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見萬宜訊—2月28日,據港交所披露易顯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中金、華泰及廣發為聯席保薦人。
招股書顯示,奇瑞汽車是一家全球領先的乘用車公司,設計、開發、制造和銷售多樣化且不斷拓展的乘用車產品組合,包括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滿足國內外市場用戶的不同及不斷變化的需求和喜好。
招股書中披露,2024年前9月營收1821.52億元,同比增長67.7%;凈利潤113.12億元,同比增長58.5%。但是銷量狂歡下仍存隱憂:新能源轉型乏力、出口依賴癥與戰略搖擺,尹總能否實現如期上市的諾言?
在資本市場沉浮二十年后,奇瑞汽車的上市夙愿終于迎來關鍵節點。奇瑞汽車今早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一動作被視為其自2004年啟動上市計劃以來最接近終點的沖刺,但漫長的籌備期背后,奇瑞汽車的經營業績、負債結構及戰略轉型風險仍令市場疑慮重重。2024年,奇瑞以260.39萬輛的銷量創下歷史新高,營收突破4800億元,但其高速增長的表象下,深層次的矛盾與風險正在積聚。
一、二十年上市長跑:資本壓力與戰略被動性暴露
奇瑞的上市之路堪稱中國汽車工業的“馬拉松案例”。早在2016年,奇瑞試圖通過借殼海螺新材實現曲線上市,但因監管環境趨嚴及殼資源估值爭議折戟;2023年市場再傳其借殼安凱客車傳聞,卻遭雙方否認。董事長尹同躍曾高調宣稱“2025年前必上市”,但截至2025年初,這一目標已延遲至少三次。分析人士指出,反復的上市計劃調整暴露出奇瑞在資本運作層面的猶豫與被動,或影響投資者對其戰略定力的判斷。
資本市場的緊迫性源于奇瑞的財務壓力。2024年財報顯示,奇瑞資產負債率達74.5%,流動比率僅為0.89,短期償債壓力顯著高于行業均值(65%-68%)。與此同時,奇瑞多輪融資中引入的青島五道口、立訊精密等投資者已面臨超5年退出周期,上市后的股權稀釋與老股東減持壓力或將進一步壓制股價表現。
二、銷量狂歡與盈利困局:政府補貼依賴癥與毛利率塌陷
奇瑞2024年的銷量數據堪稱“逆勢神話”:全年銷量260.39萬輛,同比增長38.4%;新能源汽車銷量58.36萬輛,增速232.7%,其中12月單月突破10萬輛大關。然而,這一增長背后隱藏著結構性缺陷:
1.毛利率持續承壓:2020-2022年毛利率始終徘徊在8%-10%,遠低于比亞迪(20%+)、理想汽車(22%)等競爭對手。2024年因行業價格戰加劇,毛利率進一步下滑至7.2%。
2.政府補貼依賴癥:2022年奇瑞獲得政府補助超33億元,占凈利潤比重達70%,2023年這一比例升至75%。內生造血能力的缺失,使其盈利質量備受質疑。
3.出口利潤虛火:盡管海外銷量占比49%(114萬輛),但主要依賴俄羅斯、中東等低端市場,單車利潤不足國內市場的60%。2024年俄羅斯政策收緊導致出口增速驟降,暴露其海外布局的脆弱性。
三、新能源轉型困局:多而不精與華為依賴癥
奇瑞的新能源戰略被業內稱為“廣撒網式突圍”:旗下風云(參數丨圖片)、捷途山海、iCAR、智界、星紀元五大品牌齊發,2025年計劃推出19款新能源車型。然而,這一策略的弊端已顯現:
1.爆款缺失與技術空心化:奇瑞新能源銷量主力仍依賴華為賦能的智界R7(2024年銷量5.8萬輛),而自主品牌如iCAR V23月銷僅7000余輛,高端車型星紀元ES首月銷量不足千輛。尹同躍坦言“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暴露出核心技術積累不足。
2.內部競爭與定位混亂:風云系列同時推出1.5L與1.5T動力版本,定價與比亞迪秦PLUS DM-i重疊卻缺乏性價比優勢,導致市場反響冷淡;捷途山海與風云序列在15萬元級混動市場形成內耗。
3.智能化短板:盡管發布瑤光2025戰略,但其L2+級智駕系統市場滲透率不足30%,而蔚來、小鵬等已實現城市NOA全覆蓋。奇瑞在AI大模型、激光雷達等領域的投入明顯滯后。
四、品牌高端化挫敗:星途銷量滑坡與用戶認知撕裂
星途品牌作為奇瑞高端化的關鍵棋子,2024年銷量14.1萬輛,同比僅增12.3%,遠低于行業高端品牌平均增速(40%+)。2025年1月銷量更跌至近一年最低點,暴露出品牌力不足的硬傷。核心問題在于:
1.技術背書不足:星途星紀元ES雖搭載800V高壓平臺,但三電系統與蔚來ET7、極氪001相比缺乏差異化優勢,用戶更傾向于將其視為“高價奇瑞”而非獨立高端品牌。
2. 渠道與服務脫節:星途4S店多與奇瑞品牌共享展廳,售后服務標準未形成區隔,導致高端用戶體驗落差。
五、出口依賴癥與地緣風險:增長的“阿喀琉斯之踵”
奇瑞的“出口神話”正面臨多重挑戰:
1.市場集中度過高:俄羅斯市場貢獻超40%出口量,但2024年該國提高進口關稅并推動本土化生產,奇瑞被迫投入巨資建廠,短期內成本激增。
2.競爭對手圍剿:比亞迪、長城在南美、東南亞加速布局,憑借本地化供應鏈擠壓奇瑞市場份額。2024年奇瑞在巴西市場占有率從18%下滑至12%。
3.匯率與物流風險:盧布、雷亞爾匯率波動導致匯兌損失擴大,2024年因此損失超15億元;紅海航線危機推高海運成本,進一步侵蝕利潤。
六、管理動蕩與團隊整合風險:iCAR的“智米化”實驗
2025年2月,奇瑞啟動人事大調整:原智米科技CEO蘇峻接掌iCAR事業部,試圖以互聯網思維打造“爆款方法論”。然而,這一變革潛藏風險:
1.文化沖突:蘇峻團隊強調“極簡產品定義”與“潮酷設計”,與傳統工程師主導的奇瑞文化存在理念沖突,iCAR V23因過度追求造型導致硬件布局妥協,碰撞測試成績低于預期。
2.資源分配矛盾:iCAR定位“品牌特區”,但研發預算需與風云、星途等爭奪,可能導致重點技術投入分散。
七、資本市場冷遇:港股流動性陷阱與估值折價
當前港股流動性持續低迷,2024年僅9家內地企業成功上市,汽車板塊估值較2021年高點回落超60%。奇瑞若以傳統車企估值(PE 8-10倍)上市,募資規模或不足200億港元,難以覆蓋其千億級債務。更嚴峻的是,投資者對“重資產、低毛利”的傳統車企模式信心不足——對比蔚來、小鵬上市初期PE超50倍,奇瑞的資本故事缺乏吸引力。
結語:上市非終點,生存考驗才剛開始
二十載上市執念背后,奇瑞汽車正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相較于資本市場的短期躍進,如何化解“大而不強”的盈利魔咒、打破新能源轉型困局,才是決定其能否真正贏得投資者信任的關鍵。若無法在2025年實現技術突破與品牌重塑,奇瑞或將成為中國汽車工業“規模陷阱”的典型案例——在銷量狂歡中迷失,最終被創新浪潮吞沒。港交所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生存考驗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