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可以看出稀土對現代工業到底有多么重要,已經成為了媲美甚至超過石油的關鍵戰略物資。2025年2月,當特朗普因烏克蘭“稀土騙局”暴跳如雷時,世界突然意識到:21世紀的資源戰爭,早已從石油轉向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17種金屬元素。在這場無聲的較量中,中美俄三國的稀土儲量差異,不僅是一組冰冷的數字,更是科技霸權、產業鏈控制與地緣政治的終極角力。
中美俄稀土儲量對比
若僅以儲量論英雄,中國無疑是這場競賽的絕對王者。根據2023年全球稀土行業報告,中國已探明稀土儲量達4400萬噸,占全球總儲量的40%,這一數據遠超第二名俄羅斯的1000萬噸和第三名美國的180萬噸。更關鍵的是,中國在稀土品類上占據壓倒性優勢——全球98%的鎵、60%的鍺、85%的釹鐵硼永磁材料由中國供應,這些元素直接卡住半導體、新能源車和隱形戰機的命脈。
俄羅斯的1000萬噸儲量看似可觀,卻暗藏致命短板:其中70%為輕稀土,且集中于東西伯利亞凍土帶,開采成本是中國的3倍。更尷尬的是,俄方稀土分離技術仍停留在蘇聯時代,其最大稀土企業Rostec的年產能不足5000噸,僅能滿足國內需求的30%。
芒廷山口稀土礦
而美國的處境更加尷尬——盡管坐擁芒廷山口稀土礦,但其80%的稀土原料需運往中國加工,五角大樓為維持美戰機生產線,不得不通過第三國“曲線進口”中國稀土制品。
稀土的產業鏈戰爭
儲量只是起點,真正的較量在于從礦石到高精尖產品的轉化能力。中國用30年構筑的稀土霸權,本質上是一條從采礦、分離、提純到終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中國稀土礦
開采成本:中國稀土礦平均開采成本為12美元/公斤,而美國高達50美元/公斤;
分離技術:中國掌握全球90%的稀土氧化物轉化技術,俄羅斯同類技術能耗是中國的4倍;
專利壁壘:在稀土永磁、催化材料等核心領域,中國持有4.3萬項專利,占全球總量的67%。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芒廷山口,一臺裝載機在露天開采稀土。(路透社)
這種技術代差讓美國陷入戰略焦慮。2024年,美國雖重啟芒廷山口礦,但其分離工廠因環保問題屢遭起訴,至今未產出1公斤合格金屬鐠釹。五角大樓被迫啟動“稀土應急計劃”,要求洛馬公司儲備夠用5年的中國產釤鈷磁體。而俄羅斯的困境更甚——其最新型“薩爾馬特”洲際導彈,因缺乏中國供應的釤鈷永磁體,制導精度下降30%。
當特朗普試圖用5000億美元“援助換稀土”協議榨干烏克蘭時,這場資源戰爭已升級為赤裸裸的大國對小國的勒索。然而當美媒揭穿的“烏克蘭稀土騙局”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美國的稀土焦慮:烏克蘭宣稱的“500萬噸稀土”實為蘇聯時代地質勘探的誤判,其實際可開采量不足5萬噸,且80%位于俄軍控制區;即便獲得礦產,美國也需投入150億美元重建分離工廠,耗時至少10年——而中國只需1年就能擴建同等產能。
這場較量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稀土戰爭的勝負,早已不取決于地底埋藏多少礦石,而在于誰能將元素周期表轉化為科技霸權。
美國的困境在于,試圖通過《國防生產法案》補貼本土稀土企業,但特斯拉因等不及美國產能,秘密與江西銅業簽訂10年釹鐵硼供應協議;俄羅斯雖與朝鮮合作開發稀土,但其提煉純度僅達92%,無法滿足S-500防空系統需求。
總結
稀土既是國家博弈的籌碼,更是科技創新的燃料。當特朗普在為如何從烏克蘭那里搞到稀土的時候,其實游戲規則早已改寫:未來的霸主,不是擁有最多礦山的國家,而是掌握將沙子變成芯片、將礦石變成量子計算機的國家。在這場無聲的戰爭中,中國的答案清晰寫在稀土礦場的標語上——“資源終會枯竭,唯有創新永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