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廣州增城某樓盤從11000元/㎡跌至6700元/㎡,揭開的是房企"斷臂求生"的殘酷真相。
這個距離地鐵口3公里的項目,不僅祭出"首付5萬起送車位"的促銷,更推出"延期兩年月供"的方案。這種"以命換錢"的操作,讓項目在255天內完成六次調價,最終以虧損18%的代價清空庫存。
這一現象不僅折射出當前房地產市場的低迷,也反映出開發商為去庫存而采取的"以價換量"策略。
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40個城市的住宅用地成交金額同比下降26.35%,降幅較2023年的24.17%進一步擴大。
同時,全國31個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下降18.46%,而在2023年,這一降幅僅為1.42%。這些數據表明,房地產市場的下行壓力依然顯著。
可以看出,當前房地產行業正面臨三大困境:
第一,供需結構失衡
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已突破7.6億平方米(截至2024年末),按照當前月均銷售速度,庫存消化周期已達32個月。
在一些頭部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奇怪的現象:核心區的豪宅價格依然堅挺,但郊區項目即使降價30%仍難以去化。土地市場同樣遇冷,2024年全國30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同比減少38%,曾經"地王"頻出的杭州、南京等地,多宗地塊以底價成交。
第二:債務危機
當TOP50房企中23家出現債務違約,這場始于2018年的高杠桿游戲終于迎來終局。
某頭部房企78個項目41個停工的慘狀,直接導致12萬套房屋交付無期。更可怕的是債務傳導效應——其拖欠的86億工程款,牽連下游832家供應商,其中43家建材商已申請破產。
這種系統性風險正在吞噬市場信心:2024年四季度居民購房意愿指數18.3,意味著每100個人中只有18人考慮買房,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低。
第三:政策工具箱見底
"認房不認貸"、"利率3.7%"等政策組合拳,在2024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靈。廣州取消限購首周新房成交反降12%的魔幻現實,折射出政策工具的邊際失效。
更值得警惕的是,當前居民部門杠桿率已達62.3%,相當于每個家庭月收入的40%用于還貸,這種債務壓力徹底封死了加杠桿空間。
武漢某區推出"購房送戶口+中考加分"套餐,成都遠郊項目祭出"買房送豬苗"的土味營銷,這些突破政策底線的操作,反而加劇了市場恐慌情緒。
某三線城市開發商為回籠資金,甚至推出"以房抵債"方案——工程款直接按1.5倍折算成房源,這種債務貨幣化操作正在制造新的金融風險。
總的來說,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調整。未來,行業將逐步從高速增長轉向穩健發展,政策也將更加注重結構性調整,以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