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因VIP收費引發的輿論風暴,將愛奇藝推向了商業談判的解剖臺。當電視劇《愛你》上線首日即對首集設置付費門檻時,用戶積壓已久的情緒瞬間爆發——這不僅是對單一劇集的抗議,更是對視頻平臺“套娃式收費”的集體控訴。
談判專家李力剛認為,商業沖突的本質是需求錯位。愛奇藝的困境恰在于此:平臺試圖通過“電視臺同步解鎖免費集數”的解釋塑造價值方案,卻忽略了用戶對“基礎權益被剝奪”的情緒痛點。這種“技術性回應”未能化解對抗,反而因缺乏同理心加劇了矛盾——正如網友嘲諷“吃相更難看了”所揭示的,當企業將規則凌駕于用戶體驗時,任何解釋都會被視為“防守姿態”。
回溯事件發展,平臺在談判前期布局中暴露了三大失誤:其一,資源準備失當,選擇在用戶流量高峰時段強推付費策略,觸發群體性焦慮;其二,價值方案失衡,將“電視臺播出節奏”作為核心理由,卻未提供差異化價值補償;其三,情緒管理失效,致歉聲明中“爭取更好體驗”的承諾過于空洞,未能針對用戶“被套路”的心理創傷進行安撫。這些失誤導致本可預見的會員轉化談判,演變成一場品牌信任危機。
值得玩味的是,愛奇藝在中期守局階段的應急調整——24小時內開放首集免費觀看——暗合了李力剛強調的“妥協藝術”。這種“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雖暫時阻止了輿情惡化,卻未解決根本矛盾:當用戶對“會員分級”“超前點播”等模式已產生抗體時,單純的技術性讓步難以重建信任。正如財報數據顯示,愛奇藝會員收入連續下滑的背后,折射出內容平臺集體面臨的“價值創造焦慮”——當優質內容供給不足時,收費設計越精巧,用戶背叛成本越低。
這場風波給予行業的啟示,視頻平臺若想跳出“吃相難看”的循環,需重構談判邏輯——從“如何讓用戶付費”轉向“為何值得用戶付費”。當《哪吒2》證明觀眾愿為優質內容買單時,愛奇藝更應思考:比起設計收費規則,是否更該專注打造下一個《狂飆》?畢竟,真正的商業談判高手,永遠用價值征服人心,而非用規則綁架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