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我們見得多了,女中豪杰也聽過不少,但今天還是想聊聊一位才華橫溢的女中豪杰。
她叫何香凝,她的傳奇要從她的那雙大腳說起。
?小菠菜都知道,纏足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陋習,“三寸金蓮” 曾被奉為中國女子審美的硬性標準。
據學者考證,纏足始于北宋,直到1912年孫中山發布命令通飭全國勸禁纏足,不纏足運動才轟轟烈烈地在全國展開。
纏足而成的“三寸金蓮” 與正常生長的雙腳
?1879年出生的何香凝,是一個香港茶葉商的富家千金。想要成為一個精致優雅的千金大小姐,首先得在硬件上符合條件。于是何父便在何香凝7歲的時候,決定給她纏小腳。
但這個女兒性格特別倔,白天母親給她纏上布條,晚上她就用剪刀剪斷。來回抗爭幾十回,最后父母沒辦法,只能任她放飛自我。
除了不肯纏足,她還想打破父親的禁忌——讀書。
雖然何家完全有能力供她讀書,但在何父觀念里,女子無才便是德。家里請了私塾先生,但只給兒子們教課,從不允許女兒聽。
何香凝只能背著父親,自己買書,請哥哥們教,或托女仆問先生,想盡各種辦法學習知識。
小小年紀,她就顯示出一種頑強不屈的性格,日后必非池中之物。
果然,17歲的何香凝,其聰穎和機智就得到了父親的常識,讓她擔任經濟助手,承擔起管理家庭財務的工作。
可是聰明歸聰明,女兒家還是要嫁人的,父母都擔心她不肯纏足,又讀那么多書,會嫁不出去。
年輕時的何香凝
她的一雙天足遠近聞名,媒人和豪門公子都望而止步,18歲了都還沒有婚配。
菠菜們不要以為18歲很小,那還是清朝,女孩子一般十三四歲就已經婚配了,何香凝這樣的算是大齡女青年了。
然而,正在父母為她的婚事操碎心的時候,竟然有媒人上門提親了。
哪位哥們兒這么有眼光?
他就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先驅廖仲愷,報過志愿的同學都知道,廣州有一所大學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廖仲愷比何香凝長兩歲,出生于美國,是個標準的美籍華人。他父親是個很有先見之明的人,他認為婦女纏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陋習,所以留下遺言,讓兒子務必娶一個不纏足的妻子。
廖仲愷的想法與父親是一樣的,可是放眼那些大戶人家的小姐,哪個不是以小腳為金字招牌?
要找到一個門當戶對,又不裹小腳的,只有何家九小姐何香凝了。
于是,19歲的何香凝和廖仲愷一同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雖然沒有浪漫的戀愛過程做鋪墊,但他們一個是溫潤醇厚的進步青年,一個是獨立英氣的靈動才女,愛情的火花那是一點就著。
何香凝與廖仲愷成婚后,沒了父親的限制,更是放飛自我。丈夫更是視她為知己,她愛讀書,就到處搜羅些書籍給她。
夫妻兩人一起讀書、吟詩、作畫,過著“神仙眷侶”般的生活。少不了作詩秀恩愛:
愿年年此夜,人月雙清。
他們把愛巢取名為“雙清樓”,兩人的共同創作的詩畫集也取名《雙清詩畫》。
19世紀末的清政府,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作為進步青年的廖仲愷,一心尋求革命之法,力圖拯救水深火熱之中的祖國。
當時的日本,是眾多革命者聚集的地方,所以他決定去日本留學。
何香凝表示非常支持,她變賣自己的嫁妝,籌集資費,夫唱婦隨,雙雙赴日。
他們在東京結識了孫中山,以及多名革命青年。從此,她和廖仲愷便開始入坑鬧革命,為民主革命赴湯蹈火。
左四為宋慶齡、左五為孫中山(懷中者為廖承志)、右三為何香凝、后排左二為廖仲愷
丈夫一心鬧革命,何香凝自己也沒閑著。本來攻讀博物科的她,在1907年突然改學美術,跟隨日本名畫家田中賴璋學習繪畫。那是因為,籌劃起義活動,需要繪制軍旗、安民布告及軍用票等圖案,這些都是組織的機密,不能請外面的人來做,何香凝決定擔起這任務。
接下來的兩年,夫婦倆的生了個女兒和一個兒子。既要完成學業,又要照顧孩子,還要服務革命工作,勞累過度的何香凝患上了嚴重的胃病。
可就在這時,廖仲愷接到孫中山的委派,要回天津籌設機關。看著病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兩個孩子,他實在不忍心這個時候離開,但是病中的何香凝給了他最大的支持,臨別她寫了一首詩相贈:
國仇未復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取中華史上名。
1909年何香凝只有31歲,她這種勸勉丈夫獻身革命的大義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孫中山與廖仲愷
國民政府成立后,廖仲愷出任廣東革命政府財政司長。1922年,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扣押囚禁了廖仲愷,然后炮轟總統府。
面對突發事件,何香凝努力冷靜下來,強忍著對丈夫的牽掛,卻到處打聽孫中山夫婦的安危。安頓好孫中山夫婦之后,她才開始全力尋找丈夫。
幾經周折,終于在石井兵工廠見到了被囚禁了8天的廖仲愷。
廖仲愷衣著凌亂,手、腰和腳都被鐵鏈捆在了一張鐵床上,一道道被鐵鏈磨出的傷痕,還有被汗污浸透的衣衫。
看著丈夫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樣子,一向堅強的她不禁淚水漣漣,兩人心里都明白,也許這次見面,便是永別。丈夫還塞給她一封訣別信,上面寫著:
后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
既然丈夫都說她是“女中豪”,那就要有個女中豪的樣子,
她決定拼命一搏,獨闖軍事大營找陳炯明談判。在電影《廖仲愷》中就有這樣的情節:
何香凝冒雨闖入陳炯明的會場,冷冷地往椅子上一坐,當眾質問陳炯明:“仲愷是殺是放,你今天一定要回答我”。見她那氣勢,又是一介女流,眾人面前也不能拿她怎樣,陳炯明當場被懟得無言以對。
憑著一身凜然正氣和對丈夫的愛,她就這樣逼著陳炯明把廖仲愷給放了。
然而,常年在刀尖上走的廖仲愷,最終還是遇刺被害。那一年,何香凝47歲,帶著一雙兒女繼續革命。
廖仲愷遇害
本來,她是國民黨婦女部部長,但在1926年,蔣介石叛變革命,搞了個中山艦事件。何香凝一怒之下,與蔣介石公開決裂,辭去國民黨一切職務。
1929年,她帶著自己的300多幅畫作,避到國外去了。
兩年后她又回來了,為啥?
因為九·一八事變,愛國心切的何香凝,立馬踏上回國之路。大敵當前,之前與蔣介石鬧的那些事都不算事了,當務之急是抗戰救國。
抗戰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人上前線沖風陷陣,有人在后面提供軍需,有人靠文字警醒國人,有人靠藝術激勵世人……
何香凝的抗戰武器,就是繪畫。她將自己多年的畫作和珍藏的書畫拿來義賣,組織“救濟國難書畫展”。
“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國民黨軍隊大都轍走了,唯有第十九路軍違抗“不抵抗”命令,與日軍死磕到底。
眼看十九路軍孤軍奮戰,何香凝從上海趕到南京,向蔣介石求援。誰知蔣介石卻對增援之事避而不談,何香凝被他氣得飯都吃不下,眼淚直流,帶著沉重的心情回了上海。
她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于是給蔣介石郵寄了一條裙子,并附上一首《為中日戰爭贈蔣介石及中國軍人的女服有感而詠》詩:
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吾儕婦女們,愿往沙場死,將我巾帽裳,換你征衣去。
包裹中還附寄續范亭的對聯:
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廁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頑。
她是要借續范亭的這副對聯,把蔣介石(名中正)喻為不中不正、又臭又硬的糞石。
蔣介石收到“禮物”后,氣得罵娘,但是又不敢收拾何香凝。因為那可是廖仲愷夫人,是同盟會第一批會員,是元老中的元老,她在國民黨里面可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1937年底,上海淪陷。舉家遷往香港的何香凝,繼續作畫,呼吁海外華僑和國際友人支援抗戰。
在香港與文化界人士合影
別的畫家都喜歡畫優美的山水風景畫,何香凝作為一名女畫家,在繪畫題材上卻比男人還爺們兒,喜愛畫獅子和老虎。
以示各族人民應如睡獅之覺醒,如猛虎之雄偉。
在她的作品中,充滿斗爭激情、浩然正氣,寄托的是一顆高尚神圣的愛國之心。
1945年抗戰勝利以后,何香凝投身中共,活躍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當中。解放后10年,她寄情詩畫,成為藝界泰斗,給后世留下了一部《何香凝詩畫集》。
1997年4月18日,何香凝美術館于深圳建成開館,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
1972年9月1日,何凝香在北京病逝,周恩來應其生前要求,將何香凝與其夫廖仲愷合葬與南京中山陵園。
夫婦倆生前的“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約定終于實現了。
何香凝的一生,從一開始就在違抗世俗對女人的設定。本應生作一朵薔薇,卻活得像猛虎一般,巾幗不讓須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