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龍場問答時曾講“惟命之從而不以道,是妾婦之順,非所以為恭也。”
意思是說,如果只知道惟命是從,卻不講道義,這是不動腦子的順從,表面上和善,其實卻是惡。王陽明曾講“有善有惡”,也是在講,善過了頭,善事便成了惡事。
什么是“過了頭”呢?
愛一個人,不必愛屋及烏。
一件事,沒有堅持遵循天理,便是過了頭。
怎么做才能遵循天理,做事不過頭呢?
王陽明《傳習錄·陸澄錄》中講“中只是天理,只是易。”
他認為中庸之道是天理的體現,這種變化遵循天理。
中庸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的常道,是經過測量、權衡后的選擇,是具備實踐經驗、邏輯推理,符合科學的方法論。
魯迅曾在《無聲的中國》中講到了“拆屋效應”,提到了中國人性情中的中庸之道,凡事喜歡調和,折中處理。
就比如如果說屋子太黑需要墻上開個窗子,人們會覺得沒必要,但再說,如果不開窗戶,那就把屋頂掀了吧,于是人們就同意開窗了。
我們如何運用中庸之道呢?
第一,要制造出兩個極端。曾國藩曾說:人不為圣人就是禽獸。以此激勵人們努力上進。
第二,你心中只能有善惡,不能有是非。中庸之道就是建立在沒有是非之上的。
第三,測量和權衡你心中的中在什么位置。
第四,偶爾走極端比始終走中庸要好。只要不妨礙別人,可以要多偏激就有多偏激。
所以,對于一個人來說,中庸就是止于至善。
想要更好的運用中庸之道,離不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修養(yǎng)方法。
陸澄曾問王陽明,什么是天理。王陽明告訴他,“去掉人欲,便識天理。”
喜歡一種食物,就去吃它,這是天理;一吃就停不下來,這就是人欲。告訴自己不要吃太飽,這就是去掉人欲,又是見到天理。
同樣的道理,王陽明還說“‘七情’有著,俱謂之欲,俱為良知之蔽。”
七情是人對外界事物的情感反應,這種情感反應落在事物上,即便事物消失了,還是會睹物思人。遇到可怕的事情而害怕是天理,但是事情已經過去了,還沉浸在恐懼中,怎么也不能打消這份恐懼,這就是人欲,便會遮蔽了良知,蒙了天理。
例如,心愛的長輩去世,心里特別難過,這是天理。如果因為長輩離世悲傷了幾十年,這便是人欲了。
所以,適可為止是天理,過了頭就是人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