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網絡,情緒易怒?家長如何應對成長困惑?一位初一學生家長反映,在暑假期間,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拒絕學習且情緒易怒,還質疑日常努力的真實性。這實際上反映了孩子在自我同一性上的困惑:既擔憂學業,又抗拒家長的催促,導致自控力減弱,并非故意擺爛。
埃里克森的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理論:埃里克森強調,青春期的核心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即明確“我是誰”及“我欲何為”的穩定認知。這個過程伴隨著矛盾與沖突,是自我探索的必經之路。
擺爛行為與心理能量匱乏:青春期孩子偶爾出現“擺爛”行為,實為心理能量匱乏的表現,內心焦慮難掩。這種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初中學業難度驟增,孩子難以適應成績下滑,缺乏正向激勵容易導致挫敗感。 2. 青春期身心發育失衡,生理成長快于心理成熟,面對內外壓力易陷焦慮,進而選擇放棄以緩解內心沖突。
青春期叛逆與自我認同的關鍵:青春期的叛逆是孩子構建自我認知與價值觀的關鍵過程,成功的叛逆才能達成“同一性成熟”。然而,非所有孩子均能順利度過此階段,叛逆失敗可能導致同一性早閉或延緩。擺爛上癮、焦慮內耗的孩子正是同一性延緩的體現。
叛逆不順的成因:
1. 家庭高期待環境:孩子長期處于緊張焦慮之中,影響自我認知,削弱行動力。
2. 競爭導向的學習環境:剝奪孩子探索自我、獨立思考的空間,阻礙自我同一性的成熟。
家長的積極調整策略: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家長應通過積極調整教養方式來幫助孩子成長,關鍵在于:
1.深入溝通,理解根源:放棄指責,與孩子平等交流,通過日常對話了解并接納其內心困擾,為其心理減壓。
2. 改善家庭環境:認識到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家長需調整自身狀態,減少焦慮與過高期望,以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為基礎。
3. 無條件接納,共同成長:基于無條件的愛,接納孩子的現狀。同時,家長也應自我反省與修復,與孩子一同增強心理能量,促進雙方共同成長。
做不焦慮的家長,才能拯救躺平擺爛的孩子, 通過積極的溝通和理解,以及改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更容易走出困境,找到自我認同的路。
如果您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隨時咨詢我們,九州金榜家庭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