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艾青山
編輯| 劉漁
近日,百威亞太宣布重大人事變動:自2025年4月1日起,全球首席供應鏈運營官程衍俊將接替楊克,出任首席執行官及聯席主席。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官方說法,此次楊克并非調崗,也并非自己辭職,而是將會徹底離開百威。受此消息影響,百威亞太股價2月26日報收8.66港元/股,大漲10.46%。
顯然,此次"換帥"與百威亞太近年來的財務表現相關。
近日發布的財報顯示,百威亞太2024全年銷量848.1萬千升,同比下降8.8%;收入62.46億美元(約45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7%;正常化除息稅折舊攤銷前盈利18.07億美元(約13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3%。
這份營收與利潤"雙降"的成績單,反映出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持續承壓的困境。
作為百威亞太的核心市場,中國區業績下滑是導致公司整體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銷量銳減11.8%,其中第四季度銷量同比大幅下降18.9%;全年收入同比下滑13%,低于上市之初的2019年水平;市場份額減少了149個基點。
相比之下,中國規模以上啤酒企業產量為3521萬千升,同比僅下降0.6%。已披露全年業績的重慶啤酒、珠江啤酒2024年的銷量變化分別為-0.75%和2.62%,燕京啤酒銷量甚至保持"穩中有升"。
這表明百威亞太的慘淡業績,怪不了大環境,還是得從自己身上多找找原因。
不過,根據百威亞太管理層分析,消費者消費意愿疲軟是主要因素,同時現飲渠道人流減緩和消費減少也產生了顯著影響。
百威旗下的百威、科羅娜、藍妹、福佳等高端、超高端品牌,在中國主要布局酒吧、KTV等夜場和高端餐飲渠道,而這類客單價較高的消費場景,正是受消費疲軟影響最大的場景。
在楊克任內,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一直聚焦品牌高端化路線。楊克曾多次強調"中國高端化趨勢未變",分析認為歐美啤酒市場40%為高端產品,而中國啤酒的高端化(占比不到20%)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然而,這種對高端化的堅定看好,似乎忽視了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國內消費者對大眾消費品價格的敏感度遠高于歐美。
2024年,百威亞太在中國的每百升收入再次出現下滑,按照內生口徑同比下降1.4%。這已是其中國每百升收入繼2020年、2022年后的第三次下滑。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啤酒品牌持續追趕高端化進程,重慶啤酒2024年噸價接近5000元,與百威亞太的差距不斷縮小,青島啤酒噸價也超過4000元,百威亞太的高端市場優勢正受到挑戰。
Euromonitor數據顯示,百威在中國高端啤酒市場的份額已從2015年的近50%下滑至2024年的40%,華潤、青島等本土品牌通也在不斷向上沖擊百威的市場。
在中國市場表現持續惡化的背景下,如今百威亞太決定啟用程衍俊接替楊克。相較于比利時籍的楊克,程衍俊是中國國籍,其職業生涯幾乎與百威在中國的擴張同步。
1996年,程衍俊作為首席釀酒師加入百威中國,2005年被任命為哈爾濱啤酒集團CEO,此后從2009年至2024年擔任亞太區供應鏈與物流副總裁。
相比之下,楊克是主導百威亞太上市的關鍵人物。然而,上市后的百威亞太業績波動明顯,從上市之初的27港元發行價跌至當前不到9港元,市值從超過3800億港元蒸發至目前的1100億港元出頭。
如今, 百威亞太已明確2025年在中國的首要任務,是利用品牌組合及營銷途徑推進策略執行,重新步上市場份額增長軌道。
公司計劃從2025年開始,重點投放于百威及哈爾濱啤酒,其中百威品牌代表高端產品,而哈爾濱啤酒則更側重主流價格帶。
也就是說,百威亞太聚焦高端化的策略,或許會出現一定的轉向或松口。
此外,百威還提出將加快非現飲渠道的高端化。在行業總銷量下行的環境下,發展非即飲業務已成為啤酒行業的結構性機會,但這也意味著更多的市場營銷投入,可能會加劇財務緊張。
總的來看,中國啤酒產量已連續兩年下滑,行業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接下來迎來的將是一場殘酷的競爭搏殺。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帥面臨的挑戰也是巨大的。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稿件內容溝通: 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