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10月8日這一天,對彭德懷來說,是非常難忘的一天。在這一天,彭德懷將要以【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的身份,正式從北京出發,出征朝鮮。這一次,他要面對的是一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強大的敵人。他知道很危險,但別無選擇。
臨行前一天,彭德懷交代秘書,把從西安帶來的所有文件都上交給中央辦公廳,然后去西安,把孩子們接過來。彭德懷一生沒有子女,他口中的“孩子們”是他撫養和關照的幾位烈士的后代,包括他兩個弟弟(早期革命烈士)的子女在內,一共大約六七個孩子。
10月7日晚上,孩子們順利抵達北京,彭德懷見到后,將他們一一攬入懷中,流露出了從未有過的溫情。他一邊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糖果分給孩子們吃,詢問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情況,要不要買衣服、學習用品等等,一邊安排人給孩子們買衣服和日用品……這時,一個年齡很小的孩子似乎察覺到了什么,便問彭德懷:
“明天你要到哪里去?”
彭德懷回答:
“你們長大了就會知道了。”
(注:志愿軍正式出征朝鮮實在10月19日,彭德懷等指揮官在10月8日就已經秘密出發考察了。)
當時在場的彭德懷侄女后來回憶起這段短暫的相聚,她感慨地說:
“我們看見伯伯那兩天一直很忙,情緒也不怎么穩定。他和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很短,除詢問了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外,他一再反復問我們誰要買衣服、日用品和學習書本等。他還特意讓警衛員給我們每個人都買了幾件衣服、鞋襪和日用品。那時我們年齡小,不懂得伯伯為什么這樣慷慨地給我們買這么多東西留著用。后來才知道他是奉命去朝鮮指揮志愿軍與美國軍隊作戰。以后又聽說朝鮮戰場打得十分激烈,大批的美國飛機天天轟炸掃射,曾經兩次把伯伯的住房炸得稀爛,伯伯兩次險些遇難。回憶起當時伯伯對我們那種難以控制的感情,他在思想上是已充分做了犧牲準備的。”
從這段簡短的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出,彭德懷在出征前的心情是極為復雜的,他對此去朝鮮的艱難前景表現出了無限的擔憂。他是猛將,但絕不是莽夫,他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是終結日本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一支海陸空三軍都武裝到牙齒的現代化軍隊,和一個極端強大的美國外加多國聯軍……總之,這一仗將比以往所有戰役的風險都要大。所以,在出征之前,這位年逾五旬的老將軍一反常態地讓秘書把自己撫養關照的烈士子女接到自己面前,給他們買了很多衣服,交代了很多事情。對于一個無子無女的人來說,這么做無疑是為了了卻自己的牽掛。
然而,盡管在當時看來,入朝參戰的前途十分渺茫,但在幾天前,中南海決策出兵的那次會議上,我們絲毫看不出彭德懷有任何的畏懼,他甚至還慷慨地說出了這樣的話: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倘若抗美援朝最后失敗了,代價真的只是朝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嗎? 我想,就當時的國內外形勢而言,這可能是最樂觀的一種“后果”了。
在志愿軍決定出兵朝鮮之前,沒有幾個人看好這次戰爭。1950年10月1日美軍越過三八線之后,毛主席緊急召開了幾次決策出兵會議,大家普遍的看法基本都是不贊同出兵,認為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出戰。因為當時的中國太弱了,美國太強,開戰的話勝率很渺茫,不如先發展經濟比較穩妥。
不僅僅是中國內部這么想,就連斯大林也是這么認為的。在志愿軍正式渡江入朝之前,周恩來曾秘密前往蘇聯,向斯大林尋求空軍支持,斯大林原本在朝鮮戰爭前期就承諾:如果中國出兵,蘇聯會派一個空軍師援助中國。可是北朝鮮在仁川登陸后一潰千里的局勢,讓斯大林看不到勝利的希望,所以后來周訪蘇時,斯大林又不同意立刻派空軍支援,他還跟周恩來寬慰說:如果中國有困難,不出兵,也行。
說白了,斯大林當時也不看好朝鮮戰爭的前景,認為即使蘇聯空軍支援,中國+朝鮮也未必打得過美國。在內心深處,其實他已經做好了讓步的打算。
然而,就是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毛主席經過全面的考慮,毅然決定出兵。彭德懷回京第二天便臨危受命,他也毫不推辭地接受了掛帥出征朝鮮的艱巨任務。他在后來的回憶中說:當時主席決定我去朝鮮,我也沒有推諉。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之后,彭德懷在幾乎沒有蘇聯支援的情況下,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便將美“聯軍”趕出三八線以南,斃傷俘敵5.1萬余人。據說斯大林在得知這一消息后,感動得淚流滿面,對志愿軍和彭德懷大加稱贊,并開始大幅增加對中國的援助。
那么,彭德懷是在怎樣的情形之下入朝作戰,志愿軍又是在怎樣“不對等”的情況下打退了美軍的侵略,以至于連斯大林都會感動落淚呢?要知道,斯大林可是扭轉過整個二戰戰局的人,什么慘仗沒有見過?
首先是中美綜合國力懸殊大:
以1950年為例,當時的中美國力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1950年,美國擁有全世界70%的黃金儲備,工業在全球占比遠大于今天,鋼產量是8772萬噸,而且農業發達,小麥產量占全世界30%的,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507億美元。而當時的中國,工農業產值僅有574億元人民幣,換算成美元還不夠美國的零頭。
中美軍事實力懸殊大:
單說朝鮮戰場的情況,美軍裝備一個團的火炮數量,比志愿軍一個軍的還要多;美軍有海陸空三軍,各式飛機1100多架,各種軍艦300多艘。而中國幾乎沒有海軍和空軍,火炮數量稀缺,就連槍彈的供應都不是很足。后勤補給更是天壤之別,美軍穿羽絨服,吃面包、牛肉、火雞、罐頭,志愿軍前期就只有單衣御寒,飲食條件則更差,只能一口炒面就一口雪。
中美最高指揮官對比:
麥克阿瑟當時70歲,年輕時曾是西點軍校建校成績最好的學生,后曾任西點軍校校長。麥克阿瑟經歷過一戰和二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已經是準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以一招“跳島戰術”扭轉了西南太平洋的戰局,授銜五星上將,被譽為是澳大利亞的保衛者,菲律賓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有“遠東王”的稱號。
彭德懷當時52歲,畢業于湖南陸軍講武堂,彭德懷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但理論上說,講武堂和西點軍校還是有差距的。彭德懷在中國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二,這一點上和麥克阿瑟旗鼓相當。另外,彭德懷雖然南征北戰,戎馬一生,但是對于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戰爭的經驗幾乎是零。
朝鮮戰爭是一場現代戰爭,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彭德懷是新手,麥克阿瑟是老將。這也是為什么戰爭開始之前,麥克阿瑟不關心誰是志愿軍最高指揮官的原因,因為跟當時所有的中國將領都沒打過現代化戰爭。
綜上所述,抗美援朝是我軍成立以來,遭遇到的第一次大規模現代化戰爭,也是最不對等的一次戰爭,對于參戰總指揮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然而,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時刻,彭德懷不負眾望,又一次站了出來!
1950年10月4日彭德懷被接到北京,來之前,他根本沒想到自己會去朝鮮作戰,因為戰事發生在東北邊境,林彪應當是最合適的人選。所以,彭德懷進京的時候帶了一大堆的關于西北經濟建設的圖紙資料。
彭德懷到北京時已經是下午了,當時中央正在開會,大部分人不贊同出兵。彭德懷那一天在會上很久都未發言,一直到晚上回到北京飯店,他翻來覆去睡不著,開始思考美國入侵朝鮮對中國不利的情況,越想越覺得應該出兵參戰,輾轉反側,以至于第二天去接的他人發現,彭德懷竟然睡在地上。
1950年10月5日上午,也就是彭德懷入京的第二天,毛主席表示想和彭德懷談一談。這時,彭德懷才將自己想了一晚上的看法說了出來,認為:遲打不如早打!毛主席聽了之后又問了幾句,然后告知彭德懷:中央決定派你去朝鮮。
在當天的下午的會議上,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總指揮。準備于10月8日出征,趕赴前線。
10月7日,彭德懷在北京飯店和孩子們度過了出征前的最后一個夜晚。期間,他的秘書曾建議給孩子們安排幾個房間,以免他們影響彭德懷休息,但彭德懷認為那樣太麻煩,所以拒絕了。
當天晚上收拾完行李之后,將軍一家七八口人在房間里的地毯上過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彭德懷等人乘坐的飛機在微微細雨中徑直向北駛去,踏上了新的征程。
從入京,到任命,再到出征,短短四天的時間,改變了彭德懷的行程,也改變了他的一生。在此后兩年多的時間里,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遇到了生命中最難纏的對手,這個他之前根本不屑于了解的中國將軍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帶領中國人民志愿軍數敗美軍,讓全世界重新定義了中國。
今天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吾輩自當不忘先烈,砥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