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朝時期有一位以學問而名聞天下的干吏,就連乾隆的岳父——直隸總督那蘇圖(忻貴妃戴佳氏的父親)都在自己的薦表中如此稱贊此人:
“人短而才長,身小而智大”
而乾隆朝時期的大才子紀曉嵐,更是將自己的長女嫁給了他的長孫。
如此,便足可見他的才華與威望。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僅在吏治上頗有成績,而且十分愛才。
在他的賓客中,除了“揚州八怪”外,還有《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而吳敬梓能夠在生活清貧的情況下還能完成《儒林外史》,全憑此人的支持。甚至在吳敬梓去世后,都是此人在慷慨解囊將其入殮安葬、安頓其家小。
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此人在紅橋舉行的“修禊”活動,除了鄭板橋、揚州八怪之一的陳撰外,還有惠棟先生等數十人為座上賓,此次參與修禊者達到了七千多人。為此此人作詩四首,一時間被稱為文壇佳話。
他究竟是誰呢?
他便是“主東南文壇,一時稱為海內宗匠”的盧見曾
然而便是這樣一位干吏、文壇宗匠,在晚年時卻因為高貴妃親弟高恒而被冤殺,還牽連了自己的親家紀曉嵐而被流放烏魯木齊。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師從“一代詩宗”
盧見曾出身在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官宦世家:
其曾叔祖盧世?是明天啟五年的進士,位至監察御史,在清朝初期的時候稱病歸鄉;
其曾祖父盧世滋,為太學生,并未入仕;
其祖父盧裕,為邑庠生(也就是秀才);
其父盧道悅,是康熙八年的舉人,康熙九年的進士,被授予隴西知縣而得以正式入仕。
只是盧道悅的仕途并不是很順遂,因為剛直而多年來并未得到升遷。
雖然如此盧道悅仍舊安心在微職上兢兢業業、堅持做一個清廉的官員。在五十六歲的時候告老還鄉,晚年則是以讀書為樂,教家中子孫、以及門生們讀書。
而盧見曾便是在其父盧道悅五十余歲時才出生(1690年),因為是年老得子,盧道悅對兒子十分疼愛,用心栽培。
之后,盧見曾又跟隨有“一代詩宗”之稱的王士禎(22歲考中進士,位至刑部尚書)等人讀書,學問大有長進。
正是在父親如此悉心的栽培下,盧見曾的科舉之路還是比較順遂的:
康熙五十年(1711年),21歲的盧見曾考中舉人;
十年后(1721年),考中進士,此時已經到了康熙朝末年。
雍正三年(1725年),此時雍正帝已經繼位三年的時間,盧見曾被授予四川洪雅縣知縣,便是從此時開始,盧見曾正式入仕。
先后兩次任兩淮鹽政
在洪雅縣知縣的任上,盧見曾:
“ 除雜派,清積牘,一以儉勤為治”
很快,盧見曾便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拍手稱贊。
在洪雅縣10年后,也就是雍正十三年,盧見曾因為在任上頗有政績,而得到了升遷,被擢升為潁州知州(五品)。
而這一年雍正皇帝病逝,乾隆皇帝登基。
宋代歐陽修在任潁州知州的時候,曾在西湖興修了一個蓄水工程,百姓因此而得到了好處。
但是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被廢棄了,所以每年到了雨季,這是便會洪水泛濫。
盧見曾得知這一情況后,便勸說當地的百姓來“復湖”,并且跟百姓講明白“復湖”的好處;得到百姓支持后,西湖蓄水工程很快便恢復了。
正因為盧見曾的政績如此突出,引起了新帝乾隆的注意。
隨即,乾隆元年,乾隆便將盧見曾擢升為兩淮鹽運使(從三品)。
從雍正三年入仕,到乾隆元年(1736年),僅僅11年的時間盧見曾便從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一躍成為直接向乾隆皇帝負責的從三品鹽運使。其擢升速度,不可謂不快!
值得一提的是,鹽運使雖然僅為從三品,但是權力極大,直接向乾隆上奏折匯報工作,而且還是一個肥差。同每個省的布政使、按察使是一個品級,如此便可見此時的盧見曾確實得乾隆的器重與信任。
然而盧見曾僅在任4年的時間,卻被乾隆革職流放了。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根據《兩準鹽法志》的記載,在揚州一帶的鹽商,收買當地的官員,侵占鹽民的鹽池。鹽民自然不服氣而狀告當地的鹽商,但是因為有官府的袒護,所以鹽民往往是深受其害。
盧見曾得知這一情況后,便做了這樣的裁決:
灶屬商亭,糧歸灶納”
盧見曾此舉極大地維護了鹽民,自然便得罪了當地的鹽商,還有鹽商收買的那些官員。
為此這些鹽商還有官員,便設計陷害盧見曾,乾隆五年乾隆皇帝還未查明真相,便相信了這些鹽商與官員的話,將盧見曾革職流放塞外充軍。
這是盧見曾仕途上的第一個坎,雖然被冤,但好在得以沉冤昭雪。
乾隆九年,沉冤昭雪的盧見曾被乾隆任命為直隸灤州知州,次年便被擢升為永平府知府(從四品);雖然此時的盧見曾沒有了乾隆元年到乾隆五年間的品級高,但能夠復起便已經很不錯了。
在任期間,盧見曾仍舊做了很多對百姓對朝廷有利的事情,他帶著當地的官民一起修筑河壩來阻水,解決了多年來洋河對撫寧城的威脅。
正因為盧見曾在任上兢兢業業,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將盧見曾任命為長蘆鹽運使,三年后盧見曾復任兩淮鹽運使。這是盧見曾第二次任兩淮鹽運使,此次在兩淮鹽運使的位置上,盧見曾做了長達9年的時間,直到乾隆二十七年,盧見曾73歲高齡時告老還鄉,開始頤養天年。
此次在任期間,盧見曾籌集資金,修挖城池周圍的河池,解決了揚州城多年來的水患問題;不僅如此盧見曾海在小秦淮修建了紅橋二十四景,為此吸引了很多的人前來,其中并不乏名士。
而正是第二次任兩淮鹽運使期間,盧見曾結識了很多的有才之人,一時間揚州城聚集了很多的名士,在此處吟詩作唱。
而盧見曾也作了很多首詩,流于后世。
乾隆二十七年,盧見曾以老退休,開始過起隱居的田園生活。
乾隆三十年時,乾隆皇帝南巡的時候路過德州,盧見曾迎駕,乾隆還特地贈與其匾額:
德水耆英”
如此看上去,盧見曾應當是能善始善終的。
然而僅僅三年后,發生的一件案子,不僅讓乾隆直接誅殺了他的小舅子——慧賢皇貴妃的親弟弟高恒,而且還牽連已經79歲高齡的盧見曾被乾隆絞殺。
甚至連盧見曾的親家紀曉嵐,也差點被乾隆處死,最終流放烏魯木齊。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被冤絞殺
高恒是乾隆十分寵愛的慧賢皇貴妃高佳氏的親弟弟,慧賢皇貴妃雖然在乾隆十年時已經病逝,但是乾隆愛屋及烏仍舊十分厚待慧賢皇貴妃的娘家人。所以在乾隆二十二年的時候,乾隆給了小舅子高恒一個肥差——讓其負責兩淮鹽政,一直到高恒的堂兄高晉任兩江總督時,高恒才被調回京城任職。
然而高恒并非是一個安分守己之人,在任八年期間,一直仗著自己是慧賢皇貴妃親弟、乾隆皇帝國舅的身份,而十分過分,得了不少好處。
按照朝廷的律法,鹽商若是想要名正言順販賣食鹽而不被官府找麻煩的話,必須要有官府的“綱引”。而“綱引”需要先向朝廷申請,然后才能到這些鹽商的手中。
高恒每年能申請20-40萬份的綱引,而這些鹽商并不是申請就能得到,而是需要給高恒3兩銀子的好處。如此算下來的話,高恒每年便能撈上百萬兩銀子。
而高恒在任8年,可想而知高恒在負責兩淮鹽政時得了多少好處。
原本此事乾隆是并不知曉的,而且在被調回京城后,高恒還在朝為官三年,位至戶部侍郎(二品)。可見乾隆對小舅子的寵信,然而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南巡經過揚州城,兩淮的鹽商均來迎接圣駕,乾隆大抵便是從此時開始知曉了一些事情。
次年,在任兩淮鹽政查明高恒在任期間的作為,便如實上奏乾隆。
乾隆得知小舅子的作為后,十分生氣,乾隆之所以讓小舅子高恒擔任此肥差,便是看在昔日得寵的慧賢皇貴妃的面上。然而讓乾隆也沒想到的是,高恒居然貪墨如此多的銀兩。
在乾隆查兩淮鹽引案的時候,盧見曾的親家紀曉嵐因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賞識,而已經被擢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并且在這年的六月擔任江南會試副考官。
正因為紀曉嵐擔任侍讀學士,可以常常直接入內廷,所以知曉了乾隆在查兩淮鹽引一案。
而且此案還涉及到了盧見曾,紀曉嵐十分著急,在六月十三日的時候見到了自己的女婿盧蔭文(盧見曾的長孫,紀曉嵐的長女婿),便將皇上在查兩淮鹽務小菜銀兩之事告知了女婿。
沒多久盧蔭文遇到了郎中王昶,王昶告知盧蔭文朝廷再查的并非“小菜銀兩”的事情,而是歷年來的鹽引。
盧蔭文隨即便派人前去將此事告知自己的祖父盧見曾,而沒多久盧蔭文又遇到了刑部司員黃俊昌,從黃俊昌那里得知,皇上已經下旨將高恒下獄抄家。
盧蔭文的叔叔盧謨得知此事后十分害怕,便在六月二十七日的時候趕回了家。
為此盧見曾得到了朝廷查案的消息,提前將家中的財物都藏了起來。
等到乾隆下旨將盧見曾抄家的時候,并沒有在盧見曾的家中找到金銀首飾,即便是衣物也沒有多少。當查抄官員將查抄的情況稟告乾隆后,乾隆十分不解:
朝廷查封盧見曾的廷寄是在六月二十五日才發出的,盧家為何早早地便得了消息,在十一日、十八日等時間便先朝廷一步而將財物藏匿起來了呢?此情節十分可惡,豈非有人在朝廷的圣旨到達之前,已經知曉此事了嗎?一定要仔細查清楚此事。
經過大學士劉統勛等人的查證,最終發現是紀曉嵐等人提前將消息告知了女婿盧蔭文。
為此,盧見曾下獄被絞殺;
而紀曉嵐則是被軟禁,此案讓乾隆十分生氣,若是乾隆當真要處置紀曉嵐的話,直接誅殺確實也說得過去。
但是在處置紀曉嵐之前,乾隆還是見了紀曉嵐一面,紀曉嵐見乾隆已經知曉了自己將朝廷正在兩淮鹽引的事情提前透露了出去,所以便不再否認,將事情全部坦白,將自己如何得知消息、如何告知親戚的都說了一遍。
說完,紀曉嵐便主動摘下了自己的頂戴,等著乾隆處置。
紀曉嵐的話雖然不多,但是都十分得體。
乾隆為此便不再生氣,而是臉上有了笑容;但是紀曉嵐畢竟做了錯事,不得不處置。最終乾隆念在紀曉嵐才華難得、又在內廷為官多年的份上,沒有將其處死,而是將其流放烏魯木齊。
紀曉嵐被流放兩年的時間,乾隆三十五年被召回京城重新復起。
而他的親家盧見曾卻早已被絞殺,好在乾隆三十六年,大學士劉統勛為盧見曾昭雪。
結語
盧見曾的長子盧謙也得以入仕,在乾隆二十三年時被授予刑部陜西司郎中,乾隆二十九年時被擢升為湖北分守武漢黃德道;在乾隆三十三年時,因其父盧見曾入獄被絞殺而受到牽連,被乾隆下旨流放,乾隆三十六年盧見曾被昭雪后,盧謙也得以重獲自由,后位至廣平府同知。
而盧謙的長子盧蔭文,便是紀曉嵐的長女婿,
盧蔭出身書香門第,雖然頗有才華,并且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考中了進士,但是他并不愿入仕為官,在年僅46歲時便隱居山林,過起了田園生活。
盧蔭文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為其父祖、父親入仕的遭遇有關吧,雖然乾隆五十四年時盧蔭文的岳父紀曉嵐已經為朝廷大員——禮部尚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