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畢馬威重磅發布《2025年中國銀行業展望報告》:構建新型金融生態體系,助力商業銀行打造核心競爭力
中國的銀行業進入了一個較長的低利率周期。當前銀行凈息差已經處于歷史低位,但仍在不斷收窄。國內銀行營收普遍高度依賴利息收入,如果收入結構不做出調整,未來絕大多數銀行將無法保持當前營收增長速度和盈利水平。同時由于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債問題,企業和個人客戶違約率上升也將使銀行的資產質量進一步承壓。
在此背景下,畢馬威重磅發布《2025年中國銀行業展望報告》,相較去年,今年我們對國內多類型商業銀行進行了調研,共同探討了對過去發展態勢的回顧和對未來發展主題的展望;同時,我們邀請了多位來自不同業務領域的畢馬威專家分享他們就未來一年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前瞻觀點,分別從新要素、新范式、新機遇、新挑戰四個方向討論了中國銀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建議,期望能助力銀行同業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掃描圖片二維碼獲取報告全文
問卷調研分析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過去5年,世界政治格局和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金融行業監管逐漸趨嚴、增長態勢放緩,銀行業發展面臨越來越強的不確定性,戰略方向和發展策略也在不斷調整。畢馬威組織本次銀行業調查,旨在與深耕銀行業的各位銀行高管剖析當前行業面臨的困境挑戰,探討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
本次銀行業調查覆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農商行和民營銀行等多種類型樣本,資產規模分布在1,000億元以下到10萬億元以上,具體涵蓋的話題包括但不限于“經營轉型”“數字化轉型”“降本增效”“風險管控”等行業熱詞。主要調研結果如下:
與“十四五”初期、疫情結束初期相比,當前銀行對未來的發展預期發生了明顯轉變,超過半數受訪銀行對未來持消極預期,且預期持續變差,城農商行預期指數更加悲觀;
受訪銀行認為宏觀經濟、人口老齡化、國際關系和全球產業鏈調整對銀行負面影響較大,而數字化轉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金融監管趨嚴、金融對外開放和ESG將帶來發展機遇;
近八成受訪銀行認為“盈利能力下降”是主要的經營困境,超過一半的受訪銀行面臨“資產荒”的難題,“開源節流”中的“開源”對銀行突圍困境更加重要;
受訪銀行認為當前經營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更多來自于外部環境變差,尤其是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帶來的挑戰更為突出;
超過六成的受訪銀行更加關注“經營轉型”和“風險防范”,萬億元以上的大銀行更加關注與發展主線調整相關的熱點話題,萬億元以下的中小銀行更加關注具象化的熱點話題;
數字化轉型是大多數受訪銀行重點關注的業務策略,此外,受訪銀行在未來的業務策略設計中,更加偏向于全行整體的能力提升和基礎構建,對單一業務板塊拉動全行發展的模式認同感不高;
超過八成的受訪銀行將風控能力和資負能力作為未來重點提升的支撐能力,尤其是萬億元以下的中小銀行,萬億以上的大型銀行對支撐能力關注較為分散,更多是能力構建之后的精細化管理。
2025年中國銀行業趨勢展望
我們橫向對比分析了其他經濟體在低息差周期中的銀行業的表現,包括日本90年代開始的低息差周期、以及美國上世紀70年代及本世紀2008-2015年低息差周期,發現面對資產收益率下降、信貸需求放緩,或風險上升的多重挑戰,多數能最終成功穿越周期的銀行都采取了如下的戰略舉措:一是積極主動地調整資產負債表,優化收入結構和加強風險控制等手段保證穩健經營;二是通過聚焦核心客戶,提升核心業務競爭力,多元化、國際化等業務手段保持當前的收益水平和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這可以為國內銀行如何轉型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面對新挑戰,國內銀行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型方針和實施計劃以穿越周期,畢馬威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出發采取行動。
制定底線戰略,騰出空間謀轉型
規模擴張是過去二十年銀行的發展主基調,過去銀行重點關注的是資產規模和增速等上限目標。積極擴張、做大規模在宏觀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對銀行的確非常重要。
但隨著新周期來臨,畢馬威建議銀行必須在構筑底線戰略的基礎上謀化轉型發展。底線戰略要求銀行更關注持續穩健的經營能力和資本回報。底線戰略不是簡單的消極防御,而是要求銀行放棄規模崇拜,基于市場進行情境分析,如經濟環境變化對客戶結構和需求的影響、各類資產價格走向、風險變化的分析等,討論各種情況下銀行的業務表現,并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資產規模、營收、利潤的關系和戰略優先級,探索戰略轉型的空間和資源需求,并制定戰略轉型方案,以引領銀行實施對銀行未來生存和發展有決定意義的行動。
底線戰略不是要求銀行放棄發展目標,簡單地收縮防御。恰恰相反,底線戰略的目的是給銀行轉型發展騰出更大的戰略空間,幫助銀行采取更有前瞻性、更積極主動的戰略行動方案,成功穿越周期。
專業創造價值,能力升級謀發展
當前無論是全國性銀行還是區域性銀行,核心業務的發展都承受巨大壓力:零售業務“資產荒”現象持續加劇,存款定期化趨勢愈發顯著;對公業務資產收益率持續下降,存款增長乏力;資本收益率下滑也對金融市場資產配置能力遭遇新考驗。
圍繞客戶經營、風險管理、人才隊伍的專業化能力建設成為銀行跳出競爭紅海,實現差異化優勢,穩住業績和尋求增長的不二選擇。在過去二十年,部分銀行已經通過專業化建設,在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客戶經營的專業化要求銀行聚焦深化對市場和客群的專業研究,精準定制產品和服務體系,緊密圍繞市場和客群特征做好產品和服務的交付,提升定價能力或提高綜合收益水平。風險管理的專業化除了要求銀行在風險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專業化的組織架構、方法和工具,以及人才來提升風險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更要求銀行能針對當前的市場環境和客戶變化,提升“經營風險”的能力。銀行未來的競爭核心是人才的競爭,銀行需要構建全面的人才發展機制,投入更多資源發現和培養專業人才。未來銀行需要重點補充研究、數字化、產品經理等關鍵崗位,并需要配套更靈活的、市場化的人才選聘、薪酬體系和考核機制。
理性降本控費,聚焦增效謀優化
毫無疑問,國內銀行需要轉向一種更為注重成本效益的經營戰略,通過實施一系列成本優化的舉措,優化負債結構,維持風險抵補能力。
雖然存在工資結構差異和統計口徑的細微區別,但國內銀行的成本收入比較全球其他國家而言仍相對較低,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約為34%,而歐美及日本銀行成本收入水平約為60-70%。在此情形下“簡單粗暴”的控費和成本削減勢必對業務發展與客戶體驗造成一定程度影響。所以我們建議國內銀行不應僅局限于財務角度的成本壓縮,而要能更多從提效的角度降低單位產出的成本支出,并將其作為一項體系化建設的持續工作,維系好資源配置、業務發展與客戶體驗三者間的平衡。
此外,銀行需要設置量化性指標來衡量增效工作成功與否。為了更全面地評估銀行效率的表現,就不應只盯著傳統的成本收入比等財務指標,而是應將多維度指標納入考量范圍,例如加入客戶相關的成本指標,包括單個有效客戶的服務成本、單個FTE(Full-time Equivalent,全職等量)的服務的客戶數量等。
提升管理能力,精耕細作謀效益
由于銀行行業的特殊性和監管要求,相比其他行業銀行業務管理制度的體系化、完善性和嚴謹度上一直比較高。但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完善、嚴謹和體系化的制度體系并不等于“有效”。銀行要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銀行內部的改革創新要求,就必須在業務管理的精細度、靈活性和有效性方面進行提升。
首先是一體化業務管理能力的建設。銀行要提升管理效率和競爭力,需要推動前中后一體化和打破部門墻,例如通過業務財務一體化建設推動更有效的資源配置和績效管理;通過風險業務一體化推動專業化業務能力建設和產品服務創新;通過業務技術一體化推動數字化轉型等。其次是精細化業務管理能力建設,例如通過精細化的客戶細分、客戶體驗管理和客戶運營提升市場競爭力,通過精細化的定價管理提升業務收入等。第三是建立持續迭代和優化改進的能力,建議利用數字化及AI技術等手段,銀行將流程變革和制度優化常態化,例如引入RPC(Rapid process change,快速流程變革)或Lean Sigma(精益管理)等在其他行業應用比較成熟的工作方法。
畢馬威剛剛發布的《2024年畢馬威銀行業首席執行官展望》調研顯示,中國的銀行家們對中國銀行業的過去幾十年發展成就充滿自豪,雖然短期內深刻感受到當前的轉型壓力,但他們對中國銀行業未來的長遠發展前景仍抱有積極預期。在新的發展周期,銀行過去的經營模式將不可持續,必須積極主動做出調整,升級業務模式,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制定適應新的政策和經濟環境的經營戰略,打造核心競爭力以穿越周期。
張楚東
金融業主管合伙人
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
tony.cheung@kpmg.com
陳少東
金融業審計主管合伙人
畢馬威中國
thomas.chan@kpmg.com
史劍
銀行業主管合伙人
畢馬威中國
sam.shi@kpmg.com
李礫
金融行業研究中心
主管合伙人(本刊主編)
畢馬威中國
raymond.li@kpmg.com
支寶才
金融業變革咨詢主管合伙人
畢馬威中國
daniel.zhi@kpmg.com
本文內容僅供一般參考用,并非針對任何個人或團體的個別或特定情況而提供。雖然我們已致力提供準確和及時的資料,但我們不能保證這些資料在閣下收取時或日后仍然準確。任何人士不應在沒有詳細考慮相關的情況及獲取適當的專業意見下依據所載內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內容均不應被視為正式的審計、會計或法律建議。
?2025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及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均是與畢馬威國際有限公司(英國私營擔保有限公司)相關聯的獨立成員所全球組織中的成員。畢馬威國際及其關聯實體不提供任何客戶服務。各成員所均為各自獨立的法律主體,其對自身描述亦是如此。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國合伙制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香港合伙制事務所。版權所有,不得轉載。畢馬威的名稱和標識均屬于畢馬威國際的商標或注冊商標。
在新質經濟發展背景下,央國企等企業要順應智能變革趨勢,以司庫建設為抓手,使其成為企業高質量經營的核心動能和基座,加快推進財務數智化轉型。
《2024—2025年中國司庫報告》以“數智化動能,共建中國式司庫”為主題,從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司庫、司庫體系建設和管理重點、未來司庫洞察和發展趨勢三個視角展開,全維度刻畫和勾勒中國式現代化司庫的發展全景。
《2024—2025年中國司庫報告》
(主報告+子報告)
點擊圖片,支持訂購/試讀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司庫報告通過收集、調研、訪談、對標,形成了多類型、多屬性、多規模、多階段的企業案例樣本庫,包括央企,國企,民企和上市公司等。此次,報告對標桿案例進行特別策劃、獨立成冊,即《標桿案例集》,進一步發揮司庫標桿引領,持續挖掘具有借鑒意義和典型價值的中國司庫建設樣本。通過綜合實踐、卓越司庫和智慧財務三個維度加以展開論述。
通過以上這幾個方面的內容,本次司庫報告精心打磨33萬字以上、123張數據圖表、63家企業案例和18家銀行案例,多視角、全方位展示中國企業司庫管理的發展視圖,共建中國式司庫。
訂購平臺,微信小程序:財資知識云
專題推薦
「風險管理」
司庫風險管理 金控公司風險管理 公司銀行風險管理 第三方風險管理
「財資管理」
管理辦法新規解讀 交投集團財務公司 鞍鋼財務公司 國家能源集團財務公司 格力財務公司 光明財務公司
「司庫實踐」
中國聯通 國家電投 國家電網 寶鋼工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