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 廖保平
看到有些網友在我文章下面的留言,意思是因為我拿了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錢,所以寫了那樣的文章,這與事實完全不符,讓我有不吐不快之感。事實上這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在當下輿論場中,一種標簽化敘事正在蔓延:但凡批評某些不良現象,就會被扣上“境外勢力”、“眼國黨”的帽子;但凡揭露某些問題,就會被質疑“拿了誰的錢”。
不討論事情本身是非對錯,作者寫作的事實,據證,說理,結論,而是立場先行,粗暴歸因,這種簡單粗暴的歸因方式,不僅消解了公共討論的嚴肅性,更將復雜的社會議題簡化為非黑即白的站隊游戲。
今天,我鄭重聲明:我沒有拿過美國國際開發署一分錢,也沒有拿過美國任何基金會的一分錢,我的寫作,我的文字只依憑良知、法治與道德,只為公平正義發聲。
自2005年從銀行出來,轉入報社、媒體做評論員、寫評論,到今年已有20年時間,我先后擔任過長江商報、楚天金報評論部主任,無界傳媒、新京報首席評論員等職務,從事專業的新聞評論寫作,自媒體大發展后,我同時也在自媒體上寫評論,雖然因為你懂的原因,沉默過三年時間。
因為寫評論,我獲得過一些榮譽,大約30多個評論獎項,其中包括中國新聞獎、湖北省新聞獎、福建省新聞獎、江蘇省新聞獎、武漢市新聞獎、“2015影響中國十大評論”冠軍(評論界的華山論劍)、《新京報》2016年度評論寫作金獎、評論編輯金獎等等。因為寫評論,我曾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聘為兼職教授、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研究員,擔任過大學生評論大賽第一、二屆評委。這些獎項和兼職,沒有一個與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有關,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也沒有為這些獎項出過一分錢。
我寫過大量的評論文章,凡非職務性的寫作,比如除了以“本報評論員”名義的寫作,均為我自發的寫作,是言為心聲的寫作。你可以批評我的觀點有誤,文筆粗陋,思想淺薄,但不能說我懷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是拿了誰的錢,為了抹黑什么,對這種不顧事實,預設立場的批評,我拒絕接受。
我也非常反對扣帽子的批評方式,這種方式正在嚴重影響正常的思考與寫作,當“境外資金”成為某些人解釋不同意見的萬能鑰匙時,獨立思考的價值正在被系統性貶低,這種邏輯的荒謬性在于:它預設了所有批評者都必須有某種外部動機,而忽略了問題本身的真實性與緊迫性。
從環境污染到教育公平,從醫療改革到勞動權益,這些關乎億萬民眾切身利益的議題,難道只因觸碰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經,就成了“境外勢力操縱”的證據?這種污名化手段,實則是對話語權的壟斷企圖,是對公共討論空間的粗暴壓縮,使得言說者自我閹割,不敢越雷池半步。
我的每一篇文章,都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以道德為底線,以公眾利益為目的,當某地強拆事件中弱勢群體的權益被踐踏時,我依據《物權法》與《行政強制法》指出程序違法;當某企業污染環境卻逍遙法外時,我援引《環境保護法》與《刑法》追問監管責任;當教育資源分配嚴重失衡時,我以《教育法》與《未成年人保護法》呼吁公平……我寫過千百篇評論,沒法一一舉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聲音,不是為了迎合某種外部議程,而是基于一個公民對法治社會的信仰與期待。公平與正義,法治與道德,是我唯一的立場。
公平正義不是某個個人與某個國家的專利,而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追求,當我為農民工討薪難發聲時,關注的是《勞動法》的落實;當我為食品安全問題吶喊時,呼吁的是《食品安全法》的執行與改進;當我為性別歧視現象撰文時,強調的是《婦女權益保障法》的尊嚴。這些議題,無關東西方意識形態之爭,只關乎每一個普通人的尊嚴與權利。即便有些議題涉及對權力任性的批評,也基于希望國家、社會向好的出發點,將這種樸素的追求污名為“境外勢力操縱”,“拿了國際組織的錢”,既是對民眾智商的侮辱,也是對法治精神的背叛。
我沒有拿過美國國際開發署一分錢,也不需要任何外部力量為我背書。我的文字,只為真相說話,只為正義發聲。在這個標簽化、對立化的輿論環境中,我依然選擇相信:良知、法治與道德的力量,終將穿透迷霧,照亮前路。而那些試圖用“境外勢力”、“拿了誰的錢”的大棒壓制不同聲音的人,終將明白:真正的敵人不是批評者,而是不公與腐敗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