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但也有人用它,翻車了。
2月26日,中國圍棋協會發布情況通報,證實職業棋手秦思玥進入賽場藏匿手機,在比賽過程中利用AI作弊,對其作出撤銷職業段位、取消比賽成績及禁賽8年的處罰。
年僅19歲的秦思玥,在圍棋圈中扛得住一句“天才少女”之稱。
出生于2006年的她,從5歲開始便嶄露頭角頻頻奪魁,卻在19歲時用AI作弊被撤銷段位、禁賽8年,這不僅是競技領域的丑聞,更暴露出AI時代教育的深層危機……
圍棋父女的“孤注一擲”
2006年5月,秦思玥出生在上海楊浦區的一個普通家庭。
說普通,也不普通——父親秦峰是楊浦區少年宮的圍棋教練,更曾培養出圍棋世界冠軍江維杰。
有這樣的成功教學經歷珠玉在前,秦峰從女兒出生,就定下了她職業圍棋的道路。
幼兒園時期,秦思玥被送入上海清一圍棋社的“小豹隊”訓練,每天放學后還要接受父親的加練。
她的天賦很快顯現出來。
5歲,秦思玥獲得第十一屆“同洲杯”國際城市兒童圍棋邀請賽中班女子組冠軍。
6歲,她在長三角地區青少年賽、第十二屆“同洲杯”和上海市幼兒圍棋錦標賽等比賽中接連拿下冠亞軍,成為上海圍棋圈當之無愧的“神童”。
年少成名的勝利也成了一份甜蜜的負擔。
2013年,7歲的秦思玥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擇——保留在上海的小學學籍,隨父母“北漂”尋訪到北京野狐道場,拜入職業棋手張學斌六段門下。
年齡小,起步低,破釜沉舟的秦思玥在北京每天都面臨著高強度的訓練。然而2016年全國定段賽,10歲的她帶病參賽,最終僅獲第80名。
更沉重的壓力來自經濟困境。父親秦峰在北京教棋的收入遠不如上海,全家蝸居在道場附近的出租屋。2017年,經濟壓力加上家中老人患病,一家人被迫返滬。
定段似乎成了她的心魔。
2018年棋王賽,12歲的她擊敗多名成年棋手,升為業余6段,但2019年她就因心理壓力過大,以第59名慘敗。
轉機出現在2020年定段賽。最后一輪前,她憑借最后三連勝的絕處逢生,成功定段,成為職業棋手。
定段后,天才少女的光環褪去,秦思玥面臨著更多跌撞。在2021-2023年間,她輸多贏少,等級分一路下跌,職業生涯比想象中還要艱難。
轉機出現在2023年。7月,她首次打進本賽,有了起勢的苗頭;同年12月,她在“方太杯”全國業余公開賽奪冠。
2024年成為職業巔峰:6月全國團體賽,18歲的她連勝6位男職業棋手,晉升職業二段。9月吳清源杯預選賽,她首次闖入世界賽本賽。
許多媒體稱她為“野百合終于迎來春天”。
但從出生開始被定下的職業生涯,全家孤注一擲托舉的圍棋道路,成為職業選手后的節節敗退……
來自長輩的期待和壓力,來自身負天才少女盛名的精神焦慮,“逼”得她在職業生涯的關鍵節點選擇作弊。
在2024年全國圍棋錦標賽(個人)女子組第九輪比賽中,裁判在例行抽檢中發現她攜帶手機,并在手機上運行著圍棋人工智能程序。經過詳細調查,證實她在比賽當天凌晨偷偷將手機帶入賽場,并在比賽過程中利用人工智能程序進行作弊。
這一行為不僅違反了比賽規則,也嚴重損害了圍棋行業的風氣和公平性。
中國圍棋協會對秦思玥處以撤銷職業段位、取消2024年全國圍棋錦標賽(個人)成績的處罰,并禁止其參加中國圍棋協會及會員單位組織或授權組織的所有圍棋賽事和活動,為期八年。
19年的“圍棋人生”,因一念之差而隕落。
職業生涯轉折
急功近利
在傳統圍棋教育中,“棋品如人品”是核心準則,強調通過棋道磨煉心性。
但近年來,隨著競技體育商業化加速,青少年選手過早暴露于成績至上的高壓環境中。
輸怕了過后,又嘗到連續勝利的甜頭——秦思玥為快速晉升職業段位鋌而走險,甚至凌晨潛入賽場藏匿手機,其行為背后是教育目標異化的縮影:當“贏”成為唯一價值標準,道德教育便淪為形式。
秦思玥事件暴露的不僅是個人道德失范,更是家庭、行業、社會教育的連鎖缺位。
作為圍棋教練的父親秦峰,身在行業多年,又帶出過世界冠軍,面對女兒的職業生涯,從選擇擱置學業一心練棋開始,也許“棋道精神”早已被功利的期待所替代。
行業監管也存在漏洞。中國圍棋協會在通報中承認賽場管理存在不足,而韓國象棋界曾因類似問題引發“大地震”,說明在AI時代,不論是圍棋還是其他賽事活動,反作弊機制都要與技術發展同步迭代。
從社會價值導向來看,競技體育的過度商業化無可避免地催生了“唯結果論”,而無論圍棋還是其他競技體育,都需要選手從小接受訓練,甚至犧牲學業,教育層面有所缺失也是客觀事實。
利用AI作弊被罰,秦思玥不是第一個。
類似現象在韓國圍棋界亦曾出現過。
2020年,時年13歲的韓國天才圍棋少女金恩持,因AI作弊被禁賽一年。
迫切想贏的心態像魔鬼一般誘惑著金恩持。在那場比賽時,身邊沒有人監管,她忍不住點開了網頁找到自己對戰的棋譜,并看了電腦給出的參考。
人工智能的崛起深刻改變了圍棋的競技生態。
AI程序可以顛覆了棋藝訓練方式,也同時催生了新型作弊手段。
在校園里,大學生們利用AI交作業寫論文稀松平常,中小學生也開始利用AI找答案……
近期,復旦大學等不少高校紛紛出臺AI工具使用規范,明確允許和禁止的范圍。
復旦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湖北大學、福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不少高校,都在試行或出臺相關規定或辦法,對學生借助AI進行論文寫作的行為進行規范。
如果出現嚴重違規者,論文成績將被認定不合格,影響學生取得學位!
水能覆舟
亦能載舟
當技術能輕易替代人類智慧時,教育的核心價值應如何定義?
同為棋手,也有不少勇于挑戰自我的棋手利用強大的AI精進自身棋藝。
國家隊棋手、多次在國家級賽事奪冠的李軒豪,就充分利用了AI高超的技藝。他每天與 AI 對弈6小時左右,除了比賽之外,幾乎不再與人實戰。此外,與AI對戰后還要進行反復總結,分析每一步棋的優劣,找出自己與AI的差距和不足。
韓國世界比賽五連勝棋手申真谞,很早就開始全面學習和利用AI進行提升。很多棋手還不了解或對AI存疑的時候,他就已經選擇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和AI的對弈中,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和獨特的棋感。
圍棋被譽為“人類智慧的最后堡壘”,其真正的價值遠不止于勝負。
同樣是工具,有人用AI“走捷徑”作弊鋌而走險,也有人用AI挑戰自己不斷學習。
秦思玥的這八年禁賽期,既是懲戒,也是教育修復的窗口。
不論是圍棋還是高校針對AI的反作弊措施,都需要超越技術層面,觸及教育本質。
在人工智能不可逆、且日趨強悍的趨勢下,我們不應該抱敵對和反抗姿態,更應該擁抱技術,及時反思——
如何培養青少年“與技術共處”的智慧,既善用AI提升自我,又堅守技術倫理?
如何通過制度設計減少不合理壓力,遏制作弊動機?
AI技術的普及正在倒逼教育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
傳統教育強調知識存儲與再現,而AI時代的教育必須轉向思維能力的鍛造。
有些走在前面的學校,將AI定位為“研究助理”,要求學生必須親自完成數據采集與邏輯推理,AI僅用于文獻檢索與格式優化。這種模式既保留了人類思維的獨特性,又發揮了AI的增效作用。
更深刻的變革則在于評價體系的重構。
北京一零一中學的老師們則展開了利用AI的創新性教學方式探索,比如用AI嘗試復雜數學運算、推導出公式,通過深度思考再現數學思維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類似機制迫使學習者始終保持思維主權,避免淪為技術附庸。
在AI替代率超過50%的職業場景中(如基礎編程、文書處理),人類更要培育超越機器的核心能力。如同理心驅動的情感聯結能力(如心理咨詢)、跨界整合的創新能力(如產品設計)、價值判斷的決策能力(如戰略規劃),等等。
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到2030年,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改變全球4-8億全職勞動者的工作方式,同時也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應對AI沖擊以及未來更多技術革新的根本方法,在于建立“學習型人格”, 在技術迭代中保持主體性。
在這場人機共舞的文明演進中,真正的勝利者不是會利用技術走捷徑的人,而是那些在技術賦能與人性堅守之間找到動態平衡的智者。
正如圍棋AI雖能戰勝人類棋手,但頂尖棋手李軒豪通過與AI博弈,反而開創出自己的新棋風——這或許正是應對AI時代的終極智慧:既要有擁抱技術的勇氣,更要保持超越技術的清醒。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