者呂文浩就職于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他潛心研究潘光旦多年,對有關史料的掌握首屈一指。
復旦明道·心理學研修班,正在招生中(2025年)
與陸銘、梁永安同行西葡(4.28-5.7),“文明+經濟”雙重視角解碼“大航?!睍r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