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們,習慣了信息技術加持的快捷交流,天涯仿若咫尺,指尖輕觸、片語只言即可“萬里傳書”。一筆一劃、字斟句酌的紙質書信,似乎正在漸漸遠去。
淡墨素箋,紙短情長。在紙質書信風行的時光里,無論是那些聲名赫赫的名人,還是身邊熟識的親友,都離不開那薄薄的信紙、真情流露的文字。紙信,以及承載其上的見字如面的溫情,言猶未盡的含蓄,望穿秋水的期盼,是鐫刻時代記憶和人文情懷的“存量文化記憶”。
讓我們一起讀讀中國近代兩位文化名人,學貫古今的王國維先生寫給青銅大家容庚先生的一封學問切磋信函:
“手教敬悉。《魏石經續考》乃去夏所草,后因新出殘石極多,至今迄未定稿(去夏初稿亦未修正),即與陳乃乾書,亦是去夏所復也。”
——《王靜庵羅叔言先生尺牘》之七
這封信見證了二位學人的學術情誼,亦實證“二重證據法”在史學考據中的運用,是研究近代學術史的重要文獻。原札經容氏后人捐贈于我館,2023年收入《廣州博物館藏近代名人手札精選》正式出版。
魚腸尺素,墨跡留香。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熱愛書信“實在是因為要知道這人的全般,就是從不經意處,看出這人——社會的一分子的真實。”當AI開啟人類學習、思考、工作新模式時,我們更應借助這一古老而珍貴的媒介,收藏起已逝歲月的片段,保存下蕓蕓眾生的心聲。
為追溯廣州文脈,保存城市記憶,廣州博物館正式發起 “尋跡紙墨·對話時光”歷史書信征集活動。
【征集內容】
名人手澤:與廣州相關的歷史名人往來書信,如孫中山、梁啟超、康有為、魯迅、陳寅恪、詹天佑等親筆信函;文化名人、著名學者的往來信札。
歷史見證:反映廣州重大歷史節點、歷史事件的書信,如鴉片戰爭、辛亥革命、省港大罷工、黃埔軍校建立、廣州起義、改革開放初期等;
嶺南風物:記錄近代以來廣州商貿往來、城市建設、文化風俗等具有地域特色及時代印記的書信。
【征集形式】
原件入藏:若您愿將珍貴書信無償捐贈我館永久保存,我們將頒發捐贈證書,并在展覽及出版物中注明捐贈人。如希望有償征集,我們將按藏品征集相關規定有序開展。
授權使用:原件仍由您珍存,授權我館對書信進行高清掃描,并同意用于非營利性研究、展覽及數字化存檔。
口述記錄:若您知曉重要書信相關的歷史細節、人物故事,歡迎提供信息協助考證,我館將視情況開展口述史記錄。
征集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
聯系方式:020-36181229
聯系人:劉先生、余小姐、席小姐
郵寄地址: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象崗山小區25號郵箱對面
(注:所有提交資料均嚴格保密,未經授權不予公開。)
廣州博物館
2025年2月28日
公眾號 | 廣州博物館
視頻號 | 廣州博物館
小紅書 | 廣州博物館
微博 | 廣州博物館
美編 | 葉靖楠
校對 | 鄧穎瑜
審校 | 劉 斌
審核 | 曾玲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