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苗族銀匠楊秀英第一次在直播間聽到“民法典版”蘆笙調時,她正用祖傳的鏨子雕刻著蝴蝶圖騰。“山林糾紛按古歌調解,離婚冷靜期用侗戲演,這不就是我們天天遇的事嗎?”她立刻將直播鏈接轉發給遠在浙江打工的妹妹。
在黔東南州,這樣的場景已成為基層群眾學法用法的日常。
近年來,黔東南州司法局將新媒體作為法治宣傳主戰場,創新打造的“苗侗普法”直播間,探索出一條“民族文化+現代技術+群眾路線”的網絡普法新路徑。平臺上線兩年多來,累計開展直播普法上百場,新媒體工作室共創作了900多部普法短視頻在抖音、快手、微視、頭條等新媒體平臺發布,全網播放量超20億次。解答法律咨詢4.2萬件,推動全州民商事案件調解成功率提升至89.7%。
2月24日,“全國網絡普法行.貴州站”,采訪團走進黔東南州司法局,探尋這個苗鄉侗寨里的“法治直播間”,如何打造民族地區法治宣傳“新樣本”。
文化破壁:讓法律跳舞“活在”煙火氣里
“大家看這個銅鼓紋!中心太陽象征憲法,十二道光芒代表十二個月都要守法!”在臺江縣反排村的木樓里,非遺傳承人唐光智舉著苗族蠟染,將抽象的法治理念化作具象的民族符號。
直播間里,3.8萬網友同時在線學習“法治蠟染課”,彈幕中不斷跳出苗文、侗文留言:“原來‘榔規’(苗族傳統習慣法)和民法典是親戚!”
這樣的文化解碼,正是黔東南普法的“破題之鑰”。近年來,黔東南州司法局組建了一支“普法輕騎兵”,成員既有通曉雙語的政法干警,也有擅唱古歌的老人、會編侗戲的“歌師”。他們將法律知識融入《苗族賈理》《侗族大歌》等非遺文化,創作出《反詐琵琶歌》《未成年人保護法蠟染圖譜》等217個特色普法產品。
如在雷山縣控拜苗寨,銀匠龍太陽打造的“法治銀飾”系列成為游客想要帶回家的文創產品:手鐲刻《民法典》施行日期,項圈鑄“守法”苗文圖案,當地將產品銷售額的一部分直接投入村寨法治建設。
“法律不是掛在墻上的教條,而是要種進民族文化的土壤。”黔東南州司法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采用民族元素普法的直播場次,平均觀看時長較常規普法提升2.3倍,法律咨詢轉化率提高47%。如在黎平肇興侗寨,65歲的歌師吳品仙將防集資詐騙知識編入侗族大歌,竟讓村里老人自發成““銀發反詐隊”,半年內攔截網絡詐騙案件明顯降低。
群眾路線:從“旁觀者”到“共建者”的蛻變
“苗侗普法”直播間成立之初,黔東南州司法局就聯合轄區內的律師事務所,動員律師隊伍參與到直播普法工作中。每周五下午,這支由30余名律師組成法律服務團輪班走進直播間,他們“變身”主播,為“苗侗普法”直播的觀眾送去專業的法律知識。
但普法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社會方方面面,必須推動形成各部門各負其責、互相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大普法格局。為此,一方面,黔東南州司法局聯合30余家州直相關執法單位,定期到“苗侗普法”直播間開展行業主題法治宣傳直播,宣講各行業法律法規和剖析典型案例,普法的內容涵蓋了婚姻家庭、民間借貸、房屋買賣、消費維權、未成年人保護、有效訂立遺囑、交通事故賠償、反家暴婦女維權、離婚及夫妻債務處理等與老百姓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基礎法律知識。
另一方面,當地還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借助賽事直播,手機App進行普法。
“家人們看這個‘村BA’獎杯!它提醒我們打官司就像打籃球,要遵守規則才能得分!”
2024年夏天,在臺盤村村BA’賽場,解說員常會將法治宣傳融入賽事直播,2小時吸引超50萬網友觀看。而這種“群眾也當主角”的普法模式,正在黔東南形成燎原之勢——
在從江縣岜沙苗寨,少年消防隊把《森林法》編成蘆笙舞,巡寨表演時用APP同步直播;在鎮遠古城,客棧老板娘吳曉莉化身“法治導游”,帶游客邊打卡邊講解旅游維權知識;在施秉縣,中小學開設“法治小主播”選修課,孩子們制作的《預防校園欺凌》短劇登上抖音熱搜……黔東南州司法局統計顯示,群眾自發創作的普法內容已占總產量的38%。
更深層的改變發生在治理末端。直播間衍生的“法治評議會”機制,讓群眾通過彈幕投票參與村規民約修訂;每月“法治需求清單”由網友票選產生,真正實現“普法菜單群眾點”。如在麻江縣瑤族村寨,村民通過直播連線否決了某企業征地方案,司法局依據彈幕輿情出具法律意見,最終促成補償標準的提升。
“云上楓橋”:基層善治的數字答卷
在雷山縣腳猛苗寨,調解員文某的手機里存著特殊相冊——213張截圖記錄著每起云端調解的始末。最近一張照片中,浙江、貴州、云南三地當事人通過直播連線,就一起跨省茶葉貨款糾紛達成和解。“放在過去,光差旅費就要花掉半年收入”。文某指著“云調解室‘的電子簽章系統說,“現在連按手印都能遠程完成”。
這僅是“云上楓橋”工程的縮影。黔東南州司法局整合直播間的海量數據,構建起矛盾糾紛“預防—排查—化解—跟蹤”全鏈條機制:AI系統通過彈幕關鍵詞預警潛在風險,今年已提前介入重大矛盾隱患數起;“法治云地圖”動態顯示全州糾紛類型分布,指導基層精準投放普法資源;1.5萬余名“法律明白人”在線接單,形成“群眾點單、平臺派單、專家接單”服務閉環。數據顯示,全州通過云端化解的糾紛占比從2021年的12%躍升至2023年的67%,萬人成訟率下降31%。
“在直播間里,可以接觸到大量線下難以發現的法律服務需求和矛盾糾紛線索,我們從網民的留言咨詢中排查潛在的矛盾糾紛,引導網民依法合理表達訴求和依法處理矛盾糾紛,促進將矛盾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黔東南州司法局中心副主任田健介紹。
今天,當5G信號穿越苗嶺侗鄉,當古老歌謠邂逅現代法治,黔東南用實踐證明,走好網上群眾路線不僅要“到網上去”,更要“到心里去”。在這里,每次直播連麥都是干群對話的橋梁,每條彈幕留言皆是民情民意的鏡像,而那些持續跳動的觀看數據,正丈量著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實步伐。
記者手記:
從“送法下鄉”到“云端共治”,黔東南的探索超越了工具理性層面的創新。當79歲的侗族歌師吳玉蘭在直播間唱起《憲法護苗歌》,當百萬網友在彈幕中自發刷起“辦事依法、遇事找法”,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普法形式的變革,更是一個民族地區對法治信仰的集體重塑。正如直播間置頂評論所寫:“法條長出了蘆笙的翅膀,就能飛進每座吊腳樓的心房。”這場發生在云端的法治啟蒙,正在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下生動篇章。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永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