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海報新聞發了一篇文章,介紹????????????????????????????????????????????????????????????????????????????????????????????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周薪吉的觀點。對高中生高考后選專業,周博士建議,學生不要盲目選擇計算機、人工智能等熱門專業,“因為高考的決策,是在四年或者10年后顯現效果的,如果大家一窩蜂涌入,會造成熱門專業的人才過剩”。(源自海報新聞某博號)
評論區馬上有人現身說法。一位網友描述,當年他高考的時候,分數最好的專業是土木工程,同濟的土木比清華分都高;現在同濟的土木工程,調劑都沒有人愿意去… 十年前的土木/外語專業,和現在的人工智能,都會有一樣的宿命。
DeepSeek爆火,相信不少高中生家長動心了,再過幾個月,要么孩子就報人工智能專業?可以想見,屆時大批高考生蜂擁而上人工智能。這場景像極了20年前全民擠破頭學工商管理,最后滿大街都是穿西裝的銷售經理。
你可能不知道,全國200多所高校像搞連鎖加盟似的狂開人工智能專業。但今年春招現場,某大廠HR偷偷告訴我個秘密:他們收到的AI簡歷里,七成學生連個像樣的實戰項目都掏不出來。企業現在寧可要自動化專業改行的,至少人家會調機器人。
這讓我想起菜市場的規律。前年小龍蝦價格炒上天,全村挖塘養蝦,結果去年收購價腰斬。現在最賺錢的反倒是那些堅持種大棚蔬菜的老農——需求永遠在,波動小,技術更新慢。周博士說的"未來十年鐵飯碗",不就是教育界的"大棚專業"嗎?
比如某雙非院校的醫療器械工程專業,去年畢業生被三甲醫院設備科搶著要。知道為啥嗎?我國在用醫療設備43%超服役期限,維修人才斷層比醫生還嚴重。這行當既不造核磁共振,也不搞AI診斷,就專修那些老機器,結果應屆生起薪直接碾壓普通碼農。
再比如海關檢驗檢疫專業。聽起來像上世紀產物?但你知道現在跨境冷鏈檢測員多稀缺嗎?某沿海城市開出25萬年招不到人,因為既要懂生物安全,又要會操作光譜儀,這類復合技能根本不是AI能替代的。
周博士有個精妙比喻:選專業就像買期房。現在看著光鮮的樣板間(高薪宣傳),等四年后收房(畢業)時,可能發現開發商(行業)都換賽道了。反倒是那些"毛坯專業",像材料科學、精密儀器,雖然入學時灰頭土臉,但隨時能裝修成任何熱門樣式。
有個真實案例驚到我了:某二本院校的"釀酒工程"專業,今年畢業生被茅臺、五糧液包圓。這些學生大二就在酒廠摸爬滾打,微生物控制玩得比博士生還溜。反觀某些人工智能畢業生,還在簡歷上寫"精通Python",殊不知企業早改用AI自動生成代碼了。
最顛覆認知的是,周博士團隊統計發現:口腔醫學、輪機工程這些"老古董專業",十年就業穩定性比計算機高3倍。就像我小區開了二十年的修表鋪,智能手表再流行,總有人要保養勞力士——越是底層剛需,越不怕技術更新浪潮。
所以下次聽說哪個專業火爆,不妨先問三個問題:四年后這行當會被AI干掉多少崗位?家里有沒有相關資源鋪路?孩子是否愿意像修車師傅那樣深耕十年?記住,沒有永遠的熱門專業,只有永恒的生存智慧。
就像20年前沒人能預測快遞小哥會變成高薪職業,或許十年后最吃香的是"AI訓練師"或者"元宇宙城管"。但那些把基礎打扎實的孩子,總能把鐵飯碗端出米其林餐廳的味道。
你愿意孩子今年報人工智能專業還是那些“大棚菜”專業?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