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丹從農村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部,現為北京知名醫院的腫瘤科醫生。不幸患癌后,她說自己決不能被疾病打敗,希望早日回歸臨床。
黃丹丹是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腫瘤科主治醫生,外號“火箭丹”。火箭,指的是她做什么事都沖到第一個,習慣全力以赴。
過去35年,她的經歷也像外號一樣勵志。黃丹丹來自農村,一路拼搏學醫,憑借優異的成績被保送至北京大學醫學部,在博士階段師從國內結直腸癌領域的頂尖專家顧晉教授,之后留院成為一名腫瘤科醫生。
然而,長期高強度的打拼讓她的身體承受了巨大壓力。2025年元旦期間,黃丹丹突發疾病,最終被確診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期)。
身為腫瘤科醫生,黃丹丹曾給很多病人帶來生的希望,也為晚期腫瘤患者辦過追思會,見證了死亡的全過程。成為腫瘤患者后,她不可避免地有過低沉期,但黃丹丹向“醫學界”表示,自己絕不能被疾病打敗,希望早日回歸臨床。
成為癌癥病人
黃丹丹的癌癥確診過程十分曲折。
去年圣誕節前夕,她在家突然發現腿上長滿了紅斑,本以為是過敏性紫癜,但第二天檢查血常規后發現,體內的血小板指數遠低于正常值。
情況緊急,她立刻停掉所有工作,住進醫院輸血小板,但輸血并未改善病情,連續幾天,她的感染指標和白細胞都在持續升高。
憑借職業的敏感,黃丹丹主動要求血液科醫生為她做骨穿檢查。12月31日,骨穿結果出來了,但醫院的醫生們卻不愿告知她真正的結果,只是建議她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再做一次檢查。
黃丹丹心里清楚,自己的身體出了很大問題。就在當晚,她的病情突然危急,先是高燒、昏睡,緊接著胸悶,肺部、胃腸道、肩膀等身體各處都出現了“拉扯般的疼”,她甚至不敢深吸氣。
第二天,她轉院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由于高燒不退且白細胞等指標持續升高,醫院為她緊急安排了骨穿和CT檢查。因情況越來越嚴重,黃曉軍教授當機立斷,決定先給她使用基礎的VP化療方案。
黃丹丹生病后住院/本文圖片皆來源于受訪者
“那個時候是我整個發病過程中最危急的時刻,如果不立即治療,我可能真會有生命危險。”黃丹丹回憶道。幸運的是,第一次化療效果不錯,她的癥狀在之后的兩三天內開始緩解。
除了治療,黃丹丹的病情診斷過程同樣充滿了曲折。
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醫生初步懷疑骨穿結果可能是白血病或淋巴瘤,隨后她被轉診至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那里,經過大約10天的進一步檢查和評估,她才確診患有“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期)”。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是成人中最常見的淋巴系統惡性腫瘤。在中國,該病占淋巴瘤患者的30%以上。某些情況下,該疾病可能進展到“白血病期”,即疾病已經廣泛侵犯骨髓或其他造血組織,導致外周血中出現大量異常腫瘤細胞,表現出類似白血病的癥狀。
黃丹丹向“醫學界”介紹,盡管診斷過程耗時較長,但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很有效。
第一個化療周期結束后,她骨髓中的異型細胞比例從99.5%降至3%,成功達到了骨髓的臨床完全緩解。目前,她正在進行第二個化療周期,主要針對全身淋巴瘤細胞進行治療。
“我沒想到僅兩個化療周期就能取得這么好的效果,但過程中也經歷了許多至暗時刻和痛苦。”黃丹丹說。
化療后,她出現了諸多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鼻腔出血、頭皮紅腫、口腔內長滿白色菌斑等。為了更好地應對治療,黃丹丹不得不剪掉了自己多年的長發。
患癌有跡可循,不后悔學醫
對自己的疾病,黃丹丹似乎早有預感。
早在2018年,她就確診了干燥綜合征。這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僅會導致唾液腺、淚腺功能受損,還可能引發多系統、多臟器受累,甚至出現嚴重并發癥,如淋巴瘤、神經系統損傷等。
確診干燥綜合征后的幾年里,黃丹丹明顯感覺免疫力下降,比如經常感冒。“去年,我開始感覺自己有時候身體會很累,走路都走不動。”
出于對自身健康的擔憂,她曾主動去醫院做過淋巴結的超聲,雖然檢查結果顯示全身淋巴結出現腫大,但從專業角度判斷,這并非淋巴瘤。
身體在發出異常信號,黃丹丹也開始做最壞的打算。她曾猜測自己可能會得淋巴瘤,但又樂觀地認為,這可能是40歲以后才會面臨的問題。沒想到,這次生病竟差點讓她無法順利度過今年春節。
實際上,這些疾病有跡可循。黃丹丹回憶稱,她從小到大一直都是非常拼命的狀態,“我一直知道我這么拼命工作,不可避免地會付出一些代價。”
黃丹丹出生于河南農村,自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她也很爭氣,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年幼時,她的奶奶身體不好,每年寒暑假都要在家輸液。有一次,診所的醫生扎針后離開,輸液時針頭跑偏,奶奶手背腫了個大包,黃丹丹急得直掉眼淚。
從那時起,她便立志成為一名醫生,希望通過自己的醫術照顧家人的健康。高中畢業,她考入南昌大學醫學院,因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后被保送到北京大學醫學部攻讀5年制博士,并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腫瘤學領域。
讀博期間,黃丹丹跟隨導師顧晉教授開展結直腸癌的臨床與研究工作。畢業后,她進入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結直腸腫瘤多學科診療中心的腫瘤內科,成為一名腫瘤內科醫生,并參與醫院安寧療護中心的工作。
黃丹丹在北京大學博士畢業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結直腸腫瘤多學科診療中心(MDT)成立于2019年,由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教授牽頭,聯合胃腸外科、腫瘤內科、肝膽胰外科、醫學影像科、病理科等多科室醫師組建而成。
黃丹丹博士畢業后便加入該中心的胃腸MDT團隊。起初,她對胃腸MDT所知甚少,“基本上從零學起,壓力很大”。但作為團隊的骨干成員,她不得不努力鉆研,一點一滴地積累專業知識。
憑借她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的胃腸MDT團隊逐漸展露鋒芒,在國內各大MDT比賽中屢獲佳績,先后4次獲得全國團隊總冠軍。黃丹丹本人也在相關比賽中3次獲得個人全國總冠軍。
黃丹丹(左2)和團隊成員取得全國總冠軍
在MDT團隊的工作之外,黃丹丹也總是樂于為患者提供各種幫助。
讀博期間,黃丹丹結婚生子,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讓她在過去幾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次生病后,她全面反思了自己過去的工作狀態,意識到當時應該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
“雖然工作壓力很大,但我并不后悔學醫。我最初學醫是想保護家人的健康,但經過這七八年的工作,我更加堅定自己學醫的初衷,那就是醫者仁心。”
黃丹丹說,能幫助患者徹底治愈腫瘤,或是幫助他們有質量有尊嚴地好好活下去,自己特別有成就感,“勝過一切金錢美食榮譽,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人生厚重的價值感。”
想盡快回歸臨床
對于現階段的黃丹丹而言,疾病能否完全治愈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目前在臨床上,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效果呈現出較為明確的規律:約50%-60%的患者能夠在治療后實現治愈,30%-40%的患者可能會復發,而10%的患者則面臨難治性疾病的挑戰。
生活中,黃丹丹很少陷入低沉的情緒中,更多時候,她都在努力汲取正能量來對抗疾病。“我從未想過我會被疾病打敗,也不會恐懼死亡。如果我不幸離開,我也沒有什么遺憾和后悔。”
對于未來,黃丹丹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明確的時間:兩年。因為淋巴瘤的復發與治愈大多集中在治療后的兩年內,她會像曾經備戰全國比賽一樣,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癌癥治療中。
黃丹丹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工作
除了恢復健康,黃丹丹還希望能盡快回歸臨床。
成為腫瘤患者后,她坦言自己對患者的感受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尤其是化療帶來的痛苦。
未來回歸崗位后,她想將這些親身經歷反哺到臨床工作中,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幫助,告訴他們如何堅強地面對疾病。
她還計劃通過自媒體平臺分享抗癌經歷,傳遞正能量,并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進行科普工作,幫助更多人了解如何科學地面對癌癥。
在朋友眼中,黃丹丹一直有個特殊的稱號——“火箭丹”。這個外號源于她的急性子和雷厲風行的做事風格,同事說她“做什么都像火箭一樣特別快”。
生病后,黃丹丹意識到這種“火箭般”的做事風格需要改變,便開始規劃未來回歸工作崗位后的工作狀態和重心,比如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有價值的工作中,同時注重適當的鍛煉。
黃丹丹希望摘掉“火箭丹”的外號,變成“逍遙丹”,以更從容的姿態面對生活和工作,并將患癌經歷轉化為一次寶貴的人生轉折,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軌跡。
文:郭雪梅
來源:醫學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