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p>
“青”春與書,萬“馬”奔途,為充分發揮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帶頭作用,鼓勵廣大青年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書籍中淬煉思想之魂,深扎信念之根,校團委開展“青春年少好讀書”系列活動,設置“青思悅讀”專欄,讓閱讀的春風吹進滿井之中,堅定文化自信的信念,以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
本期悅讀人 王睿
王睿,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3級研究生,北京科技大學青馬工程“求實計劃”學員。曾獲社會實踐十佳標兵、“北京科技大學十佳主持人”等榮譽。
窗外的雪落了一夜,書頁間的梁家河卻永遠定格在1969年的烈日下。合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指尖還留著煤油燈熏染的觸感——那不是紙張的溫度,而是一名青年用七年光陰刻下的生命年輪。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臨近寒假,我正蜷縮在圖書館的暖氣片旁。開篇的描寫瞬間攫住視線:15歲的習近平背著兩個沉甸甸的箱子走進陜北窯洞,村民原以為藏著金貴吃食,開箱卻見滿滿的書本;他白天勞作被跳蚤咬得渾身潰爛,夜晚仍蜷在土炕上就著煤油燈讀書。
讀到這里,我不禁暗自思量:自認參加過不少“吃苦”的實踐——2020年暑假,大一的我作為華夏拾遺實踐團分隊長,頂著古城暑熱走訪十余位非遺傳承人,腳底走出水泡仍堅持記錄下四萬字訪談。可對比他在梁家河七年的扎根,方驚覺自己所謂的“苦”,不過是風過水面的漣漪,淺嘗輒止。
書頁翻動時簌簌作響,像掠過黃土高原的風,1969年的梁家河在文字里復活。我看見他白天弓著身子挑糞,扁擔壓得肩膀滲血,晚上卻借著煤油燈讀《浮士德》,燈煙把鼻孔熏得漆黑;看見他在零下十幾度的冰渠里赤腳挖淤泥,雙腿凍得失去知覺,只為修成一道灌溉莊稼的堤壩。
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何嘗不是一次“扎根”的修行?他褪去京城少年的青澀,學會用皴裂的手掌扶犁,用方言和鄉親們拉家常。老鄉們說他“不撒奸”(不偷懶),掏地時專揀最硬的土塊刨,分糧時總把自己排在最后。這種近乎執拗的“實誠”,令人動容。我想起2021年入選建黨百年慶祝大會領誦團,為慶祝黨的百年華誕,在訓練場上迎著烈日和凌晨的微光反復練習,只為讓誓言響亮。那份堅持雖不及梁家河的漫長,卻也讓我感受到腳踏實地的分量。
但最觸動我的不是歲月之苦,而是苦難中開出的花。在煤油燈與跳蚤包圍的窯洞里,他讀完了一本又一本名著;在一天勞作十小時后,他仍堅持整理調研筆記,思考如何改良農具。這讓我羞愧于自己總以“忙”為借口荒廢閱讀——那些刷短視頻的零碎時間,本可以成為滋養思想的涓流。就像那年暑假,我熬夜整理訪談筆記時,才發現堅持的回報遠比偷懶的輕松珍貴。
書中還有一張照片令我凝視良久:21歲的習近平站在知青隊伍中,注視著前方,眼神中像有一簇火種。這簇火種,最終燃成了改變梁家河的力量。當他用沼氣池的藍焰照亮窯洞時,當他把鹽堿地變成高產田時,我忽然意識到:青春最珍貴的不是“我做到了什么”,而是“我為世界帶來了什么改變”。2023年,我加入學?!颁撹F脊梁”計劃,走進車間,看到工程師們埋頭解決技術難題,我站在一旁,第一次感受到知識如何在汗水中淬火成鋼,熾熱而堅韌。
合上書時,家鄉的雪映著窗外萬家燈火。過去總覺得自己與“馬克思主義者”的身份隔著一層霧——那些理論像懸掛在云端的鐘,莊嚴卻遙遠。直到走進這本書,看見一名青年在黃土地上將理論熬成汗水、碾成稻谷、鑄成沼氣池的鐵架,才恍然明白:信仰從來不是飄渺的概念。它是泥土里的根,結出來的果,我也要用行動去澆灌它。
此刻,我特別想對那個在大一社會實踐中抱怨過蚊蟲叮咬的自己說:看?。∧莻€睡在跳蚤堆里的知青,那個用扁擔挑起一個村莊希望的青年,早已用青春寫下最樸素的真理——崇高的理想,從來不需要華麗的舞臺。它可以在淤地壩的夯聲中生長,在沼氣池的藍焰里跳躍,在每一位彎下腰傾聽民聲的青年脊梁上,化作撐起時代的巍峨。
窗外的雪還在下,而屬于我們的梁家河,永遠在路上。
近期專題 歡迎投稿
出品 | 北科小博士新媒體工作室
來源 | 王睿
責編 | 轟隆
校核 | 芯芯 子純
值班編委 | 小丸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