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孩子從不喜歡學習到討厭學習,從不想去上學到拒絕上學,父母再兇狠的責罵、老師再充分的道理、同學再熱情的呼喚,也無法打開這些孩子的心門,厭學拒學已然成為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那么是什么家庭因素導致孩子厭學呢?
九州金榜家庭教育是一家以家庭教育為核心,面向家長以青少年心理問題疏導幫扶為主體,專注于解決青少年叛逆抑郁、逃學厭學、膽小懦弱、沉迷手機網絡、缺乏上進心、親子關系失和等問題的綜合性心理服務機構。現有員工800余名,其中包括10余位國內外知名特聘專家教授,和200余位專家導師,成功案例達60000余例,贏得了客戶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1、父母的過度焦慮
“我討厭做功課,媽媽每天坐在旁邊監督我,還總批評我,一會兒說我慢一會兒說我不認真,煩死了!” “每次測驗考試,一看到我就問:考的怎么樣啊?他們根本不關心我這個人,只知道關心我學習!” “學習不就是不停地做功課和考試!考得好,他們就高興,考得不好,他們就不高興!” 父母們的高焦慮和高期待轉化成對孩子們的高壓力、高控制,深怕自己晚行動,孩子就要落后,而這種彌漫性焦慮也在很大程度上傳遞給了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們把學習和痛苦聯系在一起,日積月累后,也許孩子就會以厭學、拒學作為對學習無奈而沉重的回應。
2、一味對孩子進行否定
孩子們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成績考得已經很好了,父母們卻依然不滿意,學習結果帶來的總是挫敗感和自責感,似乎只有100分、前3名才能讓父母們喜笑顏開,孩子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 在巨大壓力面前,這位從小“只能上不能下”的孩子被擊垮了,他不愿再去學校,他用“不愿學習”來挽回自己的尊嚴。
3、從家庭缺失愛開始
有這樣一個家庭:爸爸和媽媽長期感情不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更是存在很大分歧,經常當著孩子的面不加控制地爭吵,孩子有時因為害怕而大聲哭泣,可正在氣頭上的父母卻因為心煩而對孩子大發脾氣,呵斥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恐懼。
一個孩子長期感受不到來自家庭最基本的快樂、滿足和幸福,你要他如何去構想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又如何有動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孩子會被強大的無力感拉進心靈的深淵,最后也許一根稻草壓下來,厭學拒學可能就成為了孩子的一種吶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