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邊是實控人仇建平家族四年半分紅28億元的真金白銀入袋,另一邊是公司債臺高筑、資金鏈緊繃
作者|何華
出品|華祥名財經全媒體
2025年2月13日,國內輪胎行業龍頭中策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策橡膠”)IPO申請通過上交所上市委審議,成為蛇年首家過會企業。
作為國內輪胎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企業,中策橡膠的營收規模常年穩居行業榜首,但其IPO之路卻充滿爭議:
一邊是實控人仇建平家族四年半分紅28億元的真金白銀入袋,另一邊是公司債臺高筑、資金鏈緊繃;一邊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廣闊前景,另一邊是產品質量訴訟懸而未決、負債率遠超同行。
這場資本盛宴的背后,究竟是產業升級的契機,還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資本游戲?
1、 募資縮水30%,突擊分紅48億?
招股書顯示,中策橡膠的前身中策橡膠有限成立于1992年6月12日,是由杭州橡膠總廠和中策投資合資設立的中外合資企業。
2019年,浙江資本大鱷仇建平以57.98億元的價格,通過旗下中策海潮收購中策橡膠46.95%的股權,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這筆交易中,40億元來自自有資金,剩余17.98億元則依賴銀行并購貸款。值得注意的是,這筆貸款的利息高達4.27億元,而還款計劃則與中策橡膠的未來分紅深度綁定。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現金分紅分別為11億元、3億元、2.5億元、4.5億元和7億元,四年半合計分紅28億元,分紅金額已經超出收購時的分紅安排。
圖/中策橡膠招股書
以仇建平、仇菲持有的46.95%股權來看,近半分紅都到了仇氏父女的口袋。也就是說,仇建平入股中策橡膠時的貸款不僅可以用分紅解決,還有真金白銀入賬。
中策橡膠一邊大手筆分紅,另一邊卻計劃募資補流。在2023年3月1日更新的招股書中,中策橡膠擬募資28.5億元補充流動資金,這是公司IPO募資投入最高的項目。到2024年12月更新的招股書中,中策橡膠縮減募資額,并將補流項目剔除。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6年,中策橡膠預計現金分紅26.03億元用于償還貸款。然而,實際分紅遠超預期: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計分紅28億元,僅仇氏父女便分得近半(約13.16億元)。這意味,仇建平不僅用分紅覆蓋了貸款本息,還實現了凈收益。
“通過分紅償還貸款,本質上是將上市公司作為提款機。”一位投行人士分析,“這種模式短期內可實現資本增值,但長期可能損害中小股東利益?!?/p>
仇建平旗下已擁有巨星科技、杭叉集團、新柴股份三家上市公司,中策橡膠的加入將進一步擴大其“資本帝國”。但這場收購的隱秘操作引發監管關注:中策海潮的并購資金來自巨星系公司的實繳出資,而中策橡膠的高管與巨星系人員高度重疊。例如,巨星科技副總裁周思遠通過海潮穩行間接持股中策橡膠,公司獨立性存疑。
中策橡膠的IPO之路始于2023年1月,原計劃募資70億元,其中28.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1.5億元投向研發升級。然而,這一方案迅速引發市場質疑,被指“圈錢”傾向明顯。在監管壓力下,公司最終將募資額削減至48.5億元,剔除補流項目,新增泰國高性能子午胎項目(8.5億元),其余資金用于綠色工廠、全鋼胎擴建等。
新增的泰國項目被解讀為規避美國對華輪胎關稅,但美國自2021年起對泰國產輪胎同樣加征反傾銷稅,墨西哥工廠預計2025年底投產但前景不明。公司海外收入占比超30%,面臨匯率波動、貿易壁壘等多重風險,戰略調整的合理性備受質疑。
2、 財務迷霧:數據矛盾與盈利脆弱性
中策橡膠主要從事全鋼胎、半鋼胎、斜交胎和車胎等輪胎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近年盈利波動明顯。
2021-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306億元、319億元、353億元和185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92億元、10.81億元、24.98億元和21.44億元,營收增長但利潤波動較大。
而且,《財中社》發現,公司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從2019年的19.28%降至2022年的15.21%,2024年上半年因原材料價格低迷反彈至22.32%,但可持續性存疑,毛利率可謂“靠天吃飯”。
值得注意的是,中策橡膠財務數據出現矛盾,差額超過1億元。
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東彤程新材(603650)曾于2021年4月公布《中策橡膠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審計報告》。這份經中策橡膠董事長沈金榮簽字認可的審計報告顯示,中策橡膠2020年營收281.48億元、歸母凈利潤18.86億元。
但中策橡膠2023年1月IPO招股書申報稿里,2020年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卻分別增至282.62億元和20.01億元,數據相差超1億元。同樣由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為何數據卻不同?
盡管中策橡膠2023年凈利潤達26.38億元,但其財務數據存在顯著矛盾。
例如,股東彤程新材披露的2020年審計報告顯示營收281.48億元,而中策橡膠招股書申報稿中該數據為282.62億元,差額超1億元。同一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兩份報告數據差異未獲合理解釋,引發市場對財務真實性的擔憂。
——盈利波動與結構性短板公司毛利率長期低于行業均值,2022年全鋼胎毛利率僅13.46%,2024年上半年因原材料價格回落反彈至19.6%,但可持續性存疑。2019-2023年扣非凈利潤呈現“V型”波動(18.68億→12.92億→10.81億→24.98億),與天然橡膠價格高度綁定,終端定價權薄弱。對比競爭對手賽輪輪胎2023年凈利潤增長132%,中策橡膠的成本控制和技術溢價能力顯露出明顯短板。
——應收賬款風險攀升2024年上半年應收賬款余額占營收比重達32.75%,較2021年的11.72%大幅上升。公司解釋為外銷賬期延長及配套客戶銷售增長,但這一指標遠超行業均值,可能引發壞賬風險并加劇現金流壓力。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策橡膠資產負債率達62.62%,雖較2021年的69.15%有所下降,但仍顯著高于行業均值(49.69%)。更嚴峻的是,公司短期借款高達62.15億元,而貨幣資金僅29.21億元,缺口達33億元。
中策橡膠的多筆應收賬款陷入法律糾紛:重慶精藝鑫拖欠844.41萬元貨款、江西華祺欠款386.20萬元、威爾馬斯特欠款632.45萬元……這些案件或未執行完畢,或等待強制執行。在資金鏈緊繃的當下,壞賬風險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流動性指標同樣堪憂
公司流動比率長期低于1倍(2024年上半年為0.92倍),速動比率僅0.53倍,遠遜于同行。這意味著,若應收賬款無法及時收回或存貨滯銷,公司將面臨短期償債危機。
原材料價格波動是業績變臉的核心推手。全鋼胎占公司營收近半,其成本中天然橡膠與合成橡膠占比超60%。2021-2022年,橡膠價格暴漲導致利潤承壓;2023年后原材料價格回落,利潤隨之反彈。然而,這種被動跟隨市場波動的盈利模式,暴露了公司對上游議價能力的薄弱。
中國輪胎行業正面臨產能過剩與價格戰的雙重擠壓。2024年12月,中國全鋼胎樣本企業產能利用率為58.48%,環比下降0.65個百分點,同比下降4.04個百分點,半鋼胎企業產能利用率亦波動頻繁。
中策橡膠雖為龍頭,但競爭對手緊追不舍。賽輪輪胎(601058)2023年營收259.78億元,同比增長18.61%;凈利潤30.91億元,同比增長132.12%,增速超過中策橡膠。
三、治理隱憂:關聯交易、安全漏洞、利益優先
梳理招股書,我們還發現關聯交易、安全漏洞與實控人利益優先等問題。
——關聯交易數據“打架”2019年,彤程新材披露向中策橡膠銷售商品4726萬元,但中策橡膠招股書顯示采購額達2.5億元,差額超80%。盡管后續年度交易數據一致,但關鍵年份的差異未獲解釋,監管問詢中亦未充分回應,暴露出內控和信息披露漏洞。
——實控人利益輸送爭議仇建平通過并購貸款控股中策橡膠,分紅主要用于償還其個人債務。監管問詢直指這一安排是否將公司利益讓渡給實控人,而投資者則擔憂上市后分紅政策可能繼續傾斜大股東。
——安全生產事故頻發2021-2024年,子公司發生4起員工死亡事故,累計被罰112萬元。例如2024年3月,中策建德員工因違規穿越設備致死,被罰55萬元。事故均歸咎于“員工違規操作”,但連續發生的悲劇折射出安全培訓缺失和現場監管失效。
2021年,美國消費者Dennis Sousa因更換中策橡膠輪胎時發生事故,起訴公司產品存在缺陷。盡管案件尚未開庭,但若敗訴,可能對品牌形象及海外市場拓展造成沖擊。目前,中策橡膠近半數收入依賴境外市場(2024年上半年占比48.05%),訴訟風險猶如懸頂之劍。美國對泰國產輪胎加征反傾銷稅、歐盟碳關稅政策預期升溫,疊加墨西哥工廠投產延遲,公司全球化戰略承壓。2024年上半年出口收入占比超30%,但匯率波動導致匯兌損失風險攀升,進一步削弱盈利穩定性。
2024年國內全鋼胎產量同比下降11.65%,而中策橡膠全鋼胎收入占比達46%。盡管公司計劃轉型半鋼胎賽道,但研發投入不足(2024年占比不足4%)、技術人員數量兩年減少179人,制約其高端化進程。對比玲瓏輪胎的海外基地布局和賽輪輪胎的液體黃金技術突破,中策橡膠的技術儲備顯得單薄。
2022年,中策橡膠以1.31億元收購由前員工設立的知輪科技,布局智慧輪胎業務。蹊蹺的是,知輪科技2021年凈利潤虧損575萬元,且收購形成商譽7151.52萬元。這筆關聯交易是否合理?智慧輪胎能否帶來技術突破?市場仍存疑慮。
4、 監管與市場之拷問:融資的必要性?
中策橡膠,目前雖然過會,但資本化不應成為治理短板的遮羞布,但還是引發了監管與市場的雙重拷問:
融資必要性:分紅28億元后募資補流是否違反《證券法》對融資必要性的要求?
財務真實性:毛利率波動與應收賬款激增是否掩蓋經營風險?
持續競爭力:低研發投入與高負債模式下如何應對行業技術迭代?
中策橡膠的案例揭示了中國傳統制造業資本化的深層矛盾:當企業將上市視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工具,而非提升治理水平的契機,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便可能異化為風險轉嫁通道。
對監管層而言,需強化對“清倉式分紅”“關聯交易非關聯化”的審查力度;對投資者而言,在“輪胎一哥”的光環下,更需穿透財務數據,審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真實底色;而對中策橡膠自身,唯有打破實控人利益優先的慣性,加大技術投入,重構透明治理體系,方能在資本化浪潮中真正實現蛻變。
(本文綜合自騰訊新聞、搜狐財經、財聯社等權威信源,數據截至2025年2月2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