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你可以沒有汽車,但不能沒有電雞。開汽車,你擁有的只是一兩條車道;而開電雞,你擁有的是整個世界。
在這個地獄級難度的出行副本,電雞才是真正的王者。人行道、機動車道、高架、隧道,沒有電雞不能開的。地鐵口、校門口、公交站臺,通通都是“停雞場”?!笆澜缟媳緛碛新?,但電雞多了之后就沒有了”,一句玩笑話,卻是廣州“電雞圍城”的真實寫照。
但令人疑惑的是,為什么廣州“電雞之困”如此突出?要知道,廣州并不是電雞數量最多的城市,600萬的規模甚至排不進全國前三。上海擁有千萬電雞大軍,也沒在社交平臺引發如此激烈的矛盾。
廣州何以苦不堪言?去年出臺的“史上最嚴”電雞管理新規,以及即將再度縮減的共享單車投放量,又能否一解“電雞圍城”之困?
瘋狂的“電雞”
“電雞圍城”的瘋狂程度,沒有親身體會過的人是很難想象的。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廣州電動自行車登記上牌數量就有540萬輛,目前仍以每天上牌約4000輛、每月上牌約10萬輛的速度增長。根據《2023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廣州電動自行車日均出行量685萬人次,是常規公交的2.4倍。
在廣州的道路上,電動自行車擁有實際上的最高路權。每天,數百萬電雞大軍出沒在人行道、機動車道、高架、隧道等目之所及的所有道路,平等地“創”過每一個行人和機動車。搶道、逆行、碰撞、咒罵、闖紅燈等等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廣州內環,霸氣的電雞與汽車“爭路”。圖/愛范兒
世界上本來是有路的,但電雞多了之后就沒有了。圖/網絡
來到廣州,才知道什么叫“東方小印度、嶺南小孟買、廣東小越南”。圖/網絡
強勢的電雞,已經讓行人、司機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讓“揸電雞”的先走。圖/網絡
廣州名畫——天空突降大雨,一群“電雞”在過街天橋下躲雨,硬生生塞住多條車道。圖/網絡
所謂“打不過就加入”,不少人喊著“揸電雞系廣州年輕人唯一的出路”,加入“電雞大軍”。圖/網絡
除了“至高無上”的路權,電動自行車還有自由廣闊的停車空間。人行道、地鐵口、公交站、校門口、小區空地,只要能塞得下,就都是電雞的“停雞坪”。行人舉步維艱,司機聞之膽寒,沒點經驗真闖不出這迷魂陣。
廣州打工圣地——珠江新城附近,幾百米的路停了上千臺電雞和共享單車,CBD逼格全無。圖/GZ談房
密恐慎入!芳村地鐵站出口塞得滿滿當當的電動車。圖/GZ談房
公交站臺前堆滿的電動車。圖/南方都市報
學校門口的“人車大戰”。圖/南方都市報
大量、高頻的出行場景下,廣州跟電動自行車相關的事故、隱患也在增加。2021年,廣州共查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112萬宗,同比上升169%;2022年上漲至逾160萬宗;2023年再度上升63%。
廣州主要醫療機構數據顯示,電動自行車帶來的交通意外傷,普遍占到了各大醫院創傷骨科患者數的60%-80%。急診接診的嚴重車禍傷中約65%是電雞相關車禍引起,75%的交通意外死亡事件也源于電雞相關車禍。
“勇猛”的電雞車主,載客量不詳,遇強越強。圖/網絡
城中村更是電雞事故高發區。去年初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廣州已識別的城中村共計272條,常住人口515萬,占全市人口約28%。去年5月,白云區三元里抗英大街發生火災致多家商鋪受損,便是電動車自燃引發的。三元里村也成為首個明令限制電動車出入的城中村。
此次火災波及旁邊停放的電動車和4間店鋪的門面,共燒毀25輛電動自行車。圖/廣州消防
如今的廣州,已經快從“羊城”變成“雞城”了,民眾亦是怨氣沖天。但想要解決亂象,也真的沒那么容易。
“憋屈”的廣州
嚴格來講,廣州既不是電動車保有量最多的城市,也不是全國最擁堵的城市,但的確是“電雞圍城”矛盾最突出的城市。
論電動車保有量,廣州保守估計不低于600萬輛,但仍不及上海(1200萬輛)、蘇州(950萬輛)以及杭州、東莞、南京(700萬輛)等城市。論通勤擁堵指數,北京常年高居榜首。至于交通事故,中國近年交通事故中電動車等占比高達60%,廣州并非最為突出。
但“憋屈”的城市道路,卻是廣州不同于其他城市、引發“電雞圍城”的關鍵。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分析,作為一座超大城市,廣州全市主次干道非機動車道設置率僅為32%,低于北京95%、上海90%的水平。
即便有非機動車道,大部分也十分逼仄。廣州市交通運輸研究院2021年發表的一份論文顯示,在廣州中心城區,主次干路的非機動車道中有84%的寬度不足2.5米,而根據《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標準》要求,“自行車道最小寬度不應小于2.5米”。
狹窄的非機動車道。圖/廣州天河發布
這個問題,要追溯到早期城市規劃。作為國內發展最早的城市之一,廣州的城市規劃參考了港澳的道路規劃,在老城區的很多路段沒有給非機動車留下位置。1996年修編的《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甚至提出,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逐步限制自行車發展,把自行車從主干道上分離出去;嚴格限制摩托車的發展速度,在某些路段限制行駛。
彼時,廣州道路上的霸主并不是汽車或自行車,而是摩托。改革開放后廣州經濟快速發展,摩托車以極高的便捷度和性價比“飛”入尋常百姓家,迅速成為老廣日常出行的主力,也為數十萬外地打工仔提供了“揾食”工具。當年遍布大街小巷的摩的,以及層出不窮的飛車搶奪慘劇,都成為一代老廣的獨家記憶。
1991年至2006年,廣州經歷了長達15年的禁摩歷史;2007年1月1日,廣州正式進入全面禁摩時代。為防止電動自行車取而代之,2006年廣州發布電動自行車交通管理措施通告文件,全市范圍內不準電動自行車登記注冊,限制上路通行。
然而,龐大的需求是切實存在的。首先,電動車在5km以下短距離通勤中幾乎就是王者,是打工人最親密的“戰友”。數據顯示,廣州電動車平均出行距離4.4公里、平均出行時間21.4分鐘,平均速度12.3公里/小時,比常規公交(11.3公里/小時)還快。
其次,廣州的公共交通也分流不了如此龐大的出行需求。廣州地鐵也是地獄級難度,雖然總里程近700公里、高居全國前三,但客流強度長期位居榜首。而且,廣州有2/3的人居住周邊800米沒有軌交站點覆蓋,“最后一公里”的接駁很多都靠電動車、自行車解決。
再者,隨著互聯網生活服務越來越便利,無論是騎手還是用戶都離不開電動車。全國超5億的外賣用戶、超9億的網購用戶,誕生了千萬外賣騎手大軍和快遞小哥大軍。廣州作為超大城市,注冊外賣騎手約20萬人、每日活躍騎手12萬人,對電動車的依賴度極高。
最后,電動車是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重要“伙伴”。浙江大學和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使用電動車的出行者主要是20-39歲的青年群體,大多數都是個體經營者和商業服務人員,收入普遍在2000-4000之間。對很多人來說,電動車已不僅是出行工具,更是一家幾口的生計來源。
因此,對電雞肯定不能“一禁了之”。破解“電雞”之困,廣州這幾年也下了很大力氣。
“保雞”的方案
2021年7月,廣州出臺了兩份征求意見稿,其一是實施電動自行車登記管理,其二是限制電動車通行范圍。
當年11月,廣州順利實行電動自行車登記上牌管理,此后幾年電動車保有量呈井噴式增長。截止2024年9月,廣州電動車上牌數量已達到540萬輛,且仍以每天上牌約4000輛、每月上牌約10萬輛的速度增長。
但限行卻招致群情激奮。根據當時的意見稿,幾乎整個廣州中心區域對電動車全天禁行。2023年6月,廣州發布了修改后的意見稿,從區域限行改為路段限行,從全天候限行調整為部分路段分時限行。最終在2023年12月15日正式實施的限行措施,又進一步縮小了限行范圍、縮短了限行時間。
2021年7月廣州電動車限行區域示意圖(征求意見稿)。圖/廣州市政府官網
2023年12月15日起實施的電動車限行規定。圖/廣州日報
2024年12月,廣州又出臺了《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堪稱“史上最嚴”電雞管理新規。其內容主要包括:電動車要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時速不能超15公里;三次以上違規可以扣留車輛;外賣小哥一周嚴重交通違法三次,要被派單管控;適時對電動車實行總量控制,不發展共享電動車;非法改裝、交通違章處罰力度加大……
此外從2021年開始,廣州非機動車道建設與改造也被提上日程。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主次干路非機動車道里程已超過2900公里,全市道路劃設的非機動車停放區容量也超過70萬輛。但受限于道路資源,仍存在車道缺失、過窄、不連貫等問題,缺口較大。
譬如白云的電雞重鎮金沙洲,在金沙洲大橋北側增設了一條非機動車道,用以解決道路行車混亂問題。然而,盡管開辟了一條專屬道路,電動車無視交規的現象還是難以完全避免,畢竟車道實在太窄了。
擠得水泄不通的非機動車道。圖/南方+
同時,廣州也在縮減共享單車投放總量。近期廣州交通局發布征求意見稿,擬將2025年-2028年期間全市共享單車適宜規模定為30萬至48萬輛,中心六區適宜規模為22萬至36萬輛。與2022年-2025年相比,全市規模上限減少17萬輛,中心六區減少4萬輛。
種種方案,都是廣州“保雞”的努力。然而城市道路問題積重難返,未來要如何進一步改造,還需要更細化、具體的內容來配套。
友鄰的參考
“電雞圍城”不是廣州一個城市面臨的難題,只是在廣州顯得尤為尖銳。目前來看,治理效果比較好的,主要是兩種典型模式,一個是南寧,一個是上海。
南寧常住人口890萬,電動車數量超過430萬,平均每2人就有一輛,比廣州還要密集。但南寧不但有超寬的非機動車道,還有專門為電動車設立的高架橋和點擊隧道,與機動車道完全隔離,體驗感MAX。
南寧還率先提出“蓄水式”放行交通組織模式,增加了“非機動車待行區”,綠燈亮時讓電動車先走,錯開時間。這樣一來,就大大緩和了機動車和電動車的沖突。
當然,鑒于城市道路條件不同,廣州非機動車道改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上海的治理模式,或可作為一定參考。
論電動車規模,上海才算得上是“電雞第一城”。全市常住人口近2500萬,電動車保有量1200萬輛,同樣相當于平均每2人就有一輛。但上海是多中心結構模式,陸家嘴、徐家匯、張江科學城等多個就業中心分布其中,有效分散了電雞大軍。
同時,上海還對電動車進行全鏈條安全監管——從生產到銷售、改裝、停放、充電、使用再到報廢、回收等各環節的監管機制,通通不放過。在執法上更加嚴格,不戴頭盔被抓,不管是第一次還是慣犯,直接罰款,沒有警告。大數據更是運用到極致,遍布全市的電子眼是交警的絕佳輔助。
對于規模龐大的外賣小哥群體,上海也相當嚴格,通過核發外賣騎手專用車牌,使用電子芯片RFID射頻技術精準識別違法行為,推行“首違警告、二次起累進式”處罰。
總之,“電雞圍城”,沒法禁,只能疏。我們也期待,廣州能早日找到與電雞“和平共處”的平衡點。
參考資料:
[1] 2023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
廣州摩托 興衰30年.南方都市報“電雞”圍城,每3.5個中國人就有一輛電瓶車,更大的麻煩還在后頭 .智谷趨勢一座超大城市,直面“電雞圍城” .21世紀經濟報道[5]電動自行車增長迅猛,廣州共享單車總量將再縮減 .南方+
[6]廣州,吃夠了“電雞”的苦? 每日經濟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