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臺灣女星大S(徐熙媛)的安葬方式從樹葬改為塔葬的消息,再次將殯葬文化差異推向輿論風口浪尖。
這場跨越生死的爭議,不僅涉及家族情感與逝者遺愿的博弈,更折射出傳統觀念、環保理念與商業利益的多重碰撞。
而“塔葬”這一陌生概念,也因大S事件被推入大眾視野。
那什么時“塔葬”?
塔葬在文化語境中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
在藏傳佛教傳統中,塔葬是至高規格的葬禮形式,僅用于高僧大德。
其靈塔以金銀鑄造,內藏法體、舍利及珍貴法器,既是信仰象征,也是信徒朝圣的對象。
例如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高達14.58米,鑲嵌珍寶無數,承載著宗教神圣性。
而臺灣的塔葬實為“塔位葬”,屬于現代殯葬商業化產物。
骨灰存放于骨灰堂的塔位柜中,按位置、大小分級定價。
這種形式強調私密性與便利性,家屬可通過編號祭拜,且管理成本低于傳統墓地。
大S選擇的正是此類塔葬,其家人稱此舉兼顧“低調個性與探望便利”。
大S最初遺囑要求樹葬,希望“骨灰回歸自然”。
但家屬考察發現,免費樹葬區毗鄰站,高端園區需排隊7年,而私立墓地均價68萬元人民幣,遠超預期。
垃圾
與此同時,丈夫具俊曄以“方便祭拜”為由推動塔葬,最終促成這一變更。
中國傳統文化中,“土葬”是生死觀的終極表達。
《周禮》強調“眾生必死,死必歸土”,這種觀念至今根深蒂固。
民政部數據顯示,2023年環保葬選擇率不足5%,90%民眾仍追求“風水寶地”。
即便面臨天價墓地(如北京東郊68萬/平方米),人們仍愿為“體面”負債,甚至出現“骨灰格位按揭貸款”。
甚至,在河北三河市形成“風水包裝+熱搜造勢+地產開發”的炒墓鏈條,過氣明星墓地被標榜為“風水IP”。
大S的塔葬爭議,本質是全球化時代文化雜交的縮影。
當藏傳佛教的靈塔、臺灣的商業塔位、內地的天價墓地交織碰撞,我們被迫思考:如何在尊重傳統、擁抱環保與抵御資本異化間找到平衡?
或許答案不在某種特定葬法,而在于重構對死亡的理解——正如粉絲在虛擬陵園點亮蠟燭時所言:“只要記得,她就永遠活著?!?/p>
生命的終結,從不該是算計的起點,而是愛與記憶的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