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周總理是一對絕佳的拍檔,他們攜手帶領中國革命向前邁進,其建立的革命友誼是深厚的。
毛主席出生于農戶家庭,雖然其父親毛順生精打細算,像個小地主,但和當時很多其他富裕的農戶一樣,毛順生還是教育他劈柴,放牛,拾糞,外帶識字算賬。
年少時期的毛澤東
但毛主席從小就和其父親不對付,對于父親的很多做法非常不滿,直到建國后,毛主席心中還是有意見。
但父親毛順生一直供其讀書,這點毛主席心中還是十分感激。
周總理出生于封建官宦家庭,雖然家道中落,但是其生母養母對其的教育是無微不至的。
生母萬氏,生性豁達,識大體,顧大局,在敗落的周家中擔任“大管家”,在她處理家務的過程中,常常帶著周恩來,這讓年幼的周恩來學到很多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方法。
年輕時的周恩來
以至于后來,周恩來成為全國人民愛戴的“大管家”,這其間和其生母萬氏的影響不無關系。
嗣母即小叔母陳氏,待人真誠,在詩畫上都有很好的造詣。她教周恩來從小背唐詩,給他講述文天祥,岳飛等民族英雄的故事,這讓年幼的周恩來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理想信念。
乳母蔣江氏家境貧寒,她帶領周恩來深入田間地頭,體會農民的不易,在周恩來生母和養母相繼離世,沒人給她工錢的情況下,她依舊帶著年幼的周恩來,直至將他撫養成人。
她讓周恩來懂得了什么叫“積善積德”,給了周恩來一顆“慈悲之心”。
毛主席和周總理的童年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差異之下又有相似的部分。
二人第一次見面還是在1925,毛主席還是共產黨的宣傳代表,而周總理當時是國民黨外交部政治主任。
但不同的政治身份,不同的成長環境并未讓二人產生隔閡,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拯救中國。
經過一年多的合作,二人的政治主張,胸襟抱負不謀而合,感情逐漸深厚。
兩人攜手走完了半個多世紀,經歷了風云巨變的中國。
1975年,周總理重病在身,長時間躺在病床上。而此時毛主席的身體也不容樂觀,但每每想到周總理,想到新中國,毛主席還是有一腔的擔憂難以訴說,于是提筆寫下
《江山靠誰守 訴衷情》
當年忠貞為國酬,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你我之輩,忍將夙愿,付與東流?
江山靠誰守 訴衷情
后人說:“謀事在毛,成事在周”,個人認為這是比較貼合的說法。
毛周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二人,周總理處理內政外交游刃有余,毛主席在國家層面高屋建瓴制定方案,二人配合相得益彰,堪稱無敵。
毛主席和周總理最后一次握手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與世長辭,毛主席悲痛萬分,于重病之中寫下了第二首詩
《憶秦娥 悼念周恩來同志》
山河咽,拭淚無語心欲裂。
心欲裂,頓摧棟梁,痛失人杰。
江山如畫憶丹心,宏圖遺愿永不滅。
永不滅,新苗茁狀,勢與天接。
“心欲裂,頓摧棟梁,痛失人杰。”可以看出毛主席對于周恩來的病逝是多么的痛苦,但在結尾又有對后輩的期望“永不滅,新苗茁狀,勢與天接。”其中暗含的深意,還望各位品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