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24日,英勇的志愿軍入朝作戰后僅用兩個月時間,就以迅雷般的速度,將美軍驅逐五百余里,趕到三八線以南。兩次戰役的勝利,使麥克阿瑟“圣誕節前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化為泡影。
然而,當志愿軍和美軍在三八線附近對峙時,擺在彭德懷面前的有兩個選擇:
- 第一:據守三八線不越界,和美軍長期對峙,直至雙方協議停戰撤兵。
- 第二:乘勝追擊,打過三八線,一直到把美國侵略者趕出朝鮮半島,結束戰爭。
從表面上看,這兩個方案似乎都是可行的,因為在戰爭初期,志愿軍已經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但事實上,這兩個方案都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哪一個都不可取。在當時的三八線以南,一場巨大的陰謀正在醞釀著。
面對中國可能做出的兩個選擇,美國在當時的應對方案也有兩個:
- 第一:美軍之所以前期一直潰退,主要是因為缺乏防御工事,以及輕敵。若志愿軍止步三八線,美軍就有時間大規模修筑防御工事,然后伺機反攻。以當時美國軍事實力對中國的絕對優勢,反攻朝鮮理論上不成問題,畢竟初期中國并沒有得到蘇聯的多少幫助。
- 第二:若志愿軍乘勝追擊,美軍就邊戰邊退,消耗志愿軍的同時,延長志愿軍后勤補給線,然后伺機重新實施一次大規模登陸作戰(參考仁川登陸),分割戰場,使志愿軍首尾不能相顧,只得被美軍各個擊破。
美軍的這兩套方案的制定,意味著志愿軍看似占據主動地位,實則進退維谷。在這種情況下, 志愿軍應該如何決策?
麥克阿瑟
在美軍方面,他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志愿軍在三八線以北停火休整,這樣他們可以獲得喘息時間,重整殘部,卷土重來。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美英早在1950年12月14日,志愿軍戰線還未推進至三八線附近時,就秘密操縱聯合國非法通過成立“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的決議,要求“立即停火”。意在用先停火,后談判的欺詐手段,拖住志愿軍。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美軍很清楚朝鮮半島的環境,志愿軍的陣地和運輸線在北方,氣候相對更加惡劣,而美軍的后方在在南部,相對溫暖。出于這方面的考量,志愿軍也應當希望能休整到第二年春季,等氣候轉暖了再發動新一輪攻勢。
然而,這個看似十分可行的意圖卻沒能瞞得過志愿軍決策層的眼睛。面對美軍試圖主張停戰的做法,毛主席和彭德懷一致認為,兵法講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如果同意停戰修正,那么就意味著志愿軍休整的時間越長,美軍的防御時間也就越長,到頭來志愿軍不僅不能從停戰中換取任何優勢,反而還會因為拖延而喪失掉進攻的銳氣。所以,毛主席當即電告彭德懷:
“美英正在利用三八線在人們中存在的舊印象進行其政治宣傳,并企圖誘我停戰。故我軍此時越三八線再打一仗然后休整是必要的。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毛主席意思很明顯:志愿軍需要休整,但在三八線以南休整和在三八線以北休整,所達到的戰略和政治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志愿軍敢于越過三八線,說明志愿軍有和美軍決戰到底的意志。反之,如果順應美國要求,在三八線以北停戰,就意味著志愿軍不敢輕易越界,亦或者說不敢輕易和“多國部隊”徹底撕破臉,還是有所顧忌所謂“聯合國”的。
在這種背景之下,1950年12月底,為了打破美軍爭取喘息時間的陰謀,志愿軍決定打到三八線南部去,進一步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瓦解帝國主義陣營的斗志,促使他們盡快主動停戰撤軍。同時,派出中方代表伍修權于向聯合國發表中國的戰爭訴求和建議:
- 一、嚴厲制裁美國侵略中國領土臺灣和武裝干涉朝鮮的罪行;
- 二、使美國政府自臺灣完全撤出它的武裝侵略力量;
- 三、使美國及其他外國軍隊一律撤出朝鮮。
誠如大家所預料的那樣,美國操縱的表決機器所否決了這一合理且正義的建議和訴求。顯而易見,當時的聯合國,本質上是美國的后花園,根本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它所通過的決議,是不具備公平性可言的。
故此,1950年12月31日,志愿軍六個軍聯合朝鮮人民軍三個軍,決定對三八線以南的防線發動全線進攻。1月3日,志愿軍先頭部隊已經攻入漢城郊區,時任第八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見大勢已去,遂下令棄城逃離。臨行前,他拿出自己的睡衣定在指揮室的墻上,并用筆在旁邊給彭德懷留言:
“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
志愿軍三天就攻破韓國首都漢城,將戰線推進至三十八度線以南100余公里,還順帶殲敵一萬余人,在當時,這的確是一件值得轟動的事情。蘇聯大使和金日成都紛紛建議志愿軍應當乘勝追擊,將美軍驅逐至釜山一帶,然后集中力量殲滅之,直至把聯軍徹底趕出半島。
然而,彭德懷畢竟不是一般人。在這個人人都以為勝利在望的時刻,即使志愿軍內部也出現大量“由北向南,一推就完”之類的輕敵想法,但久經沙場的彭老總卻敏銳地捕捉到一絲危險的氣息。他對金日成和蘇聯大使說:
“據我看,敵人并未打算死守三八線,漢城也是自動放棄的。有許多跡象表明,李奇微是在有計劃地后撤,企圖誘我們南進,待我們部隊疲勞、給養缺乏時候。再來一次登陸夾擊……我們不上他的當!”
彭德懷認為,李奇微輕易撤軍是有陰謀的。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重創敵軍主力,在補給線過長的情況下,貿然把敵人壓到朝鮮半島南部沿海的釜山一線,不僅不利于我軍分割殲敵,甚至還有被敵切斷后路的風險,仁川登陸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并且,志愿軍近期因凍傷和戰斗減員太嚴重,預備役不足,急需休整,等待來年春季作戰。遂下令停止追擊。
李奇微
根據后來的資料顯示,彭德懷的預感是十分準確的,志愿軍如果當時大肆南進,很有可能就會正中敵人圈套。
就在志愿軍下令向三八線以南進軍之后幾個小時,消息就傳遍了世界。在日本東京的聯合國軍總司令辦公室里,麥克阿瑟剛剛還在因為調不來援兵而牢騷滿腹,大罵美國高層和聯合國意欲采取階梯防御,退守日本是“可恥的決定”。下一秒就不禁暗自竊喜:志愿軍終于落入了自己的圈套。
麥克阿瑟曾透露過他在當時蓄謀已久的一個戰略計劃:
面對中國軍隊的猛烈攻勢,且戰且退,誘使他們南進,以延長他們的補給線,在南部的一定地段適當抵抗,以圖達到雙方力量的相對均衡……然后命令兩棲登陸部隊從靠近鴨綠江的半島兩端登陸,同時敷設放射性鈷廢料以斷絕志愿軍與中國東北地區的聯系……整個過程有點像仁川登陸作戰,但顯然規模要比仁川作戰大得多。
不得不說,麥克阿瑟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十分歹毒。用放射性鈷廢料替代原子彈,在阻斷運輸線這件事情上,放射性鈷廢料的作用確實比原子彈要強很多。
美軍登陸艇
但是,對于美軍可能實行的這個計劃,彭德懷早有預料,他在志愿軍兵臨三八線時,就已經做出初步判斷。他認為,雖然現在戰爭初期的形勢看上去對美國不利,但假如美國真的放棄朝鮮,對于當時的整個帝國主義陣營都是極不利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志愿軍貿然地大規模進軍,即使最終能夠將聯軍逼至幾個橋頭陣地(釜山、仁川、群山),他們也不會馬上全部撤出朝鮮。
如果戰局真到了這一步,志愿軍的戰線和后勤補給線會被拉得極長,如果這個時候美軍突然采取大規模登陸作戰分割戰場,那么對志愿軍是極其不利的。
最終,鑒于"聯合國軍"大規模后撤,似有陰謀,企圖誘使中朝人民軍隊深入后實施反擊。同時,也為避免推進過遠而使志愿軍陷于不利地位,彭德懷果斷下令停止追擊,第三次戰役遂告結束。
志愿軍停止追擊,將戰線穩定于三十七度線附近,使得麥克阿瑟瘋狂的計劃被迫落空。美國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成功進行過一次后方登陸作戰。
至于這位“決勝千里”的麥克阿瑟,第三次戰役結束之后他收到華盛頓的電報:按照有關電令組織梯次陣地防御,在優先考慮的部隊的安全和保衛日本是基本任務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殺傷在朝鮮的敵軍。一旦你判明必須撤退才能避免人員和物資的嚴重損失時,就從朝鮮撤往日本。
麥克阿瑟看到電報,很清楚華盛頓這是希望他下達撤出朝鮮的命令,在他看來這是十分恥辱的事情。于是,他氣憤地對身邊的惠特尼少將說:“我打了五十年仗沒有哪一次作戰不是為了取勝,如果為了安全撤離朝鮮,那么我們當初就不該向朝鮮出兵!”
1951年4月11日,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被撤職,由李奇微擔任聯軍總司令,繼續在朝鮮戰爭上和志愿軍作戰。1952年5月12日,李奇微又被克拉克取而代之。而這位克拉克將軍,最終也沒能在和志愿軍的戰斗中獲得勝利,成為了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沒有獲勝的戰爭協議上簽名的將軍。
穿越70年的時光,當我們回望抗美援朝這段歷史,從將軍到士兵的大小故事中,滿滿的都是智慧與勇氣。試問這樣的軍隊又有哪個國家可以戰勝呢?
本文參考資料:《漢江雪》《決戰朝鮮》《毛澤東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