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人的春天,不患“鮮”而患不“食”,長江北岸與東海是江陰身后的倚仗,水鄉的細雨綿綿流經江陰,不見其形——江陰偏有它舍我其誰的魄力,雄踞在江海之間,變成了大地上的掌勺人,水汽、魚群、海鹽光明正大地在這里聚合,化身江南三月的信使,派送一期一會的鮮味。江陰一腳踢開了江南婉約的門檻,它把僅有的溫潤和鮮氣傾囊而出,變成了餐桌上一碟碟的“長江三鮮”。
清明時節的江陰,長江裹挾著泥沙奔涌向東。這里是長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鎖鑰”,也是江南人舌尖上的“鮮味圣地”——河豚的膏腴、刀魚的細膩、鰣魚的豐腴,在江陰人的灶臺上化作千百年的滋味密碼。
作為中國十強縣的“二哥”,江陰近5000億元GDP堆砌的現代化圖景里,依然漂蕩著長江水汽的咸腥。而江陰最動人的地方,正在于這種危險的平衡——他們既敢冒死吃河豚,也能用試管培育無毒品種;既為滅絕的鰣魚立碑,又讓異國品種在長江口續寫傳奇。這種混雜著冒險與精明的生存智慧,讓每一口江鮮都成了流動的故事。
江陰市現代城市建筑天際線與江陰長江大橋
江陰人愛念叨,春風十里,不如刀魚一兩。刀魚長得富貴,銀氣滿面。但和它相處有點像打通關游戲,需要付出一點時間和耐心,最好還不能分神。刀魚刺多,魚肉軟趴趴地在筷子上打哆嗦,送進嘴巴里,幾乎不用咬合,魚餡就在抿的過程里慢慢地融化掉了。但這一抿一抿的過程里,也算進去了挑魚刺的節奏,密密麻麻附著在魚肉上的小刺,稍不留神就會爬進喉嚨里。
急不得,就像等待每年仲春時節,刀魚們從東海翻著筋斗溯流而上時那樣,江陰人吃刀魚,有點像品茶,慢條斯理地把魚肉和魚刺拆解開來,春天就是這樣一口一口咂摸出來的。
端上餐桌的清蒸刀魚
在江陰人童年的記憶里,總勾連著與河豚有關的故事。“有人因為吃了野生河豚中毒了”“去吃河豚第一個下筷子的人吃完半小時后沒事,再吃”。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飲食自信,在吃河豚方面,現今年長一些的人掌握著一套微詞:“現在的河豚都不行了,二十年前我吃的時候,靈得嘞。”開口即有時間撐腰,想想也是,在“長江三鮮”之一的河豚還未像今天人盡皆知的時候,老饕們與河豚相見于微時,自然是相互承載了一段不為人知的冒險記憶。
年輕一些的人,與長輩在吃河豚這件事上出現了代際之間的微妙差異。現在江陰的餐廳里,人工飼養的河豚可以做到無毒和安全,做河豚的廚師必須也要持許可證上崗,如此一來,吃河豚在現代人面前,不必過分承載太多負擔和壓力。那些在祖傳木板上寫下“如若客人在我家吃河豚致死,主人償命”的自信宣言,背后的門道,是對江陰養殖技術發展的另一層解讀,但的確讓聽著河豚故事長大的江陰人,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江陰人做河豚,必須得紅燒,還要搭配草頭,江浙滬地區也把草頭叫金花菜,屬于苜蓿類的植物。草頭和紅燒是河豚的固定搭配,但也有喜歡清淡口的老江陰人,習慣白燒河豚,其中的湯汁大多是魚湯燉煨而成的。外行人吃魚肉,但“河豚最好的部分還得是皮、肝與白子”——這是老饕們分享吃河豚的經驗。
河豚的魚皮是寶,軟糯似甲魚裙邊的口感,但是表面有小刺,因而有人用和“小貓接吻”這樣奇妙的比喻來形容吃河豚魚皮的體驗;而魚豚肝則散發著鮮美醇厚的脂香,“像是把整個長江的春汛含在了口中”——有人如此形容。
江陰人吃河豚,一為紅燒,二為白汁@瓏瓏go
張愛玲曾提及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鰣魚和刀魚實在是有意思得很,兩魚各自冒鮮氣,又湊一塊貢獻了繁多的魚刺。鰣魚的吃法恐怕讓外人乍聽來有些打寒噤,青背銀腹的鰣魚,像披了件大蓑衣,皮鱗連接處恰恰是它味美的關鍵部位,所以江陰人吃鰣魚從來不取魚鱗。
鰣魚的一生,都在出走又回歸中反復挪移。它從海里洄游到淡水里,產完卵再回到海里。有趣的是,據說鰣魚視鱗為珍寶,捕撈落網的時候,為了不讓魚鱗掉落,它甘愿投降不掙扎,或許江陰人在制作鰣魚時特意保留了魚鱗,除了味蕾的歡愉之外,也是為了讓甩不開偶像包袱的鰣魚看起來體面一些。
保留鰣魚鱗片,是這道清蒸鰣魚最大的特色
2021年長江禁捕令落地,江陰赫赫有名的江鮮海味,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在為長江三鮮尋找替身的過程里,人工智能養殖技術和進口鰣魚成了食客心中的救命稻草。
如果你走進江陰的外灘公園,會看到一群鋼鐵做成的魚,旁邊附了一句話:“長江鰣魚1996年至今,無捕獲”。本應是每年四月準時出現的鰣魚,與江陰久久失約了。與河豚轉入養殖時代不同,鰣魚還沒有來得及成為智能時代的主流,就消失在了長江下游。
市場一旦有空白就會有新進的替補來彌補缺口,2003年,“長江三鮮”繁育養殖專家鄭金良,嘗試人工繁育美洲西鯡用來代替鰣魚,最終如愿以償。再后來,美洲西鯡變成了市場上主流的鰣魚替代品之一,這幾年,活躍于東南亞湄公河、湄南河水系的云鰣也逐漸成為國人餐桌上的“鰣魚二代”。從美洲西鯡到云鰣,在吃過正宗鰣魚的江陰人看來,前者的鮮味略遜一籌,后者的魚香味稍淡。如今再回看張愛玲的人生三大恨事,相比較于鰣魚的消逝,魚刺密集似乎已經不是值得嗔怪的瑕疵。
什么都能釣到的釣魚佬,也再無機會釣到的長江鰣魚
另一邊,江刀雖不至于和鰣魚一樣從人們的餐桌消失,但長江禁捕政策的出臺,讓江刀與江陰人變成了隔江遙遙相望的關系。江刀的味道只能僅憑記憶來一一對應,追求鮮味的江陰人,免不了為江刀套上厚厚的濾鏡,褒贊之外,替代江刀的海刀也變成了將就。
海刀其實也是刀魚的一種,與江刀命運不同的是,海刀在近海就已經發育成熟,而江刀生活在海洋中,在洄游過程中被捕撈出來。受到淡水環境的影響,江刀的肉質比較細膩鮮嫩,海刀因為生活在鹽分比較好的海水里,自然鮮味和細膩程度不及江刀。
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許是因為魚群與魚群之間的奇妙差異,勾起了江陰人品嘗春鮮的興致,每一年春天的到來,這一口吊著的鮮氣里,有對過去那段春光的釋然,也有對當下美味的感恩。
如今市場上買到的刀魚無一例外都為海刀@三輪大別克
汪曾祺讀高中時,曾在江陰生活過兩年。在文章里,他寫下:“我所就讀的南菁中學的生物實驗室里搜集了各種河豚,這樣齊全的河豚標本,大概只有江陰的中學才能搜集得到。”
至今走在江陰的街頭,仍然可以在飯店里看到與河豚有關的標本。江陰老饕在“長江三鮮”里變得愈發懷舊,“童年的河豚”成為了他們講述河豚的最佳談資。
江陰飯店中的各類河豚標本@萊拉是我呀
如今在江陰河豚村,有一處精心打造的河豚人工養殖基地。為了最大程度還原河豚的自然生長環境,養殖者巧妙模擬了河豚在野外的洄游狀態。每年春天,河豚們回到室外水域,引入長江水養殖,進入冬天再回到模擬海洋場域的大棚里,來江陰吃河豚的游客也變得越來越多,這種沒有“生命負擔”的嘗鮮方式,讓江陰的鮮味又傳送到了更遠的地方。
同江陰人聊天,食物是他們構成故事的副本,譬如哪一年因為被魚刺卡住急匆匆送往醫院,在江陰人的記憶里,一定有一段被魚刺卡喉的引子。有鮮品的江陰人,跑過醫院也不計前嫌,一次次將口腹之欲寄托在刀魚身上。
刀魚餛飩的出現恰好為好吃的江陰人提供了一個折中的飲食方式。每年初春時節,刀魚餛飩的蹤跡便在各個弄堂里有了聲響,原因是春天刀魚的刺會變軟,這個時候在刀魚身上取下細小的魚茸,把它的軟刺剁碎后,同芥菜和頭茬兒韭菜或者香椿包在一起,刀魚的利刺被碾成細細密密的內餡兒,口感仍然有刺撓撓的感覺,但鮮嫩的韭菜又拼命把味蕾往春天的方向引去,一碗活絡生香的刀魚餛飩下肚,人也歸春天了。
號稱餛飩界的“愛馬仕”——刀魚餛飩
除了刀魚餛飩,這兩年江陰飯店里陸陸續續推出了刀魚面、刀魚煲仔飯,對于一到春季就要食江鮮的江陰人而言,刀魚是基準,不論它與銀絲面或是黏潤的米飯相配,所食之處,唯鮮可揭春。
江陰的特色美食刀魚煲仔飯,把魚釘在鍋蓋上,讓魚肉在烹飪過程中自然落入鍋中@瓏瓏go
江陰有一句土話:“面湯甩到眼瞠,寧打耳光不放”,汪曾祺也曾形容“江陰的面我以為是最好吃的。”江陰的面細若銀絲,有一位江陰的朋友去外地出差時點了一份細面,驚覺那里的細面比自家的粗面還要粗。在江陰找到地道面館的方法就是不去做攻略,隨便走進一家弄堂里的面館,要一碗陽春面,湯的鮮味撐起一碗面的靈魂,忍不住感慨,這面嗲得入心。還有一種特色面叫脆鱔面,把脆鱔炸脆后,像積木一樣堆疊起來,碗里的澆頭變成了畫面感十足的3D小山丘,但如今在江陰能找到地道的脆鱔面還需要花上一點工夫。
生活在長江邊上的江陰人,心里也許早已列出了一個小小的周期表,在十年之約到來時,與長江魚重逢,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在春天。
不論是原班人馬的“長江三鮮”,還是改頭換面的“長江三鮮”,這份由地緣性帶來的自然饋贈成為了江陰人的自信來源與底氣所在,新與舊替換交接之間,不變的是,江陰人對鮮味的守護與“較真”里,擁有大大方方不遮掩的個人觀點與集體群像化的緊密連結。
附錄:江陰尋鮮 餐廳推薦
Where to eat
?漁家燈火魚鮮館
特色:本地人常去的家常飯館,白子燒河鰻是招牌,河豚的紅燒和白湯做法也備受好評。
地址:江陰市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文化中路823號
?獨一鮮飯莊
特色:江陰開了很多年的老店,同樣是本地人常去的農家小館,各種江鮮品類豐富,靠近長江也不用擔心食材的新鮮問題。
地址:江陰市澄江街道李家村100號
?陶興寶點心店
特色:陶興寶大概是江陰最有名的小吃店了。他們家的看家本領是餛飩,不止刀魚餛飩,你還可以在他們家吃到螃蠐餛飩和河豚餛飩,把江鮮包進餛飩,大概最能體現江陰人的飲食智慧。
地址:江陰市芙蓉路140號
?河豚世家
特色:30多年歷史的老店,除了刀魚和鰣魚,他們家更以河豚烹飪而聞名,河豚魚湯、河豚撈飯、紅燒河豚等烹飪方法,讓食客有更多選擇。
地址:江陰市人民東路227號
?河豚漁村大酒店
特色:位于河豚養殖基地的河豚漁村附近,主打一個食材新鮮,紅燒河豚、刀魚餛飩和紅蒸鰣魚是這里的招牌。
地址:江陰市創新村278號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Oliver
撰文 / 曹璐
圖片 / @三輪大別克、@萊拉是我呀、@瓏瓏go、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