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蜜雪冰城在印尼被稱作“占領空屋的天使”時,中國茶飲品牌的東南亞擴張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從霸王茶姬借力馬來西亞拿督的“資源綁定”,到滬上阿姨以價格差打造“平替人設”,這場看似熱鬧的“搶灘戰”,實則是一場精密的商業談判博弈。中國茶飲品牌集體南下的背后,這場始于2024年的東南亞茶飲暗戰已升級為多維談判博弈。
一、談判困局:信息差與價值觀的碰撞
中國茶飲品牌進入東南亞時,面臨的首要矛盾是需求錯位。以馬來西亞為例,當霸王茶姬以RM18-28元(約人民幣28-45元)的高端定位切入市場時,本地消費者早已習慣Tealive品牌RM10-18元的“加油站奶茶”。這種價格帶的錯配,恰如李力剛所言:“談判的最大難點,是誤將己方優勢當作對方痛點”。霸王茶姬初期執著于“東方星巴克”的品牌敘事,卻忽略了東南亞消費者對性價比的敏感,導致其馬來西亞門店七年僅拓至130家,而蜜雪冰城在印尼兩年半便開出2600家店。
更深層的沖突在于文化價值觀的對抗。蜜雪冰城初入越南時,四個人的團隊“吃越南菜、學越南話”,用平視視角融入當地;而某品牌在印尼強推“中國式管理”,因克扣員工工資引發本土團隊集體離職。這印證了談判前期布局的核心——處理心情先于處理事情。品牌若帶著“降維打擊”的心態入場,再完美的商業計劃也會敗給文化隔閡。
二、破局之道:從“黑白臉”到“縱橫捭闔”
在這場博弈中,頭部品牌展現了截然不同的談判策略:
1. 蜜雪冰城的“劣勢談判術”:以5元檸檬水的極致低價切入印尼,看似“示弱”,實則通過供應鏈規模攤薄成本,用“紅白臉”策略(低價產品吸引消費者+高毛利冰淇淋提升利潤)實現日均16000元的商場店營收。
2. 滬上阿姨的“均勢博弈”:在馬來西亞以RM15-23元的價格帶卡位,既避開Tealive的性價比圍攻,又以“霸王茶姬平替”的標簽分流高端客群,通過產品組合(咖啡+酸奶)制造差異化價值。
3. 霸王茶姬的“沖突轉化”:面對馬來西亞市場增長瓶頸,其推出副牌“第二杯茶”主攻純茶賽道,用“妥協方案”換取新增長曲線,同時借李宗偉等本土名流背書,重塑品牌信任。
這些策略暗合李力剛的“縱橫捭闔”之術——用空間換時間,用局部讓步換全局利益。當蜜雪冰城在越南遭遇山寨品牌“冰雪”圍攻時,并未正面開戰,而是加速供應鏈本土化,將原料成本再降15%,用“成本護城河”逼退模仿者。
三、終局啟示:談判的本質是價值共振
東南亞茶飲混戰的終局,揭示了商業談判的終極法則:真正的贏家從不追求單方面勝利,而是創造共同價值。當霸王茶姬因加盟商詐騙糾紛陷入信任危機時,其迅速推出“加盟商盈利保障計劃”,通過總部直營示范店數據透明化,重新激活加盟商信心,將對抗轉化為共同目標。
反觀茶飲行業的未來,當價格戰觸及底線(蜜雪冰城凈利率僅4.3%),品牌的勝負手將回歸“需求激發”。正如李宗偉入股霸王茶姬并非單純資本運作,而是看中其“茶馬古道”文化敘事與馬來西亞華人群體的情感共鳴。“最高明的談判,是讓對手主動成為你的故事講述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